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

小编: :admin

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要求我们须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新课标》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其目的即在于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何以使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即不是勿达目的缺乏火候,,也不是失之偏颇的过犹不及,而是达到准而有度呢?

一、留住语文的“根”——标度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

这样的课外延伸无疑使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不能否认,语文课确有知识教育的作用,也即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语言、文学知识、某些文化知识。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折本求末、喧兵夺主从来就是愚蠢的行为。当然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并非都是具有浓烈文学和人文信息的文学作品,(像《太阳》便是常识性知识的说明文)但是,无论是何类课文,我们在课外延伸时均应考虑如何使课外材料的拓展为达成语文学科的目标服务。如果不是从是否具有语文价值出发去延伸语文材料,必然失去对语文教学的语文化的控制,使语文课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交叉、渗透和整合”时切记: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和提高,“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的积极形成,“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全面优化的目标才是语文教学之“根”。

二、瞄准衔接的“靶”——准度

课外延伸的“靶”心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

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不妨把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如《趵突泉》的小泉部分,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得栩栩如生: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冒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像攒得很整齐的珠花,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

在品读这一段语言材料后,可提供一段录象材料,让学习学习文章组合语言之妙进行描摹,用美的语言尝试美的表达。

(2)内容难以理解品味之处。

在北京版的第十册教材中出现了这么一个“例子”,

①绿竹别具三分景

②松竹梅岁寒三友

③红梅正报万家春

④芳草春来依旧绿

⑤春夏秋冬春为首

⑥梅花到时自然红

⑦桃梨杏春风一家

⑧梅花李杏梅争先

让学生把这些混乱的上下联区分开来。简单的教学,可以是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大家一读了事。其实这儿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衔接之处—。一是通过读几组“对韵歌”了解“对”之义,明白词性相同才能“对”;二是通过读对联和小组讨论,知道对联特点:字数相等,意思相关,音韵相谐——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为“仄”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为“平声”,即“第一声”和“第二声”。瞄准了这样“衔接”的“靶心”,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言语积累面,又使难题迎刃而解,岂不是有一石三鸟之效?

(3)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

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段话学生难以认同:

所以,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对他人有用的人。

学生认为,父亲干吗要孩子做花生一样的人啊,做一个像桃子、苹果一样的人,即体面,又对人类有贡献不是更好吗?

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但是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文本,我们撷取了文化精髓时,并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及实践能力。

面对文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原有的意蕴。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父亲教育孩子的一番良苦用心,必须补充许地山的家庭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有关资料,促使学生明白父亲希望孩子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跟家庭所经历的风波有关。是因为家庭经历了从盛况到衰落的变化,父亲更要提醒孩子,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做人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朴朴实实的人。学生终于与文中的父亲达成共识:当时的那种情况下,父亲建议孩子做花生一样做朴实无华的人,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选好延伸的“材”——效度

就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延伸的方向而言,可供延伸的材料可谓星罗棋布。面对众多的课外材料,我们作如何选择呢?随随便便顺手拈来,显然过于草率,只有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材料作为延伸的对象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彼岸。

《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材。它的第二段先是总述了台湾蝴蝶有不少是珍品,而后例举了四种极为少见的品种,有凤尾蝶、蛇头蝶、阴阳蝶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品味这一段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后,随即出示了拓展延伸的图文并茂的材料:梦露蝶、88蝶、枯叶蝶、皇帝蝶······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三种蝴蝶,仿照课文组合材料的方法,连接这三段文字,使语言表达通畅。这样的延伸材料的选择极有益处:一是这些材料的延伸,能使学生拓展视野的基础上“得意”而不“忘言”——目的不仅在其负载、传达的内容(意),更在语文本身,言语表达的形式(言)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二是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致。若要选择诸如台湾的其他特产或者是大陆的许多的名胜古迹作为延伸的材料,训练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当然也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但是,情感的一致性就不能体现,会给人一种“断线”的感觉。

四、拓宽延伸的“路”——广度

课外延伸的“路”有很多。从延伸的主体来说,可以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搜索有关材料,更不要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课中,唤醒相关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让它成为随时听从调遣的运用材料,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课后,学生可以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从延伸的材料来说,可以是音响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影像资料。从资料的来源来说,可以是从网上下载而来,可以从图书馆寻觅而来,可以从不同学科中来······不断拓宽延伸的“路”

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相关推荐

    《三顾茅庐》整体把握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正确把握课改理念,扎实开展语文教学 延伸课堂课内外相结合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外国诗两首》整体把握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宏观扩展与微观把握_语文论文 《周总理,你在哪里?》课外拓展延伸 把握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 谈语文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 把握《信条》文意 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时间 《包身工》课外延伸 《雪》整体把握 《马》整体把握 《狼》整体把握 《雪》整体把握 《最后一课》整体把握 语文教学中应把握的两个问题_语文论文 把握节奏,和谐课堂 《兰亭集序》课外延伸 理解与把握 《春》整体把握 《兰亭集序》课外延伸 《把握自己》教学设计 《马》整体把握 《狼》整体把握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外延伸 对课外延伸的实践与思考 《口技》整体把握 《那树》整体把握 《夏》课外拓展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课外延伸) 《闻名中外的“三孔”》课外拓展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我的母亲》整体把握 《找春天》课外延伸 春的赞歌 《口技》整体把握 《三峡》整体把握 《海燕》整体把握 《散步》整体把握 《“零”的突破》课外拓展 《漂浮的山》课外拓展 《皇帝的新装》整体把握 《济南的冬天》整体把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伟大的悲剧》整体把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孙权劝学》整体把握 《江姐》课外拓展 《藏戏》课外拓展 《社戏》整体把握 把握教学要求改进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凡卡》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阅读 鸭子?天鹅?──谈语文教师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 《社戏》整体把握 《马说》整体把握 《文言文两则》课外拓展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短文两篇》整体把握 编钟课外拓展 突出重点把握阶段_语文论文 把握要旨,关注人生_语文论文 《诗两首》整体把握 《邓稼先》整体把握 《华南虎》整体把握 《观舞记》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课外延伸 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文中观点态度理解把握 《手指》课外拓展 《灯光》课外拓展 《种子》课外拓展 《凡卡》课外拓展 《动物的“睡眠”》课外拓展 《伟大的悲剧》整体把握 《云南的歌会》整体把握 重提准确把握教材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