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17、 登 山

小编: :admin

17、登山

一、中心着手,导入教学

1,齐读课题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里的“我”指谁?“它”指什么?

2,我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体现了路的险?

1)学生阅读讨论

2)教师点拨后归纳

A从对小路的描写看出险: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B从对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C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3,过渡:既然路这么险,列宁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1)从哪里看出列宁走的时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宁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

指导朗读,卡片出示:头晕目眩(齐读)

2)列宁在困难面前是退缩了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指导朗读

4,列宁为什么坚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话讲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指导朗读

5,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地带领下,终于通过了那段险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齐读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时列宁又走了那条险路,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列宁第二次过险路的那段话,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较两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谁先走

在最险处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教学“毅然决然”,指导读。

7,再读最后一接列宁讲的话,体会列宁是如何磨炼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题

1,列宁走的这条险路好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他走险路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3,再次齐读最后一节列宁的话,感受列宁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课)

板书:

17,登山

战胜困难磨炼意志

列宁

(革命者)

    相关推荐

    17、 登 山 17《登鹳雀楼》 《登高》教案17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14*登山 21《登山》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 17深山风雪路 登山习题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案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登高》 登泰山记(教案)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说课设计 《山市》教学设计17 登 山(第二课时)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14《登山》第一课时 14《登山》第一课时 14《登山》第二课时 《在山的那边》教案17 《登泰山记》教案1 雨中登泰山 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案17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最新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 《登泰山记》学习要点 倔强的小红军登山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珠穆朗玛峰的登山线路与攀登历史 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第三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登山 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登山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中国登山健儿十四次登顶珠峰回放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三 14《登山》教学设计之六 教科版《登山》教学设计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一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二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 14*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14《登山》教学设计之四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五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登泰山观日出习题设计 语文家庭作业: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快乐学登山 醉卧文字丛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山居秋螟》 《越中览古》《登高》 谢灵运《登池上楼》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简析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课例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登泰山观日出》电子课文 登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 登山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1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2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17 登 山(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寒假作业:登泰山记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案 登山(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建议撤掉课文《登山》 谢灵运《登池上楼》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粤教版必修一] 17 亲人 17.亲人 17.春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