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

小编: :admin

以“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为主题的“2005文化神州语文教育论坛”于2005年3月26、27日在沪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心)联合发起,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承办。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曾在2004年“语文之星”夏令营期间承办过首届“文化神州语文教育论坛”,专题讨论了社会转型与语文课程改革问题。这是继上次会议之后又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峰会。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代表,来自山东、海南和广东等实验区的代表,上海教育考试院的代表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

论坛本着自由、宽松、高效、务实的原则,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率先发言,就“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呼吁有更多的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教育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之后,与会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代表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对高考制度的总体认同

高考本是一种选拔制度,但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得高考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高校扩招,但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这就造成了高考的激烈竞争,并引发出种种问题。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高考仍不失为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办法。广大考生、家长对高考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涉及高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命题,二是随之而来的在教育领域里形成的一种应考机制,三是社会心理。这三个层次的问题不能混在一起。有些问题不是试卷命题造成的,好的卷子也并不能改变第二和第三层次的问题,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既不能把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归结到高考上,把高考“妖魔化”,同时也不能把高考改革看作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对高考作用的充分强调

海南、宁夏、山东、广东等省(区)进入高中新课改已有半年,还有新的省区准备加入新课改实验,调研情况显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高考为主要代表的评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课程改革没有高考改革的配合,效果会大打折扣。有代表尖锐地指出,现行高考中的种种问题将会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无形的消解,成为课程改革的最大危害。高考不改革,新课标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为了获得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必然会在考前,甚至会在整个高中阶段为高考做准备,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彻底消除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我们所能做的应当是,努力减少这个“指挥棒”的消极作用,尽可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要重视高考的导向作用。要能够正确反映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向,要能够恰当地反映相关地区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够反映新世纪课程发展的要求和语文高考命题的新理念,等等。语文高考试题要能够引导在校的高中学生掌握好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高考命题除了要研究学科内容与目标的分布,试题的信度、难度、效度和区分度以外,还应当考虑试题会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考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学什么、怎么学。例如,在语文高考试题中提出了关于默写名句的要求,这些名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审美的享受,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这些试题引导了众多学生去背诵成千上万条名句。不过这种零散句子的背诵,对于培养语感的作用还是不够大;而且,要求默写的名句没有给定范围,有的考生背熟了几千句可能还是得不到分,于是就索性放弃了。所以,从“引导”的角度看,语文高考试题中的默写题还需要调整命题思路。

语文高考的一个更高的目标,是它的激励作用。应该努力争取激发学生答卷的兴趣,让考试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一个情绪高涨的学习过程,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终身学习语文的欲望。

三、语文高考应以“语文素养”立意

新课标的核心是语文素养,命题也应该从语文素养立意。所谓从语文素养立意,并不是说语文考试中除了语文知识和能力,还要分别考查“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项目,而是说在考试中要体现这些方面的教育目标。在语文试卷中,这些目标应该结合在一起。首先体现在试题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高度重视阅读材料对学生的影响。其次体现在题目设置的角度上,阅读、写作的试题,有许多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采设置的,这样,在命题时,就不但要考虑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与方法,而且要考虑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当然也要考虑这些题目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引导作用。再次,在试卷的评阅当中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

命题立意还可以考虑引进“过程”“层次”的概念。有的学科对学生答题的评价就是讲究解题过程、实行“分步计分”的。语文试卷中有过这样的题目设计,今后还可继续探索。例如,过去默写题往往采用“错一个字就不给分”的办法。换一个思路,可以这么考虑:全部默写正确,这是一种结果;部分默写正确,也是一种结果。两种结果都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背诵、默写的学习过程中,在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过程中所达到的某一层次。全部默写正确的考生得满分,基本默写出来但不完全正确的考生也可以得分,这样似乎更公平一些,而且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背诵、默写的积极性。因此,联系上面所谈到的考核默写的目的,默写题的设计似乎可以这样考虑:第一,要求背诵默写的诗文不限于若干名句,应着眼于整段、全篇;第二,明确列出要求默写的篇目,命题时有关默写的题目不超出这个范围;第三,默写题的题型也要有变化;第四,必要时这部分试题的题量可以适当增加,分值也可以提高。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同样可以确定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不同程度。按照这样“过程一层次一结果”既有区分又有统一的思路,我们可以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题目,使重点的试题丰满起来。 [NextPage]

四、加强对试卷改革的探索

近年来高考改革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语文高考试卷在内容和形式上还都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接下去的高考改革应该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

