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小编: :admin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五、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相关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用新课程理念观照课堂教学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反思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新课程教学下的教学反思 贯彻课程理念,科学实施新课程 感悟新课程——让新观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摭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试题的创新设计(教师中心稿) 更新观念,促进发展——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构想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下小学作文指导及反思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初探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初探 探寻新课程理念下,超大班额的语文教学的途径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与对策 在新课程理念下追求诗意的阅读 学好新课程理念 搞好新教学设计 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理念 《吆喝》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吆喝》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新课程理念下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新课改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对新语文课堂的反思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和理念(下)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_语文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多模式语文教学课堂 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闪光──《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与体会 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凡卡》教学反思 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闪光──《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与体会 新课改理念下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授鱼 授渔 创渔——课程新理念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结构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谈 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谈 关于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的思考 对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感受与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摭谈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 新课标理念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下)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流程及反思 新课程下的作文 正确理解新课标,课堂教学求实效——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 我谈新课程下的新概念作业的布置 新课程理念下寄宿制小学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 新课程理念与运用语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语文对话教学的反思和构建 (体现新课程理念 )《话题作文训练》教案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标的理念与新教材的教学 新课标的理念与新教材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范式转换的方向──关于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以课改新理念指导语文-小学语文论文 从转变中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 谈谈新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新课堂数学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的理念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的探索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芦花荡》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 新课程下的生活化语文的行动与思考-小学语文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训练反思 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目睹之怪现象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 新课程 新课堂──让实验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