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 “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确实已蕴含着一定的古典内涵。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两种解读,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谈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_语文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语文能力”目标的重新审视——“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观下的目标解读 在新课标下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_语文论文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设计 如何驾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新课标三下:语文园地一教案设计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人教新课标二下: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多模式语文教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问答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改进的问题 新课标下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考 浅谈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彩色的非洲》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下: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下《乌鸦喝水》的教案设计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下的识字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练习设计的策略 新课标指导下的《鸬鹚》一课的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鸬鹚》一课的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鸬鹚》一课的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鸬鹚》一课的教学 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荔枝图序》 人教新课标二下:丑小鸭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荔枝图序》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摭谈 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训思路初探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与对策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亟待改变什么 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训思路初探 新课标语文六上册《穷人》教学设计 风筝 教学设计 (新课标)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谈新课标下小学低段语文口语交际的评价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新课标下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尝试 浅谈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 初中教师语文新课程培训标准(下) 人教新课标二下: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新课标语文一上《ai ei ui》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29课马教案设计(新课标) 语文园地四|新课标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训练反思 与语文新课标握手 与语文新课标握手 人教新课标语文第四册: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第四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30课狼教案设计(新课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训练初探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课标)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教案 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学期暑假作业 新课标下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实践活动──《草船借箭》教学有感 课文 17 酸的和甜的|新课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新课标的理念与新教材的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布置要三注重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关子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自然之道教案设计 新课标的理念与新教材的教学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