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小编: :admin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人文学科,“语文不仅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也有鲜明的人文性”。而语文的人文性是立足于文学熏陶,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性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具有真诚博爱的人格精神,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语文课堂教学在授业、授术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披文入情因情悟理以情冶人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及艺术修养。语文学科也只有在它不仅对学生的智慧发生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发生作用时,才真正发挥了学科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融情入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动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感悟人生、真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水平。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寻找烙印在文章中的情感“印记”。文章既然是作者“情动而辞发”,必然会在文章中留下情感的痕迹,如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语言、修辞性词语的运用、描写性的语句等等。一般来说,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往往是直接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明显表现出作者喜怒哀乐的指向;而修辞性的词语大多数具有褒贬之分,抓住作者叙写描绘事物时所运用的修辞性的词语,也就抓住了作者情感倾向;描写性的语句在表达情感时并不直露,但读者能从作者那纷声纷色、栩栩如生的描绘中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流动。笔者曾教授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这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对于“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学生对于文中表达的眷恋之情较易把握,但对于哀婉之情,则较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再抓住该文运用一些修饰性词语来写景、抒情的特点,让学生在文章中将这些词语找出来,诸如破屋、浓茶、碧天、鸽声、残垣、蓝朵、秋草,秋婵的哀弱的残声,冷雨等等,然后适时引导学生:作者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故都的秋,除了真实地表达他对故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透过这些修饰语,作者还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纷纷回答:有感伤、落寞、悲凉等。通过引导,文章的感情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不仅看到作者描绘的秋景的“客观色彩”,透过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也能窥见作者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

其次,教师还要会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因情入理”,从而“以情冶人”。要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感情相互契合、交融,教师必须在把握作者创造情感的基础上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因之生情,并随作者喜而喜,因作者怒而怒,在情感的体验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的撞击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悟。笔者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以情感入手,引导学生通晓事理,陶冶情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念性的文体,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悲”意,围绕着这条“悲”的线索,笔者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了“悲”中蕴含的丰富浓厚的感情积郁:为刘和珍等先进青年无辜的惨死“悲”——悲中带着痛惜;为烈士们死得壮烈“悲”——悲中带着赞颂;为烈士们死的惨状“悲”——悲中带着沉痛;为杀人者无耻的行径感到“悲”——悲中积郁着愤懑。层层的悲情,笼罩着学生们的心,此时,笔者适时插入“三·一八”惨案经过讲述,在情感的感染和事实的披露中,学生的情绪激动起来,整个课堂笼罩在与鲁迅先生同样的悲、痛、愤的情感氛围之中。当学生明白美丑之分,因爱憎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同时,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已在感情的变化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对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精神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诵读中感受美想象中创造美

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创造,它是作者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集中体现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因而它具有美的特质。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把握作家生动地展示在文章中的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从而激起人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审美特质,引导学生体味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的读音有四声,各声调可表达不同的情感:“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从而形成了文章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诵读时,可使人感受到音节的抑扬顿挫平仄起伏变化,声调的参差呼应,韵律的间节与重复的美感。而优秀作品遣词造句运用语言的精妙,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谨严,知识思想情感气韵的深厚,也都可以在诵读中体味、感受、领会。此外,通过诵读能让人体味到作者“言外之音”、“话外之意”,产生独到的体会和感受。由此可见,诵读能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书,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读能力,使各种美的模式内化为学生心理感知结构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

“三分文章七分读”,而要如何才能读得得法,以感受到文中的美呢?

