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编: :admin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摒弃了封建式的“单轨制”教学模式后的一种新思路,也是我校教改实验课题。实践证明,此项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配合学校的实验课题,我想谈一下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

一、读书与摘记结合,积累语言

“点石成金”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那小伙子不要金子,却要老神仙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小伙子聪明,因为再多再大的金子也有用完花光的时候,只有自己能点石成金了,才能终生受用不尽。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授给学生的,也应该是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手指头是什么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以及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个手指头的运用自如,光有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还难以全面培养,还必须辅之以广泛的课外阅读。这也是“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实验课题要求教师做到的。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安排一个合理的训练程序,也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利于反复巩固所得,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贵在合理安排,避免课外阅读的散漫性和随意性。

1、学一篇课文,就向学生推荐几篇课外阅读文章和书刊。如学习了毛泽东的《长征》,就推荐《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推荐《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这种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2、做到精读与博览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早在20年代就教育青年说“爱看书的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统览。”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是针对阅读的广泛性而言的。精读,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主体和准备,是学生首先应掌握的武器,而博览则是补充和运用武器的方式。

我时常有目的地让学生速读一篇文章,然后检测学生对文章字、词、句、段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这种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效。这种略读训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它也是通向写作、学会布局文章的桥梁。

3、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阅读范围宽,内容杂。若没有合适的摘记方法会囫囵吞枣,收效甚微。为此,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不摘记不读的习惯,边读边思,随手在文中点划好词妙语、精彩片断乃至全篇文章,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对一些感受深的写出阅读提纲或心得体会。

二、观察与思考结合,积累素材

观察可以获取和积累第一手材料。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可以这样说,任何作品都来自现实生活;任何联系实际的研究,都源于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事物形象呢?

1、训练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我利用每天谈天说地的时间,让学生说出昨天一天内见到或听到的“奇事”,学生很活跃。那些不爱观察的学生,听别人说得头头是道,耳濡目染,无意中也留心起来,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训练学生有一个爱思考的头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同样,观察也离不开思考。只观察不思考,那么观察必然流于形式,事物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学生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女清洁工每天早晨都在华力电机门口打扫卫生,他说出了那个清洁工蓬乱的头发,褐色的脸,冻得通红的双手,30多岁的年龄,然后就打住了。我启发学生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有的说,清洁工为了街道的清洁不惜弄脏自己;有的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清洁工,我们才能走在干干净净的街道上;有的呼吁,人人都讲卫生,就会减轻清洁工的压力……经过多次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现象与思考本质相结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训练中都注意了恰当地加入自己的看法。

3、训练学生有一双勤劳的手。只观察不思考,就会失去意义;只观察不写,就会眼高手低。有一句古训叫“集腋成裘”,写作材料同样也在于积累。我给学生讲了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李贺每天早起外出,背上都背一个口袋,随时把他的见闻感受写成诗句,投进口袋里。等晚上回来,再修改成为佳作。又讲了俄国文学家果戈里的故事。讲完故事,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动手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要求,让学生随身带一个记事本,利用每周班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记事本。并且说一下自己上个周的曰记,哪一篇是自己观察所得,仔细观察与写好日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记事本的具体作用在哪里?有的学生就说出对于那些精确的数字、人名、地名,脑子不容易记住,记事本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此下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在自然而然之中了。

三、积累与运用结合,展示自我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此前提下,去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巩固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不断提高。

1、开辟校园文化阵地。如办手抄报、设计黑板报,都是学生自己动手采写稿件,自己确定主题,自己设计版面;开办“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从家庭、社会、学校中收集素材,轮流当播音员。这些活动,加大了语文实践的力度,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2、成立语文课外小组。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时间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曾组织了“今天,我来当家长”,让学生作一天家长,体验当家长的感觉;“为街道门牌、商店招牌找错别字”,体会规范用字的重要性;“调查周围的环境”,看看人们为保护环境作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针对性强,现实意义明确,又符合儿童心理,学生兴趣浓厚,收效很大。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是消除人为地割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落实“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积极措施。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关推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英英学古诗》教材解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 7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管见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浅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源头活水哪里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教《故都的秋》 火星上水的有哪两种来源? 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 生活,个性化作文的源头活水 清洁“水源” 以人为本,水到渠成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如何理解? 活兔上讲台,源头活水来——《写一种喜爱的小动物》作文教学之我见 缘事而发 源清水长 源头活水育芙蓉──一堂语文活动课的前前后后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从课文中挖掘口语交际训练的源头活水 突如其来的提问──《草船借箭》教学有感 语文教材如此变脸为哪般 高三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必须引进源头活水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难忘的泼水节》教学一得 以生为本,把握重点,读得“活” 本色语文,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更有效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清清的溪水 清清的溪水 清清的溪水 地球上有多少淡水资源 清明节的起源 “耗子”来源 做“问得巧”的智者 课堂才能有声有色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清清的溪水 湘教版《水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假如没有灰尘,世界会变得怎样? 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请你把它们连起来 给地球上有多少淡水资源 记叙类作文如何写得活灵活灵现_语文论文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假如没有灰尘,世界会变得怎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 开写作材料之源引出“三股”活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清清的溪水》教案 《清清的溪水》教案 《清清的溪水》教案 《清清的溪水》教案 我活着,因为我有一个梦想 老人能活到100岁有哪几个原因? 国旗护卫队队员为啥没有枕头? 饮水思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4 国旗护卫队队员为啥没有枕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 为什么有的泉水是热的?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你觉得鲁迅先生与梅花有哪些相似之处?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3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6 天上的星星数得清 天上的星星数得清 如何利用口语交际使课堂活起来 为了未来,珍惜生命(活动课教案) 如何使语文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如何理解这个“笑”? 如此煽情要不得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步练习 清明节的由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考试题 无为即有为 清清的溪水 教学设计 孩子,抬起头来! 《清清的溪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