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对课外延伸的实践与思考

小编: :admin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它色彩斑斓,生气盎然,它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如果把学生框在教材里,局限于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积累,又怎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的质量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了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虽然课内时间有限,但是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则有学习广阔的天地,学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所得谈几点感受。

一、课外延伸的前提条件

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但课外延伸是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进行课外延伸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保障。

1、丰富的课外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教科书以外的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各种展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作为课外学习资源。这些课外学习资源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最容易用到的有:报刊、网络、图书馆。在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课外资源时,家长和老师要给足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相信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支持有多种的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但往往看到学生拿着满满几页纸的资料而自己念都念不通顺,某些资料与自己收集的目的关系不大。这样收集、这样延伸有什么价值呢?学生收集到资料后能先内化为自己的所得,然后再在同学中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其作用。因此在开始实施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收集,学生学会一些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对课外延伸的利用

1、服务课堂,深化理解

与教材中的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去收集,启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增长了学生见识,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如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我就让学生课外先去搜集一些关于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进行阅读,这样便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课文的学习。或课内延伸到课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扩展阅读,如教学了《小珊迪》这一课,我让学生们去读一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读完后,学生纷纷向我表示,现在她们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她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再如教学的《赤壁之战》,学生倍感兴趣,就借此机会让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并利用阅读欣赏课谈谈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2、综合类型,培养能力

课外延伸并不局限于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做环保方面的手抄报、设计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写调查报告等。这样的综合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围绕某个方面思考收集资料,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购物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课外延伸的注意问题

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由课内走向课外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延伸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限度

语文教材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由模仿到变化最后才能创造的。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不能一开始就渲宾夺主,轻重不分了。用于帮助理解课文时,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千万不可以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

2、广度

前面讲过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丰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准度

语文课外延伸要把握时机,找准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迁移运用,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4、适度

课外延伸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公开课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如每篇课文上完后都要进行小练笔,这固然对提高作文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有这个必要吗?有时候我们对课外延伸这个环节处理不当的话,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要学得扎实,课堂外增添兴趣,增长才干。课外阅读、课外延伸看起来似乎漫无边际,但做起要有依归。这就在于教师心中有个计划,善于引导,把学生课外毕竟有限的宝贵时间用在点子上。再者,要注意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只注意心的一面,而忽视身的一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相关推荐

    关于课外阅读课的思考与实践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_语文论文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包身工》课外延伸 《兰亭集序》课外延伸 思维的延伸 《兰亭集序》课外延伸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外延伸 《找春天》课外延伸 春的赞歌 《与朱元思书》知识延伸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课外延伸 新课程语文考试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语文考试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 创设情境 开拓联想 延伸课外 对语文高考命题的实践性思考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课外延伸) 创设情境 开拓联想 延伸课外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周总理,你在哪里?》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课外活动课调查与实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对课改的实践和认识 小学生日记作文的实践与思考 《雪》知识延伸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口技》知识延伸 《雨说》知识延伸 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目标”的思考与实践 延伸课堂课内外相结合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标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语文论文 《我的母亲》知识延伸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 《落花生》课后延伸案例 课文新解及延伸阅读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海燕》知识延伸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落花生》课后延伸案例 三年级教案:创设情境 开拓联想 延伸课外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中学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活动式网络主题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社戏》知识延伸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创设情境 开拓联想 延伸课外──《小小的船》教学随笔 对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解读与实践 《喂──出来》知识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课后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课后延伸 《观舞记》知识延伸 《雷电颂》知识延伸 《诗五首》知识延伸 如梦令延伸阅读 《鸟的天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关于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致女儿的信》课文知识及延伸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1 《短文两篇》知识延伸 《敬畏自然》知识延伸 《醉翁亭记》知识延伸 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学画》教学实践与反思 《学画》教学实践与反思 开放课堂,拓展延伸──《小松鼠找花生》教学片断与反思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小学语文阅读“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我的第一本书》知识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安塞腰鼓》知识延伸 阅读延伸《再见闰土》 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大雁归来》知识延伸 阅读延伸《再见闰土》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逍遥游》之延伸阅读 语文的延伸─—《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评析 《我的叔叔于勒》知识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风 《五柳先生传》知识延伸 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互融 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