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在疑中读、学、悟

小编: :admin

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师生交流活动,因而对教师的知识面、课堂教学组织、应变能力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可紧扣“疑”字,在“导”字上作文章,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一、引导学生读中生疑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进入

“愤、悱”的境界。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学生:

1.预习时有生疑的环节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自学活动,是一种伴随着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复杂的智力活动。把生疑作为预习的重要一环,有助于预习到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疑问处做上标记,或在预习本上做好记录。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课堂上有生疑的时空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时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在课上就要求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问,在书上画上问号,小问题画上小问号,大问题画上大问号,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课后生疑的拓展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蕴,并不意味学习内容的终结。学后的生疑是其知识内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有益补充及提高。如学习《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后,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内容;如果小抄写员叙利奥的行为没被父亲发现结果又会怎样;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设想“我”只听到一种声音的结局等。

二、引导学生学中质疑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善于质疑问难的人,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相反却是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但更多的学生是“疑而不问”。为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教师也不应置之不理,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要经常提倡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好问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问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发现,学生爱问,却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零星而无价值的问题,既冲淡了课堂教学气氛,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并进行系列训练,也应该成为质疑问难的重要一环。

(1)指点质疑方向

①从课题特点处发问。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学生从题目入手,提了问题。“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给“我”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感情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②从内容理解处发问。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学生对“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一句迷惑不解,纷纷提出“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耐心?是不是矛盾了”。我引导他们认真感读中心句,蕴意深刻的句子等,把他们的目光直接引向文章的精华。

③从语言运用处发问。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学生问: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课文中为什么要强调“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我引导学生精心体会“配合”的作用,不但说明嘴和耳朵分工的不同,而且使表达也更严密、更科学了。学生通过比较积累了语言,也学到了表达要严密科学的写作知识。

④从标点符号处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中有这么一句:那是列宁,这位‘割草工人’的劳动成果。学生问:割草工人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通过引导、讨论,学生不难理解,列宁不是真的割草工人,那是在特定环境中隐蔽自己的一种手段。进一步体会到了列宁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顽强工作的精神和同敌人斗争的机智。

(2)教给发问方法

①正向发问,即顺着课文的文脉深入理解,在疑问处正向质疑,如《劳动最有滋味》中,为什么说咱们的饺子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一文要强调“只有一个”等都属于这类发问形式。

②逆向反思。即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常以“假如……”

“如果……”等句型为提问形式,如《黄继光》一课,学生问:假如黄继光不这样做,还有其他办法摧毁敌人的火力点吗?《蝙蝠和雷达》中,既然蝙蝠飞行不靠眼睛,那么它的眼睛派什么用场呢?等。

③提出见解。以“我以为……”的句式,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富有批评精神。如学完蝙蝠和雷达一课后,对书后的练习:飞机上的雷达就象是蝙蝠的()。提出疑议,认为确切的问题应是:雷达上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这一问题确实非常到位,应是编辑疏忽之处,这说明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已了然于胸,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化。又如《加了一句话》一课,讲述了一个在街头乞讨的盲妇人什么也没得到,一个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上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之后,行人便纷纷给她铜币。学生质疑: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呢?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想知道究竟。通过讨论、朗读、比较,体会到诗人用美好的诗一般的语言衬托出不幸的盲妇人更加不幸,从而唤起人们对盲妇人的无限同情,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感情的力量。

三、引导学生悟中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必须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和有的放矢地处理,这是发挥教师主动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教师不能一股脑儿把答案全盘告诉学生,而应“授之于渔”以培养学生通过思索,自求答案的良好读书习惯。

1.精巧设疑,诱导学生

设疑的过程最能体现教师“导”的艺术,要精,要巧。所谓“精”,即要进行选择,不能滥问,可在重点处设疑,抓住了重点,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而且可促使学生思维从多方面发散。所谓“巧”,即所设问题角度新,要多拐个弯,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达到既获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这里的设疑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过程中所层层设置的问题,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的铺设,让学生去“跳一跳,摘果子”。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当将军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会愣住了,而且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还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我故意不作回答,而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的职责是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怎样?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他的死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弄清小问题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大问题,进而弄懂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难了。

