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教学中对语感的一些思考

小编: :admin

语感是人类创造语言时和语言共同产生的。“语感”一词已经出现了很多年。顾名思义,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觉。在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在读中培养语感……,这是我国母语教学摒弃前苏联琐碎分析教法,返朴真的重要标志,语感一词在新大纲的提出,为今后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了方向,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明了道路,是素质教育推广实施的重要方面。

一、语感的概念

1928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著的《我的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中所说,“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教师,对于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学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这是资料上最早提出语感一词的学者。

方熔老师认为“读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那什么是语感呢?笔者翻阅大量资料,取各家所长,结合自身体会,认为:“语感是一种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迅速的、直接的感觉,是一种不经过细致的逻辑分析,而依靠自己的阅读和听话,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自身敏锐的心理活动直接感知和了解话语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能否对语言和文字产生语感,关键看个体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是否理解,并产生具有自身特点的感觉。

二、语感的性质

语感有很多性质,从语感这些性质我们可以体会到训练语感的必要性。

1.语感的直觉性

人对语言的把握,主要是凭感觉,这种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直觉:读文章往往会觉得某句不通,某个词用得不准,某句话是多余的,某一句话非常优美……听人说话,或听出明褒暗贬的,或听出弦外之音的,或听出针锋相对的,或听出不屑一顾的……这些识别和感受,既没有通过语法的检验,也没有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甚至说不出哪个词语使用不当或某个语法不规范的句子到底错在哪儿,这就是直觉性。

直觉性主要体现在对语言对象能迅速作出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这种判断毋须通过理性的分析,便可以对言语对象的不形式和意义产生敏锐的感受和领悟。

直觉性的特点是:人脑对于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的刺激产生反应、思维的结果极快,无法对思维的过程作出逻辑性的解释。

2.语感的模糊性

语感的模糊性是人脑的思维能力决定的。人们可以不暇思索地用语言表达思想,从一个词一句话看出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从开头即预测出整个语段的趋向,在一瞬间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在话音未落时即想出应对的语句。人们的这种能力,凭的是语感的模糊性。例如:“大树”、“严厉”、“凶恶”这些词汇,不查字典,我们谁都说不出它的含义。但中小学生能顺利地在阅读中理解它们,运用它们,这是模糊性地具体体现。

3.语感地主观性

语感能力因人而异,它与语言感受者地知识经验和思维品质相联系。虽然语感地产生迅速、敏锐、丰富,但这种感觉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与生俱来的。它的产生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知识积累,众多的信息储存,一定的文化素养,而这些制约语感的因素,表现在个体上并不相同,相同的刺激物在不同的感受者身上产生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如同样一句话“雨沙沙地下,淋湿了我的衣裳。”在诗人眼中,这是诗化的语言,有一种美的意境,在刚学会这几句话的人来说,这和“雨打湿衣服”的意义并无两样,这就是语感的主观性。随着知识的增加,主观性的语感将向着高层次体会螺旋上升。

4.语感的可塑性

语感的可塑性指的是同一个体的语感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因,是个体本身的知识、能力、信息得到了增加,促使语感向高层次正确性推进。其次是外因,是老师通过对学生的训练、强化知识点或知识面在个体头脑中的刺激,使他们对语言的揣摩,识别,比较能力得到较大进步。如“建立防火墙”这一词语,随着人知识的增加,有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如通过训练,面对一道阅读题,学生可以很快地根据要求找到答案,通过指导面对一首诗,学生可以由读得僵硬、结巴,到读得流利有感情。因此,语感的培养可以从内因和外因同时入手,渐进式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反复复地进行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并沉淀社会、自然、人生的经验,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由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这恰恰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5.语感的实践性

语感的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口语交际

2作文

。这是语感能力高低的具体表现。有很多人无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口语交际,如有的人说话就象茶壶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有的人说话滔滔不绝对答如流,有的人妙语连珠,有的人问一句答一句。有的人一语中的,有的人言不对题。这是语感在口语交际中的表现。作文能力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感的强弱,因为,写作所涉及的遣词造句,感情把握,动作、

语言、神态的各项描写,无不与作者的语感有关。因此,在培养语感时,必须注重语感的实践性。

6.语感的非量化性

语感的非量化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首先,衡量一个人语感的强弱只能是大致判断。其次,语感是随时发展的,是随着生活经验和知识的丰富而展的,而且,语感是多方面的,是和职业、学习侧重点紧密相关的。测试只能测试个体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语感具有非量化性并不说明不能对语感进行培养和测试,相反,我们必须根据语感的多个特征,从语言的领会、判断、修改、排序、写作等方面来测定语感,通过测定促进语感的提高。

语感的这些性质,相当程度上是属于意识形态上的,可以说,增强学生的语感,便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与素质教育同道而行的。

