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把握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小编: :admin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定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这一原则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一些尝试,那就是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多”就是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少”就是教师要“少讲”、“少写”,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突出其主导地位。

如何突出“多”呢?教师要改变观念,还课堂予学生。要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切忌“喧宾夺主”。

1、多提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逻辑的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提问,但提问只是单向的,即教师问学生答。实际上教师的许多提问并非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而是站在教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提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想知道的,大有“越位”“越俎代庖”之嫌。教师不妨把更多的提问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提问,教师解答,其他学生亦可解答,甚至师生间可以相互讨论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就把提问、回答均变成双向的,既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又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交往与互动。

2、多沉思。也就是要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既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沉默是金”,一定程度的静默、沉思,往往回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重结论,轻过程的影响下,在教学进度的催逼下,往往“耐不住寂寞”,“忍不住”要把结果或结论告知学生。学生沉思的余地很少甚至没有,忽视了结论获得的过程与体验。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作法实际上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就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沉思还可以起到强化思维、加深理解、促进记忆的作用。有时在创设教学情景、酝酿感情方面也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多参与。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唱独角戏,习惯于大包大揽;学生也习惯于当观众,看教师表演。这实质上是对学习主体的否定。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应永远是学生,教师只能是配角。教师应想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参与对文本的解读。例如多读、多背。例如对作者、对背景的介绍等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手头上的资料或到图书馆里或校园网上去收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又如对于一些故事性强、对话精彩的文段,应鼓励学生去“演”。总之,应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4、多争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是由于学生理解力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看法。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擅长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习惯于听教师的。这实际上是对教学民主的背叛,也是对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抹杀。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妨放手让学生争一争、辩一辩,让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看法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有无反抗精神的看法。学生通过争、辩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拓展了思维,提高了看问题的深度。教师要善于做一个“煽风点火”者,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挑”起学生的争辩,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少讲”“少写(板书)”。“少讲”“少写”,不是不讲、不写,“少”意味着“精”,就是要精讲、精板书。其实质是对满堂灌、满堂写、满板写的否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就是要抓住要害。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少写其实是对板书的更高要求,要创新,不落窠臼。能抓住关键、抓住主脉,简单明晰,一目了然,给人以深刻印象。比如图示法,在分析层层映衬、层层铺垫的写法时,设计了一截台阶并命名为“步步高”,简单明了,直观形象,无须多言,学生自然能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又如在分析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教师画了一个铜钱,然后把葛朗台放在铜钱的方孔中,一个掉进钱眼儿的守财奴形象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多”与“少”看似矛盾,其实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它就会统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相关推荐

    理解与把握 把握节奏,和谐课堂 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活动形式——《春节知多少》教学案例 把握意象与意境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 《与朱元思书》整体把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整体把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整体把握 高中选修课的“三多”与“三少” 《音乐巨人贝多芬》整体把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整体把握 把握时间 《雪》整体把握 《马》整体把握 《狼》整体把握 《雪》整体把握 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 《最后一课》整体把握 把握课堂是关键──关于执教《桂花雨》的反思 在严与爱中把握好批评的方法与艺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整体把握 《春》整体把握 《把握自己》教学设计 《马》整体把握 《狼》整体把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整体把握 《口技》整体把握 《那树》整体把握 《我的母亲》整体把握 《口技》整体把握 《三峡》整体把握 《海燕》整体把握 把握《信条》文意 《散步》整体把握 《皇帝的新装》整体把握 《济南的冬天》整体把握 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伟大的悲剧》整体把握 《孙权劝学》整体把握 《社戏》整体把握 《社戏》整体把握 《马说》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邓稼先》整体把握 《华南虎》整体把握 《观舞记》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准确把握作文命题意图与趋势 《伟大的悲剧》整体把握 《云南的歌会》整体把握 重提准确把握教材 《黄河颂》整体把握 《珍珠鸟》整体把握 评分导向咋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多元智能与《翠鸟》一课课堂教学的结合 《竹影》整体把握 《竹影》整体把握 《孙权劝学》整体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还是从评价谈起 备课资料 《土地的誓言》整体把握 《土地的誓言》整体把握 《在山的那边》整体把握 把握语文特点,实现多元对话──《日月潭》教学案例 把握课改实质,构建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在山的那边》教学后记 谈语文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 《伤仲永》整体把握 《珍珠鸟》整体把握 《赤壁赋》整体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还是从评价谈起 把握语文特点,实现多元对话──《日月潭》教学案例 《观舞记》整体把握 《丑小鸭》整体把握 《木兰诗》整体把握 《华南虎》整体把握 《雷电颂》整体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五)——还是从评价谈起 《组歌(节选)》整体把握 把握生成,成就完美 《女娲造人》整体把握 《月亮上的足迹》整体把握 《我的第一本书》整体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五)——还是从评价谈起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还是从评价谈起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宏观扩展与微观把握_语文论文 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斑羚飞渡》整体把握 《满井游记》整体把握 把握整体 品味精读 《再塑生命》整体把握 《丑小鸭》整体把握 《木兰诗》整体把握 《伤仲永》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喂──出来》整体把握 《化石吟》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