稳中有变,逐步推进。对试题的设计,有人主张要保持试卷结构和题型的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把握和学生的复习准备,有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的确,每年编制试卷时需要考虑与往年的试卷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在结构、题型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避免激烈的震荡。这种稳定性关系到高中语文教育秩序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但在维持稳定的同时,也有必要考虑适度的变化。试卷的设计也要重视命题的出新。这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健康推进,富有新意的题目更容易激发起考生浓厚的兴趣和临场发挥的兴奋状态,也有利于引导教学的创新。过度的稳定,或者说是固定,会使语文考试程式化、简单化,从而导致语文教育的僵化,造成教学适应机制的衰弱和命题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退化。语文试题应该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性能力的检测与引导,所以在命题工作中有必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出新的动力。

试卷的简约化、个性化、综合化。目前的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着量大、题多、题目烦琐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题海战的温床,因此与会代表一致呼吁,语文高考要返璞归真。

可以考虑缩小整张试卷的分值(比如变150分制为100分制),不出现琐碎的小题,做到试卷的简约化,以减轻学生负担。语文高考的设计,需要考虑本学科范围内的覆盖面,但是,不需要对所有的内容平均使力。

有些“考核点”可以整合起来,比如,错别字问题,出一道2分的题来考核学生识别错别字的情况,这是一种抽样检查;换一个思路,看学生的答卷中有没有错别字,也是一种抽样检查。如果采用这样的办法,关于错别字的“考核点”就可以整合到阅读、写作的测试题中去了。有些内容可以采用抽查的办法,各个“点”不必每次都考,以避免试卷的烦琐。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等。一次全面的测试应该覆盖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现在语文高考试题主要包含阅读、写作以及默写等题目,就是抓住了本学科的核心内容。语文高考对核心内容应该始终抓住不放,但其中有的题目要简练,有的题目要丰满。要改变命题方式,让它走向综合。因为越是综合性的题目,它的三维目标就越能结合。题目减少,类型简化,用题海采应付高考的情况也必然会得到控制。可以合并考核点,加大每道题目的分值,淡化应试技巧。比如历年对字音、字形、标点进行分类考查,既烦琐又机械,不妨将这些考查综合起来,设置一定语言情境,综合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

试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能恰当地显示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水平差异。可以在试题中分层设立标准,加大区分度,体现试卷的个性化。

对高考试卷的具体题型,代表们认为:

1.作文应该是检测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中国一千多年来的语文考试中,作文都处于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只考一篇作文,说明前人就已经意识到作文是检测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而现在有些试卷在作文分值和客观题分值的比例上存在问题。应该适当加大作文分值,可以通过作文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错别字、语病等。上海卷的作文已率先突破了60分,2002年试卷的分值为70分。当然,作文部分比例大,对阅卷的要求就比较高,考试的可比性比较难掌握,这就关系到阅卷人员的质量问题。

2.要客观地评价客观性试题

客观题有它的合理性,易于解决评分标准统一的问题。但是,由于各人的文化背景、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由于世界上事物的复杂性,人们对同一份阅读材料——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会有差异。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每一个人的思考结果,未必都妥当,而且研制客观题通常要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出几个选项供学生选择,这项工作实际上难度相当大。选择题答案中可能会出现虚假理解现象,即选对的学生其实对文本并没有正确理解。平时应试训练中大量粗糙的“客观题”更是败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但对客观题也不能一概否定,试题的命制要和测试对象、评阅人员的状况结合起来考虑。目前大规模的语文考试,还需要一定量的客观题。客观题中也有好的题目。

3.重视主观题的改进空间

主观题的命题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目前的试题中,高认知水平的题目不多。简答题多半为复述、概括文章的内容。与评价作品相比,复述作品。只是一种比较低的能力。阅读选文除文质兼美者之外,也可适当选一点瑕瑜互见的文段,引导学生纠正不正确观点或改写原文。文学鉴赏无需局限在考查学生理解性阅读的层面上,应探索如何从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4.要慎重选择选修课考试形式

选修课是高考评价方案的难点。现在有很多老师不知道高考怎么考,所以必修选修都不放,所有的都教。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习负担很重。选修课的价值如何体现在高考的评价上?代表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有代表认为,设计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但根本目的仍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发挥选修课程的基础教学目的?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打通必修和选修,考查学生综合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设置选修课的初衷。如果必修和选修分别对应一定的分数,选修容易出问题。原来是考什么教什么,现在变成教什么考什么,这同样是个危险的误区。

另一部分代表认为,选修课的设置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体现这一点,选修课的考查必须出现在试卷中的重要位置。语文新课程的高考试题可以分“共同题”和“选做题”两大部分,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大致对应。“共同题”所占的比重可以在60%~80%之间,试卷的其余部分为选做题。选做题可以按照选修课程5个系列的目标设计5组题目,各组题目分量相当。