、语感产生的心理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语感的产生和语感产生者本身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他是记忆、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语感产生的心理过程用公式表示为:物质刺激→大脑接收→知识检索→产生反应→形成语感。

在语感产生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字是产生语感的外在刺激源,那么记忆是语感生成的内在物质基础。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或文字的刺激时,人脑就会以记忆中曾经被感知的形象,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

情感、动作、概念等知识点,在知识库中寻找、检索、反应,共同完成感受。在记忆这个层面上,个体知识形成网络,网络中没有的信息,刺激再强烈也无法产生语感。如“抛物线”一

词,学生在大脑中没有储存这个信息,他当然无法产生语感。再如“恐龙”一词,虽然谁也没有见过,但是学生通过科幻片、玩具、图片等信息载体形成记忆,只要一说,很快产生语感。因此,多储存信息是语感产生的重要环节,新大纲规定的激十万字的阅读量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

作为信息接受个体,在和语言、文字、图象等外部因素的接触过程中,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想象。这种想象即有单纯的表象复述,也就是象电视一样的影象重复。又有经过加工出现的新形象,如:人教版小学第七册的《珍珠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上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读这段文字,可以由晶亮的、饱满的想到水泡的亮和圆,由“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可以想到水泡如小孩一样顽皮、可爱,由一嘟噜一嘟噜想到一连串的水泡上升,整段文字让人把水泡想象成一个个顽童,那种急切的,一个接一个上升的场面非常活跃地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段文字对水泡上升的情景的描绘,读者自然而然的达到一种纯美的意境,学生爱读“一嘟噜一嘟噜”这个词语,因为这个词通过想象的还原和加工、升华,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语感。这就说明:想象能够促进语感的发展。新大纲在作文的要求当中,也根据语感的这一产生因素,新增了“想象作文”一栏。

语感中的情感是指信息接受者的感情与外界刺激的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由于情感的参与,语感变得敏锐、丰富,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情感境界,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披情读文

含情作文”。如《小音乐家扬科》这篇作文,读完之后作者对小扬科的怜爱和同情将深深感染每个人,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工头和地主产生强烈的愤慨。这就是情感参与了阅读。同样的课文还有《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同样是写离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初读时,我们体会的是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但是情感参与阅读之后,你将对这离别产生不同的感受,前者使人伤感,后者使人振奋。因此,情感参与语感,语感将更加丰富。

但是,所有的心理活动对语感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语感也可以促进心理的发展。语感的形成犹如一条条指令,一次次刺激脑中的信息,参与信息的理解、储存、整合,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所以,从心理形成角度,加强对语感的训练势必行。

四、语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郭沫若说:大凡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既然语感是抽象的,又具有非量化性,那么,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呢?

(一)多读,从读中练习语感

大纲规定:“在读中培养读感”,这种提法是经过了许多年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语感培养方法,在阅读课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教改方向。

在语感训练中,读的作用是什么?1、读可以提高识记能力,大声的读,积极地背,对于增加知识库中信息储存量是大有好处的,直接促进了语感的增强,古代“不求甚解”的语文教育同样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师。2、读可以帮助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后,信息贮有的时间是相当长或是终生的,通过联系旧知,理解新知,用旧语感促进新语感的产生。3、读可以发展语言,通过多读、简单、零碎的口头语言,能变成规范有序的语言或文字,学生能变得口齿伶俐,说话得体,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4、读可以激发情感,通过细读,品读,体会文章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情感,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读的形式有很多,有朗读、听读、齐读、表演读、范读、默读。开口读、出声读是让我们语感大大增强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读中训练语感呢?

1.整体感知,带问题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带着问题读课文,能有次地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自己有哪些懂了,还有哪些不懂,哪些话最喜欢……这属于自读的范畴。

2.开发能力,边思边读

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学生的心智也豁然开朗。这种读属于“自己读。要求老师善于启发和引导,教师必须像导游一样,领着学生把自己钻研教材和备课的路子再走一遍,师生一起到达“知”和“

会”

的境界。

3.读中体会,以读激情

作者蕴含在文中感情通过教师之口讲述吗?不只有通过读、实践证明,朗读是有效的激情方法,教师要关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发散点,通过读沟通学生和作者,学生入情入境,备感感染,产生共鸣。朗读时,学生自然产生了抑扬顿挫,高低变化的语调,情不自禁的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语感就在这美读声中得到了升华。

4.读中积累,充实语感

语感的产生需要厚实的积累,课内的材料肯定是积累的对象,通过读和背,让课本文变成胸中文,这就是“多读胸中自有本”,新的教材把“基础训练”变成了“积累、运用”,增加了“读读背背”、“阅读”、“实践活动”等的记忆性和运用性的题目,正是出于积累知识,产生语感的需要。当然,单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诵读课外书是一条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5.品读,以读悟写

