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中)

小编: :admin

二、辩证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几对关系

从总体上说,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直逼课程的深层,尖锐地反映出语文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与课程主导、课程管理之间的核心问题,凸显出语文课程积淀已久的内在危机。对此,我们要予以认真分析和辩证处理。

1、辩证认识并处理课堂形式之新颖与课堂内涵之深度

伴随着学习者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其新颖活泼的学习方式自然替代了传统指令型课程中教师陈旧的讲授教学,即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然而,如果这种“刷新”仅仅是停留在作为课程物质载体的课堂组织和活动样式上,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一种新鲜的感性活动样式更替另一种乏味的旧有活动样式上,那么,这种所谓的改革只是在课程平面上花样翻新而少有实质性意义。不幸,部分事实正是如此。

诸如课堂教学只是滞留在文本的浅层甚至与文本原意错位,而教师误导下的学生参与依然有其广度、表现踊跃,直到课堂终端既看不到教师精彩的点拨或有机的升华,也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闪光或言语的出彩,甚至部分教师有意识用声乐光色来掩饰这种苍白的感官教学,从既往的教条主义教学滑落到现在的技术主义教学。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致命伤,文本自身所包蕴的深沉意蕴与师生浅层解读这两者之间、课堂活动形式的踊跃与语文课内涵单薄这两者之间,落差十分悬殊。因此,语文教师要确立新的课程质量观,通过课堂的特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来达成学生学习质量最优化。凭借优美文本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至于课堂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的选择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力主下述意见。其一,主张对文本世界的深度介入。包括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深度介入——当然首先是教师自身。在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淡出文本”的错误倾向。作为课程价值的自觉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主持者,语文教师要从独立自主的思想立场出发,凭借长期积淀的审美素养而与文本作者站在同等或接近的层次上深度对话,放弃思维上的盲从、俗化或不作为。当教者获得了与作者同等或相近的思维高度,这就为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实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此后,教师才能有方向感地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这方面,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使命感不能不紧迫而强烈。其二,追求多元交融、异质互补中的课程进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作为人文学科课程,语文课程的实施进程只有在讨论、质疑、批评的开放性氛围中才能获得最后的深度,并抵达课程的核心:催生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这里,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倡导的人文学科课程的“过程原则”,对我们如何有深度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主要认为:(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3)、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4)、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者的标准和质量负责。我们无意照搬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只是针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现状吸取并化用其精神而已,旨在突破课堂教学的平面化、开掘出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应有的深度。

2、辩证认识并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自觉引导

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按理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方面更易见成效。但是,如果教师淡化了“引导”意识,“放手”学习就会异化为“放任”学习,即使是课堂上的生成过程也未必能实现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从实验区学校现状来看,语文教师往往有两种“过忧”。第一是过多担忧“师说”,惟恐被人讥为封闭课文、包办学堂。其实,对课文适时适度的解说完全是教师职责内的正常教学行为——当然,这里“说”的前提是教师对课文精心体会和对学生的真诚倾听。第二是过多担忧“师评”,特别是有意避免对学生引领性的评议,惟恐被讥为用“预设”压制“生成”。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引导并非截然对立,否则教师将会丧失“导学”之功能。

语文课无疑应是各方学生欢乐轻松、洋溢生命活力的学堂,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教师的这种自觉引导,当然不等同于指令型课程中的强制性灌输,这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引导应该具体表现在课始、课中、课尾三个阶段。首先,课始导学。这是指语文教师通过个性化的导言,布设乐学好学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获得学习者的角色感,并融入到对特定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状态中去。这种导言的设计、情绪的调适应从三维目标出发,具有诚挚感人、针对性强的特点,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中导学。语文新课程主张学生自发地生成问题,努力促进其从“学答”向“学问”的深刻转变,以“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方式推进课程向纵深发展。那么如何确保学生课堂上所丛生的问题之有质量、有内涵呢?答曰:教师有眼力的筛选。对好问题的敏感、对问题实质的透视,这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一个新的高要求。能够迅速识别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之发展的问题,并以这种问题为指导调节课堂学习的方向,不是“预设”而优于“预设”,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引领课堂学习的流向,在“预设”和“生成”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地创造独特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再次,课尾导学。好课的课尾也应是“豹尾”——体现为教师有高度的引导。当学习者在文本世界及其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教师要力拔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或是课尾揭示文本题旨,给予学生咀嚼回味;或是标示未尽问题,留待学生攀高觅远;或是激扬生命才情,给学生心灵酣畅洗礼;或是挥洒教学智慧,为学生开启思维新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如妙笔可以生花启智,好课亦应流韵绵远。

教师自觉的导课艺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加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转化为其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可谓功德无量矣。