来自实验区的代表还在会上展示了他们所设计的高考方案。

有代表指出,选修课的考试命题,要立足于审美、应用、探究三大能力的考查。而不必过多关注几大系列。选修课的命题思路不要与具体课程内容、课程知识靠得过紧。选修课也要注意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选修课目前尚在尝试阶段,师资严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所以选修课考查要降低难度,要留下比较大的探索余地和空间。这样探索就是逐步的、深入的。要调动学生学选修课的兴趣,调动老师开选修课的积极性,也给发展留下空间。[NextPage]

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命题和阅卷队伍

语文高考是整个高考、招生庞大工程中的一个子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关系到语文学科方面的环节,主要是命题和阅卷。关于语文高考的命题,除了试卷编制工作的各种具体事务以外,一个基本问题便是命题队伍的建设,如团队的结构、命题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品质,等等。目前命题人员不够稳定。由于命题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各学校很难派出固定的专门人员。命题队伍的构成不够合理,往往偏向某一专业,并且会在试题上表现出来。特别是,有的地区刚开始组建命题队伍,还有一个选拔、考查、磨合的过程,命题人员也还有研究命题思路、熟悉命题技术的过程。

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命题队伍是保证考试质量和效果的基本条件之一。命题队伍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和科学的组合,并要给予很高的学术地位,使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阅卷在高考中至关重要。没有高质量的阅卷队伍,即使是高质量的考题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今的高考阅卷模式有可能成为高考改革的瓶颈。多年来阅卷体制的落后和人力物力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考命题的改革,以一个有35万考生的省为例,命题每增加一道3分的主观题,就需要增加30多名阅卷教师。可以说是阅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命题,而命题制约了语文教育。在主观题占较大比例的情况下,阅卷人员的素养以及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直接关系到评阅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有必要花力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语文试卷评阅队伍。

长期以来,阅卷人员都是临时组合,成员之间往往互不熟悉,更谈不上默契。组织者对参加评阅的成员适合做哪一项工作心中无数。阅卷前的准备和培训往往只有半天或一天。这样来开展评阅工作,质量和效率难免受到影响。应该考虑像评选体育运动的裁判一样,经过考查,遴选一批高水平的作文评阅员,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起评阅专家的资料库,要确保每次高考阅卷有足够数量的评阅专家参加。这些评阅专家除了在高考阅卷期间配合工作之外,平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机会交流研讨。评阅专家通过长期磨合,对于作文以及其他主观题答卷的评价,在标准和方法上,能逐步形成比较多的共识和默契,这样也许可以减少因各人趣味的差异而造成在掌握评分标准上的误差。可以从样卷中提取一些评价的准则,制定一些评价手册,或者做一些有争议的案例用以培训阅卷教师。试题在考试和阅卷中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应该有专门人员作研究评价,然后反馈给有关人员。

有代表提议,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前期加强培训,实现实时监控,用分散网上阅卷的办法,节省阅卷教师吃住开销,以便能增加阅卷人数,保证考试的公平,保障学生的利益。

六、消解高校语文教学的边缘化倾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关注语文教育,成立了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心),为语文教育改革增添了强有力的学术力量。但从高校系统而言,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走向了边缘化。语文教育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几亿孩子母语教育的重要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学术地位尚未确立。即使在师范院校中,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人有时也兵稀将寡。这种边缘化的后果十分严重,会导致语文教育地位下降,影响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投入。为此,代表们呼吁确立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地位,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之下理应有语文教育的一席之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更是对母语教育,乃至对祖国语言的尊崇。

    相关推荐

    课程改革误了高考,还是高考误了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殊途同归 “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言摘要 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从科举看今天的高考与课程改革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顾之川:对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 让新课程高考成为高考改革“领头羊”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高考制度是课程改革的瓶颈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朱佩玲:为高中课程改革鼓与呼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下)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中)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下)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做实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看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感悟新课程改革语文案例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关系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语文高考试卷改革问题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李镇西: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感悟新课程改革语文案例二 贯彻课程标准 改革语文教学 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看改革的紧迫性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常模重建,07年首次新课程高考开创改革之旅 新课程高考制度改革应妥善处理的若干矛盾 课程改革中的“过于”现象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深化课程改革,造就未来高素质师资 考试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_语文论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 高考改革的若干设想 〖李其龙〗国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趋势 改革高考:语文教育的出路_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施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的实践 探寻教研蹊径引领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县区语文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面对新课程改革,高段教师应做些什么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课程改革要突破“三个瓶颈” 课程改革强调开放式教学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1977-2007,高考改革焦点回眸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传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高考解析:专家称高考改革改变考试形式不如改变考试内容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是关键 语文新课程高考与我们的对策 让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同行 世纪之交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改革的背景简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立足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 高考改革可否借鉴美国SAT 关于高考改革的一些看法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目睹之怪现象 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海燕》说课稿 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