品读是一种高层次的读,通过品读,总结出一般写作规律,悟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读文,理思路,明意境,进而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产生顿悟,把别人这优点熔自己的能力体系之中。

以上几点,只是理性分析,在具体操作中不可能有这么界限清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我提高差生的语言能力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报纸也要求他们读出声,当训练到差生拿到一篇文章能较为流畅地读下来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他们的语文能力已有大大的提高,原因何在,他们的语感增强了。”差生通过读都能增强语感,提高成绩,更何况是其它学生。因此,只要我们紧紧把握“读”字,就能增强语感,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

(二)多练,从练中体会语感

在练习中体会语感,那练些什么?根据语感的特征和形成的规律,教师要有目的性的让学生练习。

1、练朗读

练读,是练习朗读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生拿着一篇文章能自觉的利用语调变化,读出文中情感,这种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意识地练,形式有带读、范读、听读等。一种是分析句子中词语的作用,引导学生具体的声音延长,重读等情况,最终自己读出感情,体会意境,另外,还要练习复述能力。

2、练习题

词语搭配,造词填空,修改病名,乱句重组,选择加点字解释等一些需要语感能力参与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练,并可以多练,通过练习,增加信息贮存量,掌握正确地感觉,增强语感。

3、练作文

练作文能力是语感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要精心指导,耐心评改,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作文能力高的人,语感肯定好。

五、语感强弱的评定

考试,既可以评定语感能力,又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对于学生,用一定量的题目进行测试,既可以促进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培养语感,又能让他们自身产生将语感能力增强的需要。

那语感如何进行测试呢?测试的内容有哪些?这就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分阶段把握。需要具体测试的项目有:①朗读能力、记忆能力(复述能力)这两项需要面对面交流,称为口头测试;②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既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③选择能力、知识积累、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这四项是书面测试,所有评定的结果用等级表示。

根据以上论述,我认为现在的成绩报告册上面应该加设一栏“语感”。

总之,语感作为二十一世纪语文老师需要重视的一个培养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操作实践中一定会有许多新问题、新方案,无论怎样,我们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转——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这个目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责任。

 

    相关推荐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_语文论文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一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 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_语文论文 对作文教学中几个案例的思考 对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感受与反思 中考语文提分的技巧有哪些 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详细内容 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 对后进生多一些关爱 在自主对话中感悟──《长相思》教学反思 对“话题”的思考 对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学棋》一课的感悟 对阅读教育中讲、读、练的思考 语文中考复习:对初中语文毕业复习策略的思考 对新课改口语考试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评估和思考 对中学写作教学的世纪性思考_语文论文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能否让学生的感悟再深一些 中考语文:对联 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评估和思考 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评估和思考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中考语文背诵有哪些好的方法? 对语文高考命题的反思 中考特殊阶段:中考语文学习注意些什么 钱理群: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农村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课后解决”的思考 对课堂“语文地”思考 对当前中学生“故事新编”式作文的一点思考 对语文高考命题的实践性思考 对漫画作文的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 对目标教学常规化的思考 《隆中对》中考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 对诗化语文的思考和追问 对中考语文不考语法的几点看法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对话中让学生情感飞扬──《检阅》教学反思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五下语文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联 对当前中学教学改革实验的思考与建议 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让对话深刻些──《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_语文论文 对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性质的解读与思考 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不宁静些许是为了爱情——《荷塘月色》情感再思考 关于高考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一个教学案例反思的“反思” 对语文课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高考语文答题中常见的失分点有哪些? 阅读:对一次性筷子的思考案例教学反思教案 我对《丑小鸭》教学的若干思考 读后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使对话深刻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及反思 对教研组建设问题的思考 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 感受与思考 语文中考复习:语文中考变化应对策略 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引起的思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面对教学问题的思索——教学《夕阳真美》有感 顾之川:对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对现行素质教育考试模式的思考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应对中考作文的“四剂良策” 早期郭沫若诗歌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趵突泉》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策略_语文论文 “尊严”在“三读”中构建──对语文教学中倡导“无痕德育”的点滴思考 词语教学中的生本位思考 版本校对:不一样的诗可以追溯哪些版本?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后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些探讨 让语文味浓一些,再浓一些──我教《白鹅》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对小学语文教材汉语拼音编排的两点思考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对写法” 中考备考指导:中考语文作文应该如何应对 对课外延伸的实践与思考 《多一些宽容》教学参考素材汇编 从乌鸦的对话所引发的的思考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与巴金对话──《鸟的天堂》教学新思考 《隆中对》主题思想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教你如何应对中考阅读? 对书感言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对联题应对方略 对新课程语文对话教学的反思和构建 《丑小鸭》一课教学反思──谈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