2.精当讲解,疏导学生

释疑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设疑层层诱导,但并不排除教师讲解,对一些价值不大,和有一定难度,但必须点明的问题,教师干脆直截了当,以精当的语言讲解一下,既使学生心里得到满足,又保证教学重点不被冲淡,还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生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善导最关键。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厚,从生疏一步步走向熟练。只有这样,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相关推荐

    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 设疑促读 以读感悟 述中积累 设疑促读 以读感悟 述中积累 在朗读中感悟 在想像中创造 在朗读中感悟在想像中创造 感知质疑 以疑促疑 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感知质疑 以疑促疑 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品读感悟在《桥》教学中的尝试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设疑促读以读感悟 述中积累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设疑促读以读感悟 述中积累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设疑促读以读感悟 述中积累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山雨》教学后记 在欣赏中体会美 从朗读中感悟美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山雨》教学后记 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及点评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 读中积累 读中感悟 生疑 感悟 和谐 读中积累 读中感悟 生疑 感悟 和谐 在朗读中感悟 在想像中创造——《会走路的树》教案 读中熏陶 学中求悟 在诵读中感悟——《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读中悟 读中赏 读中用──以读为本学《山雨》 读中有悟 悟中有情──《长城》教学设计 读中有悟 悟中有情──《长城》教学设计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启思,读中悟情 以读启思,读中悟情 读中感悟 创新悟情 教学设计 读中悟 悟中读──《爬天都峰》课堂实录片断 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在急流中》探究感悟 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读中感悟 议中深入 读中感悟 创新悟情 教学设计 读中感悟 议中深入 读中感悟演中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感悟、挖掘和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感悟、发掘和创新 置疑解疑自读法 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课文 在读中思索 在悟中升华──《生命生命》第二轮公开课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在朗读中欣赏“月光”,在吟诵中感悟“启蒙” 在比较中感悟《画杨桃》 引趣 质疑 探究 感悟 感悟朗读中的“情” 在朗读中 感悟语言文字──《雨点儿》及评析 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在交流中感悟,在朗读中积累──《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在“自读会读”中领悟课文内容 ——《将相和》课堂教学赏析 在“自读会读”中领悟课文内容 ——《将相和》课堂教学赏析 在朗读中感悟童话的魅力──《笋芽儿》教学后记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朗读中悟情 想象中创新 从人性中深入 在生活中感悟 以读促悟,读中悟情——《藏羚羊的故事》教学设计 在读中思 在思中学_语文论文 以人为本 读中促悟 朗读中悟情 想象中创新 品读中体验 整合中悟情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在层层解读中想象感悟《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读中感悟 说中积累 演中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 自主发展一 读中感悟 自主发展一 读中感悟 自主发展一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感悟,在诵读中突现──听支玉恒《匆匆》一课有感 在比较中感悟花韵与文韵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质疑──《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读中感悟 创新悟情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在活动中体验,在思索中感悟──《桃花心木》教学与反思 在活动中体验 在感悟中求知──《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活动中体验 在感悟中求知──《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读中体验 读中感悟 读中创新──《雨点儿》教学案例及评析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段 我在课堂观察中的一点感悟 “感知、对比、体验、领悟”乐在其中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段 读中生情悟中激创——《雪儿》教学设计 阅读中感悟能力的培养 读联之悟 读 品 悟 练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在读中放飞激情 创设情境 读中感悟 想象中创新 在朗读中感悟在想像中创造——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教学设计 想象感悟,质疑引悟──《西门豹》课堂片断与反思 想象感悟 质疑引悟 ——《西门豹》课堂片断与反思 以《穷人》为例谈巧设疑促感悟 在读中放飞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