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课改,别忘了教师的苦累

小编: :admin

课改,别忘了教师的苦累

提到“课改”对每一名关心教育的人来说都应该不会陌生。“课改”正确的叙述应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从2001年9月开始,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陆续地投入到这场潮流之中,对于这场改革人们都充满着激动、热情、信心。可是当我们在以历了起初地狂热,渐渐地平静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教师的苦与累。

我也曾作过一线的教师,深深地体会过那种辛劳。但是当走上教研岗位,特别再次深入课改第一线的时候,我为课改实验教师们的苦累所震撼。不禁想到:这样的负荷我们的老师能走多久?

无论城乡小学大多数的教师既教语文、数学两科,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一周下来,至少也得二十节课(这是个保守数字)多的二十七八节不止。(村小没有那么多的科任课教师,课节可能更多)。每天他们要备课(语文八节、数学四节,其他……;形式要有创新,不能走老路。可是资料却少得可怜。)、上课(要关注学生发展、要注重学习方式转变……否则不是合格课)、批改(不是判个对错,要加上鼓励性的、针对性的评语)、辅导(到什么时候成绩还是关键,家长要看,学校要看,上级行政部门更要看),还要写教学感悟(学校有数量要求,甚至有的还有字数要求),记实验记录,还要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记录手册,还要搞月评,考试变考查有的学科要分项测查,成绩要统计,要分析……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除此以外,要参加培训(培训必有考试或考核,不合格不能上岗。教师考试不是为了及格,他们更要面子,那要下功夫呀!)、要参加教研活动(发言要有体现新观念,要反映出实验教师的水平和层次)、要外出听课(回来课要补上,班级管理要跟上)等等。这样不到一个学期,实验教师们大多吃不消了。当你走进一年级的课堂,听到的是一年级实验教师们嘶哑的嗓音,看到的是他们疲惫的身影,交流时他们还是那么认真,可是你分明可以体会到一束束专注的目光里,隐着的焦虑与麻木。在那个时候任何一个有着一丝同情心的人都会为之震动。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样的事情也许只能发生在教师的身上。他们是崇高的,可我为他们的苦累感到心痛。

回头想想造成这种现象和局面的原因何在?

其一:碍于面子,盲目攀比,为“名”所苦,为“令”所累。

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学校,存在着极其严重的“盲目攀比”思想,各地区之间、各校之间不断地搞着教育“竞争”。课改作为一种新事物自然也就变成了竞争的主要内容。许多领导不能冷静地分析,不能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盲目决策,只知道下命令,一级压一级,花样翻新,你地区有的,我要有,你学校有的,我也要有,而且要更丰富,以显示其研究的深入透彻。这样一来就使一线的课改实验教师们“疲于奔命”。表面看是为了工作,实际是为领导的面子学校的面子和自己的面子,是为了完成上面的任务和指令。根本谈不上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使课改实验变成了“应付”差事。创造性更无从谈起,致使工作浮在表面。例如:由美国传入的成长记录,在中国城市大班型的学校里实行起来,实际吗?一位教师要在每个月甚至每周为班里的七八十名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评定,这个工作量该有多大?;“教师手记”应缘于“教师教后感”或称“教学回顾”试想如果这节课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非得要记吗?(何以限制每周写几篇?)另外感触深,写得多些是自然的事,但是感受不深或精彩几笔则可结束的事情,何必非得达到规定的字数要求?;在八十人的一年级里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能收到多少实效?……但是领导和上面就是这么要求的,不做行吗?细想想,这样的苦累太不值得,这样的实验又能出现什么好的成果呢?机械了,刻板了,缺少创造了,缺少生机与活力了,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许多人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是还决心“将这些决定进行到底”。照这样下去,课改收获的最大的成果也许是教师们的抱怨、退却以及对课改方向和成功可能性的极大怀疑。

其二、浮躁心理,表面理解,形式主义,误入歧途。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变的不只是课本(不是简单地换了本书)。涉及育人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方法等等诸多方面。现实中还有些同志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和研究,不进行深入探讨,只学表面形式,造成“课堂教学的倒退”。

比如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合作学习”形式主义,而带来的新型两极分化(学生综合素质两极分化);教师作用削弱,学生主体过强,课堂缺少必要的安静,放手变“放羊”;偏离学科性质,盲目引入各种材料、活动(美其名曰体现课程综合化方向);用低年级学生评价教师工作,影响教师工作情绪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是我们对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缺乏深入寺学习和理解,盲目操作带来的后果。有的学校在课程改革开始以后出现了不现在常的“乱”的局面(“乱”不是改革进行彻底与否的标志)。

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我想教育的改革面向的是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生命,我们应该对人负责。如果是由于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不清而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这个责任又谁能负得起呢?

在许多次总结会上,我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可我不禁要问这样的苦累你能坚持多久?难道“累”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吗?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就想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教师从来不拒绝苦累,但是由于某种盲目和愚蠢而辛劳着,这样的奉献又有什么意义呢?建立新的教育教学效率观是必要的。教师需要研究,需要成长,但这是需要过程的,他们的成长速度和水平不与工作的强度和行政命令的力度成正比,拔苗助长是要付出代价的。记不清哪个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如果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仅仅是繁琐和劳累,这样的改革又是何必?

如果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教师,那么我敢断言: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想高喊“课改”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要忘了教师的苦累!他们更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相关推荐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 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_语文论文 新课改中教师的八忌 课程改革误了高考,还是高考误了课程改革 课改下也别这样上语文课 《师恩难忘》课文 语文课改中,我们莫忘记 课改.语文课堂和教师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难忘的泼水节》词语积累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了家门的博士 艰苦的岁月 永远忘不了的教训 作文评改的模糊识别法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苦柚 为了忘却的记念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师恩难忘》课文内容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别挤了》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饿坏了那匹马》名师导学案 《苦 柚》说课稿 别忘了五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师恩难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恩难忘》的作者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课后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课后延伸 难忘《难忘的一课》 学习了课文,你对苦难有什么理解? 师恩难忘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由苦及乐──我教《再见了,亲人》 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识别错别字的策略(教师中心稿) 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 班长的苦恼说课设计 苦难让阿炳学会了什么?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1《别了,我爱的中国》 1《别了,我爱的中国》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语言积累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素质结构 《师恩难忘》教案 别了白手帕 识别病句、修改病句练习教师版(苏教版必修二) 课改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 师恩难忘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让基层语文教师心贴课改 苦柚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名师破解语文课改考纲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难忘的一课》 《难忘的一课》 苦柚 《难忘的泼水节》 教师语录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法建议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法建议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