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在对话中埋下法制的种子

小编: :admin

——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有感
(新课接近尾声。)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这个爸爸很诚实。
生2:喜欢。因为这个爸爸很懂规矩。
师:懂规矩虽好,可就是因为他吃不到又大又肥的鲈鱼了,这样的爸爸有什么好?
生2:但是他让汤姆将一个道理铭刻在记忆里,知道了应该如何做人,这个更重要。
生3:我也喜欢,而且我还很敬佩这个爸爸,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应该遵守规定。(掌声)
生4:我帮生3补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们,有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我们。(又是一阵掌声)
师:(非常激动)你说的真有道理,难怪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停顿)那对这样的规矩你们赞赏吗?也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赞赏。因为这样可以保护鱼类,保护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师:你真有爱心,那你以后可不能吃鱼哦。(生笑,生1不知该如何回答)
生2:我知道生1的意思,我帮他补充。他是说不能在不允许钓鱼的时间里钓鱼,这样钓到的你吃起来也不香。(又是一阵笑声)
师:哦!我明白了。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反正又没人看见,怕什么?
生3:虽然没人看见,可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双眼睛,当你做了坏事,你心中的眼睛会看到,你的心里就会不安的。(掌声)
生4:不做亏心事,不怕鬼窍门,当你做了亏心事,你会做噩梦的。(生笑)
生5:我知道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规定,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能举些例子吗?
生5:就比如说现在上课吧:如果我们上课不守纪律,随便讲话,那老师的课还怎么上下去呢?
生6:如果我们过马路时闯红灯,就很危险,很容易出车祸。
生7:如果我们从小就养成了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改不了,说不定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
[反思]

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稚嫩而又深刻的话语,看着孩子们那一次次发自内心的鼓掌,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此前我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艰难”的对话:初读课文,学生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再过两个小时才可以钓鲈鱼?”对此疑问,我在备课时已曾想到,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当地的规定。在一些国家有专门关于钓鱼的法律,比方说钓鱼要有‘上岗证’;钓到的鱼必须超过一定的长度和重量才可以拿走,不然必须要放回到水中等等。”面对这样我自以为完美的解释,学生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中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疑惑与不解。“还是我们这里好,想什么时候钓就什么时候钓。”一位同学的“不满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附和道:“钓鱼还要有法律,真奇怪。”“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怎么钓就怎么钓。”更有一生激动地说道:“我一年级的时候,还和爸爸到我家旁边的鱼塘偷钓过鱼呢!钓了好多好多!”……面对孩子们这些突如其来的“指责”,我一时语塞,真想“斥责”一番,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以后不允许这样。但理智战胜了冲动,因为这童言无忌带给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淡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么能片面地要求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与学生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能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当然不是!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孩子们收获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我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是学生昧着“良心”指责汤姆,然后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一定要做个守规矩、讲法律的好孩子?显然也不是!

当一个个想法被我一次次否定,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应积极面对生成,利用认知冲突,将对话牢牢植根于学生内心需要。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法制的种子!

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此间,我们借助文本,和爸爸、汤姆对话,体会爸爸的良苦用心,感受汤姆心情的一次次变化,通过一个“铭刻”体会到其实汤姆并不后悔,而是将这个做人的道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于此,我没有将对话结束,把对话仅仅停留在文本中,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喜欢这样的爸爸吗?”、“对这样的规矩你们赞赏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看似简单的“喜不喜欢”、“赞不赞赏”,却蕴藏着思辨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是对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并且我还故意“刁难”学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样一种立体的、多元的、思辨的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留在学生心中的将是一颗法制的种子。

从两次截然不同的对话中,我目睹了学生的思考渐渐丰厚的全过程,深深感受到:当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发生冲突,产生强烈的“抵触”,应着眼于孩子的内心需要,引导他们借助文本,感知文本内容;依托文本,理解文本内涵;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种层层剥笋的对话中,建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推荐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 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 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 在《一粒种子》一课中体验“常识性童话” 在《一粒种子》一课中体验“常识性童话”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把“阳光”种植在孩子的心中 《一粒种子》一课中“热闹”一词的两种教法 《一粒种子》一课中“热闹”一词的两种教法 院子里的对话(片断) 如何在小说教学中进行对话 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 在学生心中播下金色的种子──《金色的脚印》案例 古诗中的“对写法” 让语言和精神在对话中诗化构建──谈王崧舟《长相思》中的教学对话 解读教材: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 在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能说会道 一只黄蜂和儿子的对话 教孩子识字的几种方法 关子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 【禁止复制文章的复制方法】 《燕子过海》教学设计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圈画、对话法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孔子教学的“对话”艺术浅析 种下一粒种子——钱理群中学开课记 桌椅的对话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记叙中的语言(对话)描写 在自主对话中感悟──《长相思》教学反思 网络教研:唤醒内在的心灵对话 语文阅读中的平等对话 对《中彩那天》中一句话的探究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心灵对话,品中体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让孩子拥有自信的五种做法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心灵对话中飞扬激情的脉动——孙建锋《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赏析 播一颗美的种子在学生心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 对中考语文不考语法的几点看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法指导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修辞手法 种子的梦 读《孔子游春》,谈生态对话 《小兔和树的对话》学法指导_语文论文 《山爷爷和孩子的对话》教学设计 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 彩棉制品的洗涤方法 在“对话”中追寻生命的阅读──《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对“话题”的思考 9《桌椅的对话》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解读教材: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教学反思 在“对话”中追寻生命的阅读──《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行道树》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活动中学说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心思想 阅读教学:对话中的教师作为 关注课堂中“另类”的对话方式 文摘:试析《项链》中的几处对话 诗人与山的对话 在鸡蛋中挑挑刺———对《荷塘月色》中一个句子的理解 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拉萨的天空》教学后记 看连续的几幅图说话对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几句话质疑 中学语文教学的宏观控制与单元教法 小议《小狗包弟》中的对比手法 小议《小狗包弟》中的对比手法 探寻对话的真义 〖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各种文体课文中心的概括方法 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生命──《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对《老王》的另一种解读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对联考查的十种变式 对比手法的运用 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生命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生命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行道树》的三种手法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 中考文言文四种题型解法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语文素养──《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在“对话”中生成语文素养──《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学法指导的四种时机和方法 蒲公英的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对写法”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什么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