3、辩证认识并处理专家培训的一统化与师本教研的个性化高中新课程实施前,各实验区普遍进行了统一的岗前培训,包括宏观的通识培训,中观的学分评价以及排课和选课指导的培训,微观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和语文实验教材培训,总计达40学时以上。这些颇有力度的大规模培训,对激发一线教师的“头脑风景”、更新其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可以说,这是驱散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教师思想阴霾的“前哨战”,是实现教师专业角色转换前的一场必要的“精神洗礼”。然而,高中语文教师要“脱胎换骨”,较之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同行更有难度、更需旷日持久的渐进式“陶冶”,最后才有可能实现本真意义上的“角色质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针。而笔者认为,这种细微的渐进式变化,只有通过以任教学校为基地、以自己课堂为载体的“师本”教研,才能渐次实现。

所谓师本教研,是语文教师以课例为对象、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评论为引领的新教学研究范式(paradigm),倡导并落实好该教研模式旨在促使教师主体切实深刻地融入到语文新课程中去,并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创意发展。师本教研的价值观在于:凸显语文教师在把握新课程规范性基础上的个性化价值,在开放自由的课程空间中获得个性化成长。师本教研的资源观在于:教师将自身日常的教学经历及其感悟视为重要的研究资源,有意识地予以开发和利用。具有上述特征的师本教研能够有效弥补新课程一统化师训方式的缺陷,在实施中宜注重下述操作要领。

首先,师本教研要以课题为载体。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指令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开放、生成的个性化课程之创造者,这就必然进而要求教师成为上述创造性实践的研究者。教师应在强烈的“研究意识”支配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转化为深入探究的课题。这种课题从自己的教学活动着眼,切入口微观、开掘度深入,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升华的研究流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师职业生存和成长的基本方式,又凭借语文教研组这个学习型组织的平台得以合作互补。这样,教师的课题研究就走向日常化和生活化了。

其次,师本教研要以课例为对象。聚焦课例,是师本教研摆脱教研之浮夸虚饰的根本所在。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以其明确的教学理念注入其中而自然获得研究的价值,至于日常的“推门课”因其教学原生态而同样具有可研究性。对以行动研究为特征、以反思教学为习惯的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林林总总,从文本解读到问题生成、从教师引导到师生互动、从口头发言到心理流向,每个教学环节或层面乃至某些细节,都可以纳入研究主体之视野,都可能构成引发教师灵思和感悟的研究素材。

最后,师本教研要以教学评论为引领。在专家教授的高深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例之间,存在着应用理论的中介——教学评论。教育理论如何指导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又如何升华到一定的教育理论,这需要教学评论做出贴切稳妥、针对性强的阐释和提炼。而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比较薄弱的恰恰是以自觉引领意识为支撑的教学评论的匮乏,它直接导致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脱节,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即使是面对品位高超、且能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优质课例,也不能做出准确到位并有深度的“解读”。因此,在实验区有计划展示公开课的同时,还要做好恰如其分的引领性解读,如以既有理论修养又熟悉课改实践的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和高校语文学科教学论教授做课例评论员,对其所蕴含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流程等功过得失作出恰当评说,使课例精华能够为一线教师所内化、所汲取。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下) 面对新课程改革,高段教师应做些什么 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 课程改革误了高考,还是高考误了课程改革 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殊途同归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朱佩玲:为高中课程改革鼓与呼 课程改革中的“过于”现象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下)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 直面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李其龙〗国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趋势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施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 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作文教学研究面面观 “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言摘要 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做实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看点 课改:要把空中的“气球”拉回地面 世纪之交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改革的背景简介 直面课堂看教改 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海燕》说课稿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感悟新课程改革语文案例 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素质结构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关系 高考制度是课程改革的瓶颈 《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论厄运》《直面苦难》课堂实录 顾之川:对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21世纪高中教育的理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课改要谨防表面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让新课程高考成为高考改革“领头羊”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李镇西: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感悟新课程改革语文案例二 贯彻课程标准 改革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看改革的紧迫性 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一面五星红旗》课文中心 《一面》中心思想 作文中的镜面效应 让“设计”走在“课改”前面 语文期中考试卷面分析 从科举看今天的高考与课程改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师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深化课程改革,造就未来高素质师资 中考语文改革,中考应该如何学习语文? 新课程:我们应如何面对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 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三大思路_语文论文 课程改革要突破“三个瓶颈” 课程改革强调开放式教学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高中学生表达交流方面的问题 张中行:思路与字面 试论吕叔湘语文教育改革观 张掖铁路学校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教案《海燕》 中考语文复习从三方面入手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大班额条件下的习作教学面面观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_语文论文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漫议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