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中的情与理

小编: :admin

文学鉴赏是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思想的统—。内容的分析,主题的把握是体会感情的基础。离开思想内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会变得虚幻,而纯粹的理性分析,不注意感情的把握,文章也会索然无味。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节选)》(以下简称《漫笔》),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包含激情的奇文,教学中应首先理解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丰富的感情。

一、以小见大,由事入理

《漫笔》从换银元说起:“为了方便,把银元换成钞票。钞票贬值,心中惶恐,千方百计再打折换银元,被欺骗,被愚弄,却心安,喜欢。这就使作者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旧营垒中杀出,痛恨封建制度,痛恨反动统治者,同情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反动统治者的批判,是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他以这种思想观察中国的现状,思考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现钞换银元的小事,与鲁迅先生的思想结合,无意中想到“变成奴隶,万分喜欢”,是为必然中的“突然”。假如,鲁迅先生不曾深刻剖析国民性,包括对自己的严于解剖,是永远不会“突然起了另一思想”的。

文中“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一句话中的“我们”,是包括鲁迅先生自己在内的。换银元的事是先生亲历,觉得“安心,喜欢”也是先生自有,伟大如先生,尚且有此意识,可见“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对人们,对他自己,有多么大的震动。先生自己觉醒,也以此觉醒他人。《漫笔》一文,觉然而出。

二、历史的证明

鲁迅先生有了“另一思想”,并不就此止步,深厚的史学修养、崇高的责任感又使他将敏锐的目光投向“奴隶心理”的来源。首先是历史上官匪一类的残暴,接着是百姓们无可奈何的境遇。存在决定意识。处于封建时代的人民,即使有多次英雄的反抗斗争,仍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想做奴隶而不得,或者暂时做稳了奴隶。”“先儒”所说的“一治一乱”,也只是表面的概括,百姓们是受害者,鲁迅先生对他们是怀有极大的同情的。文中一句话“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一“争”字即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人民的反抗,但摆脱不了历史的局限,是“没有争到过”,而不是“没有争过”。也就是说百姓做了奴隶都喜欢,是无可奈何的事。然而当历史走到二十世纪了,国内还有人崇奉国粹,热心复古,这就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脱离于世界的潮流。

鲁迅先生写作此文时,社会现状非常黑暗,“百姓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入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作为知识分子,不仅要考虑现实,还要寻找国家民族的出路。有的人向往古之治世,这是在拒绝接受新的民主思想,自身首先就有奴隶心态,以此指导国人,岂不误国误民了。所以鲁迅先生大声疾呼,“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的第三样时代”,即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漫笔》一文,表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找出中国积贪积弱的病根,剖析国民劣根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高举的是争取人的价值的旗帜。鲁迅先生不愧是理性的思考者,伟大的启蒙战士。

三、复杂的感情

《漫笔》一文,表现的感情是复杂的,也是真挚的。文章开头,先生反省自己,折价换银元,“非常高兴”,“更非常高兴”,这种心态,就是奴隶心态。鲁迅先生自我的解剖,冷静自嘲,真实可信。如果写的是其他的事,或其他人的事,给人的震动不会如此巨大。

是谁造成国人的奴隶心态?是反动统治者的残暴和愚民政策。历史上,官杀匪杀,草菅人命,百姓无所适从,只得求其次,活命而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先生对百姓无比的同情。

反动统治者采用愚民政策,先儒所谓“一治一乱”,没有人真正考虑百姓的“人”的价值,只是一心让百姓相信君权是神授的,战乱是必然的,明君的出现是百姓之福。总之,没有百姓自己的事,安心认命罢了。鲁迅先生文中,对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欺骗无比痛恨。而当时的知识分子,主张复古,或者是因为忽视了“人”、的价值,对封建时代盲目美化,或者是抱残守缺,盲目排斥,反对外来的新的思想。对这一切,鲁迅先生不仅失望,而且愤怒。

文中最后,发出热切的呼唤:“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先生对未来,对青年一代,充满了信心。

    相关推荐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教学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说课简案 《灯下漫笔》教案及课件 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节选) 知识要点 情漫“紫藤萝” 我的写作:从《教育漫笔》到《民主与教育》 《灯》备课笔记 《大海中的灯塔》教材理解 《西湖漫笔》教案1 《西湖漫笔》语言漫说_语文论文 最是“浪漫”人情怀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整理与复习 简笔与繁笔 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 漫谈汉字笔顺_语文论文 《烂漫的点地梅》教材理解 丰子恺漫画的德与才 丰子恺漫画的德与才 《灯光》教材理解 《过万重山漫想》备课笔记 理解字词 练中悟情 丰子恺漫画的德与才 《灯光》教材理解 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漫笔 灯光-教材理解 大海中的灯塔 大海中的灯塔 《简笔与繁笔》教案 散文中的情与景_语文论文 燃起心中的桔灯 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 突主题 创情境活思维——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使用 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 情趣与理智——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说开去 卜劳恩和他的漫画《父与子》 中国暴雨漫谈 中国暴雨漫谈 《提灯女神》教材理解 《小石潭记》中“情”与“景”的共鸣点 积累与梳理中存在的问题 战争与作家的笔名 《灯光》 重点字词梳理 关于“爱情”的哲理句 中学生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漫谈(下) 张中行:条理与提纲 《乡土情结》中引用诗文整理 关于“爱情”的哲理句 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细读《囚绿记》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中考生如何正确整理课堂笔记? 灯下读书论 《闲情记趣》备课笔记 真情流溢大笔振迅 谈高中课本中古人笔下的“风”(劝学|荀况) 漫谈当代中学语文应重视加强伦理教育 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 我的歪点子——班级管理随笔 作家笔下的动物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 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小与大 文人笔下的七夕 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 教材实验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神笔马良》教材理解 组织学生积累与梳理中的问题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欣赏美、理解情 《小石潭记》的景与情 让诗情画意在学生的笔尖流淌 《大海中的灯塔》教案之一 笔下生花--习作教学设计与评析 “漫漫征途,……滚滚铁流,……走到宿营地。”文章结尾如何理解?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 《灯光》中心思想 《灯光》中心思想 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边城》与中学生的情感——《边城》选进中学课本的意义 《土地的誓言》中的伏笔 《神笔马良》教材理解 感动真情 收获朋友──《山中访友》教学随笔 感动真情 收获朋友──《山中访友》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