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小编: :admin

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篇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觉得教学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不断成长起来。 

    相关推荐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北京的春节》一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学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的春节》(A 案) 《北京的春节》说课 北京的春节六年级下册课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 B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教后记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参考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案2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导案 《北京的春节》 教案2 《北京的春节》 教案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 美文2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老北京的春节庙会 《老北京的春节》课文 《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北京的春节课后题 《北京的春节》 重难点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精品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 美文1 《北京的春节》(A、B案) 老北京的春节庙会 《北京的春节》(A、B案)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1 《北京的春节》 教师感想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一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二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字意梳理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北京的春节》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习题提高 《北京的春节》 习题巩固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北京的春节》课外拓展 《北京的春节》一课一练 《北京的春节》课文简说 北京的春节 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字词梳理 《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 《北京的春节》 考点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