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长征

小编: :admin

本组由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四篇课文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两篇。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悟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本组课文,还要按照“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那则“读写例话”的要求,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本组教学时间可安排11—12课时。其中,两篇精读课文可用3—4课时;略读课文可安排3课时(其中《争画》可用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可用1课时,“口语交际”可用1课时,“习作”可用3课时(包括讲评)。

12长征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第四句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四句的关系是:第一句是概述,概述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面对千难万险的态度;第二、三、四句从千山万水中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逶、迤、礴”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岷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没有上述条件,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2.这篇课文是一首七律诗。教学本课,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以便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些初步的、大体的认识。然后,可让学生初读课文。要多读几遍,力求读正确,并大体了解诗意。初读之后,可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细读,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每句诗的大意,应让学生自己讲,师生可共同补充,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更不要逐字逐词分析讲解。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弄清每句的意思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最后,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交流。

3.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第二、三句较难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可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或录像(如无图片、录像,可画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何况,红军长征面临的是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然后,出示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也可画简笔画),让学生对比后悟出:那么难走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就像细浪一样从脚下流过;那么难以翻越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就像是小泥丸一样从脚后滚过去了。

引导学生理解第三句,可向学生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也可让学生讲),以便使学生感悟不费一枪一弹巧渡天险金沙江后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懂得“云崖暖”的“暖”字表达的是红军欣喜愉悦的感受;让学生复习一下学过的《飞夺泸定桥》,感悟夺桥战斗场面的悲壮,从而体会到“铁索寒”中的“寒”字,既写出了桥上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的样子,又写出了夺桥之战的惊心动魄,还表达了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是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并不困难,但要真正体会到这个“难”字和对这个“难”的不怕,恐怕就不容易了。“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全诗,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理解并体会到这一点。

在引导学生时,可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之“难”(不是概念性的了解,而是真切的体会);然后,再体会面对千难万险,红军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讨论时,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的诗句。

5.“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是理解、积累本课的词语,并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做这个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诗句去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对词语的意思,只要从学生的表述中看出他基本懂得了意思即可,不要让学生记诵从《词语手册》等处抄来的解释。

6.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理解教材时参考。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四、参考资料

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长征中的万水千山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险峻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

    相关推荐

    长 征 《长征》 长 征 长 征 《长征》 长 征 长 征 长 征 长 征 长律•长征 12长征 11《长征》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11课《长征》 11课《长征》 25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案 《长征组歌》两首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长征》 七律长征资料 长征练习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堂实录 《长征·七律》教案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课文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后练习 七律长征资料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节选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精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长征》教学设计 11《长征》|人教版 《七律 长征》赏析 红军长征简介 《七律·长征》教案1 2、《长征组歌》两首 《七律长征》说课稿 《长征》节选教案6 《长征》节选·导学案 《长征》节选教案7 《长征》节选学案4 四年级教案: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10 《七律·长征》教案2 《七律·长征》教案2 四年级教案:长征 五年级教案:长 征 四年级教案: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 长征说课稿 2、《长征组歌》两首 《七律长征》说课稿 六年级教案:长 征 《长征》节选教学案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中心思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