首先在诵读时,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无论他用什么样的方言构思,在形成文字时,大多都用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表达出来,因而,要在诵读中确切地理解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深蕴的美,都必须以标准的普通话为基础。

其次,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情入声,体会文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含蓄、凝练,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容纳最丰富的内涵,因而文章的语言运用非常重视暗示性和启发性,作者希望运用语言的这种特性,留下一些意思上的空白让读者去补充理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马致元的《秋思》就以十八个字三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凤、瘦马,勾勒出一幅“羁旅秋思图”,通过枯、老、昏、古、西风、瘦等词语体味着旅人的悲苦、秋景的凄凉、世事之艰难、人生之坎坷、羁旅之凄苦等,令人读之不忍目睹,不禁神伤。再反复诵读,只觉悲情愁情苦情一次次地加深,一层层地积郁下来,心境为之愈加沉重愈加黯然,似被作者用词语织成的情网罩住,再也移不动、脱不开、挣不掉,只能沉浸在作者绵密的悲情感染熏陶下,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思想、品格,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

再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诵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文章中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在诵读中了然于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授课情景时说:“他的教学方法很有意思。……他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调铿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由此可见,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助讲”作用,但要强调一点的是,课堂的诵读要有目的性,不能太泛、太随意。

第二,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欣赏、品味文章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文章中的审美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欣赏、品味文章中的美,在美的熏陶中确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曾在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听过韦柳钰老师讲授《茵纳斯弗利岛》一诗,很受启发。韦柳钰老师在讲授第二节诗时,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朗读这节诗: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然后,打开录音机,让学生跟随着轻快而悠扬的《云雀》的旋律,驰骋想象,在脑海中建构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们似乎感受到诗中那“雾中有蟋蟀轻吟低唱的早晨;紫光映衬的正午;红雀群飞的傍晚;闪亮的午夜……”一个个鲜活的字眼在想象中幻化成一幅幅绚丽斑斓的画面,当音乐声嘎然而止,一位学生这样描绘着脑中想象的图画:“早上,我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薄薄的轻雾在我的身边浮动,小草尖上滴落下晶莹的露水……,侧耳倾听,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蟋蟀的轻吟低唱;正午时分,太阳高挂,天空一片晴朗,一道紫色的光芒装点了午时那美丽的时光;傍晚,我静坐在泥巴筑的小屋旁,闻着野花的芬芳,看那片片晚霞间,一群红雀张开着的隽逸的翅膀在飞翔,直到那繁星点点,照亮了夜的天空……。”这位学生的描绘虽然有些稚嫩,但在这段描述中,让人真实地感到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创造的殿堂,在自我创造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美,在美的陶冶中,理解了怎样才是美,作者的笔下之意与学生自己心中之情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的美感境界,学生在欣赏感动之余,确定着自己的审美指向。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发展人文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从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体验中,吸取中华民族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文化素养;在美的感召下,感受宏伟壮丽的自然美,内蕴丰富的社会美,意蕴丰厚的艺术美;在美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召,激励学生唤醒自我,塑造学生仁爱、博大、富于自尊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相关推荐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注重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 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 重视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培养创新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激活右脑培养语文素质_语文论文 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_语文论文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质培养的最新定位 《人生》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重视培养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浅见 朗读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_语文论文 注重素质 培养能力──《桂林山水》教学体会 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_语文论文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写字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浅谈在作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_语文论文 论文:重视对草稿纸使用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儿童绘画与小学生素质的培养 群体中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素质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悟性培养 应注重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 挖掘科学教材的人文内涵,加强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低年级说话素质培养点滴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应重视写字训练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那树》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阅读中创新型思维素质的培养 语文科应重视听说教学_语文论文 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石 《诗两首》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语文课应注重人文性 谈谈小学寓言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蔡元培语文素养观探析 《谈生命》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盯住“语文素养”而非“考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熟读背诵_语文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雪孩子》时想到的 要重视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内容建设 《外国诗两首》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语言文化素质教育 深化素质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我用残损的手掌》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培育语文素养 促进主动发展 培育语文素养 发展写作能力 说话———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翼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 谈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人为本的语文素质教育 注重朗读指导,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兴趣的四个要素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_语文论文 新课程应更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课堂语言素质小谈 语文素养论 论语文素养 作文命题应重视学生主体性 职高作文应重视指导与评讲_语文论文 语文素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