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谈互动教学

小编: :admin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发展互动——拓展: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学生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互动学习、发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以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全体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运用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相关推荐

    《动物的互惠互助 》 动物的互惠互助 《动物的互惠互助 》 动物的互惠互助 动物的互惠互助 动物的互惠互助教案 24《动物的互惠互助》 《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学设计 动物也会互助互爱吗 小组协作多维互动——《新型玻璃》教学谈 动物的互惠互助 教案教学设计 小组协作多维互动——《新型玻璃》教学谈 小组协作 多维互动──《新型玻璃》教学谈 小组协作 多维互动——《新型玻璃》教学谈 16*、动物的互惠互助 教学设计 动物的互惠互利 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互动探究 《动物的互惠互助》课堂实录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对话互动的学习 亲情互动──《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教学设 “互动式”语文教学探微 在情境中互动 在互动中交际_语文论文 动物的互惠互助(第二课时)教案 动物的互惠互助(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园地一》:“互动互助”活跃了课堂 第九课《老王》教学互动卷 四年级教案:小组协作 多维互动——《新型玻璃》教学谈 互动交流 充分想象 如何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丝绸之路》互动探究 互动交流 充分想象 互动评改作文五步法 四年级语文《动物的互惠互助》教案设计 以人为本 构建多维互动课堂 ——\"d t n l\"教学设计谈 语文教学更精彩-信息互动法 《巨人的花园》(读写互动) 互动在低年级中的运用 优化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直接给大家说──《散步》互动教学案例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策略 试论从自主到互动的飞跃 家校互动从以下三让入手 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激情 互动 想像 延伸《问银河》 扩大对话窗口实现语文教学互动 以人为本 构建多维互动课堂 ——d t n l教学设计谈 教案教学设计 《动手做做看》教学谈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师生互动篇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案教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互动探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一》:“互动互助”活跃了课堂 师生互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 有效的师生互动:倾听与回应 构建互动平台开启交际窗口 提供互动平台 训练交际能力 摭谈语文学科中的网·传教学优势互化 构建互动平台 开启交际窗口 语文课的生命----互动论文精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语言互动:师生课堂交流的窗口 《动手做做看》教学杂谈 狼和鹿活动化教学谈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动物笑谈》教案10 语言互动:师生课堂交流的窗口 语文教学更精彩-信息互动法 教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课堂操作 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课堂操作 示范引路导说法 多维互动促发展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 摭谈语文学科中的网•传教学优势互化 师生互动 以演代讲——我教《猴子种果树》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创设互动、营造创新氛围-小学语文论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歌词三首》互动学案 浅谈学科合作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评语互动,构建特殊的作文语言体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互动教案设计 语文课人机互动式教学的基本构想_语文论文 营造对话互动的课堂──《阳光》教学案例及反思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活动指导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互动式板书设计八例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略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调动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互相关爱 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师生互动精选 《动物笑谈》知识点梳理 《互相学习》教学设计 谈语文活动课的设计 互相帮助 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_语文论文 《互相帮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