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

小编: :admin

教案示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123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2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 ) 日( )

入( ) 目( )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 )依山尽,( )入海流。

欲穷( ),更上( )。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相关推荐

    《 登 鹳 雀 楼 》 《登鹳雀楼》 《 登 鹳 雀 楼 》 《 登 鹳 雀 楼 》 16 登鹳雀楼 7登鹳雀楼 17《登鹳雀楼》 读《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解释 《登鹳雀楼》诗文 《登鹳雀楼 》练习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诗文 《登鹳雀楼》试释 《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试释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解释 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的意义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登鹳雀楼》诗人简介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 《登鹳雀楼》教学体会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 《登鹳雀楼》教学体会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诗人简介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背景资料一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四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