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小编: :admin

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县城内的一所直属小学,良好的教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学校积极按照省“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很感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比较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总评: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说,读好古诗、背诵古诗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何让学生从凝炼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本课的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课堂因此而充满了了生机与活力。

纵观本节课,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思路清晰,主线分明,目标定位准确。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而且,每一个目标的表述,方法、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二、整体观照,整合古诗,实现了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综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接替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跟上)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参读,初步感受咏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联系,体悟诗人不同的情怀。

三、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怀。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面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品悟出诗句背面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教学中,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平面的诗句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投身于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愤诗人之所愤……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想象的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师引导到位。通过整合参读,引导学生整体的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情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

    12《古诗两首》 12《古诗两首》 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诗两首》教学设计12 第57页:12古诗两首(图) 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12《古诗二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 一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