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天静沙.秋思(教案)

小编: :admin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元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秋的意境及诗画相通原理.3.让学生感受美感知美.

重点:1.元曲四大家.2.小令的主题意境.3.诗画相通原理.

难点:1.课文意境把握.2.游子心情的感受.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比较教学

一﹑导入: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作一个小小的练习--造句。请从黑板上的词语中任选三个造句,要求造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现在开始练习,时间2分钟。流水老树人家枯藤小桥昏鸦例句:一只昏鸦趴在缠有枯藤的老树上。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天静沙.秋思》,展开你们联想的翅膀欣赏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进入意境之中。请同学在欣赏课文的时候把刚才造的句子同课文的1.2句进行比较,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在写些什么?写得怎么样?请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读者,感知课文的美,下面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分析。

三﹑破题:[越调]是曲调,是给给全文定一个调,就像现代音乐中的E调F调等。我国古代以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为七声记录音乐,相当于1234567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构成一种调式,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为调统称宫调“天静沙.秋思”中“天静沙”是曲牌名。同宋词中的词牌名一样,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乐谱。“秋思”是题目,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歌曲名。这样题目就有乐调.乐谱.歌曲名就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可以歌唱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理,大部分人认为秋天具有萧凉.肃杀之感,往往与悲.与愁相联系。屈原弟子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第一个道出秋的蕴含,宋玉被称为“悲秋之祖”。课文以秋思为题刚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过一幅副秋郊夕阳图,准确而凄婉的刻画出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个思道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题目紧扣主题,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这一点是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应学习的。三﹑作者概况:本首小令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马致远是何许人也?请听分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人,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大家”。简称“关白马郑”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仅存6种,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最为出名。马致远有尤擅长散曲,堪称散曲第一,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今存小令115支。

四﹑课文解析: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本篇课文就是元曲中的一种称为小令。杂剧元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散曲套数

(一)分析课文: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点名季节(时间)--深秋。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紧扣主题--悲秋。枯老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但我我个人认为“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称点睛之笔。乌鸦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动感,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昏鸦而已,与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给同学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人回答)对,就是--美。潺潺的流水上横卧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桥,还有一户人家,这些画面具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难道还不美吗?可是为什么作者第一句要写悲境而第二句要写美境?其实作者写美的目的在于以乐写悲,美--悲。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以乐写悲的请往下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突出了游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马,而且是一匹瘦马。当一个游子出门在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树的环境下,看到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内心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揣测一下他的内心活动!(然后叫人回答)。我想他会想他的故乡﹑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儿。还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对未来的渴望。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用瘦马而不用老马?请人回答。答案:老马并不一定瘦,但瘦马却一定能够显现出马的病态﹑老态,从侧面表现文中游的悲惨!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夕阳西下点名具体的时间,傍晚﹑黑夜即将来临。哪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身影拖的很长很长,眼看就要天黑,自己还不知在那里过夜,惟有无赖的叹息!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会升起嫉妒与希望,说不定还会到那户人家借宿一晚。

(二)总结:整首小令语言纯朴﹑清新﹑自然而有包含深情。运用了中国诗画相通原理进行作诗。前三句用九个并列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独特的魅力:同学们这首小令写的非常好,为什么好?好在那里?请看它的艺术特色:

1.在于它对秋景的描绘。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成,十八字九个词。列出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现了秋的特色,描画了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这种写法只有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能与之媲美。2.移情于物情景交融。作者不是孤立呆板的写景,而是把人的感受心情融入景色之中。作者所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饰的都是文中断肠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入景物之中的产物,使景语也是情语写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3.时空关系处理的巧妙。就空间来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来说:那是夕阳西下,游人思归的时候,而不是早起出发的时候。正是这种时空关系的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再加上与景物描写相结合,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达到非一般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4.与白朴的《秋》相比较:很明显,《秋》侧重于秋景本身的描绘,缺乏思的成分,而马致远这首《秋思》,则紧紧扣住了思'作文章,通过断肠人漂泊天涯的所见所感,画出了一幅苍茫萧瑟悲凉的秋思图,这就比单一的秋景图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它才被推为秋思之祖,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艺术特色:1.语言音节和谐,具有自然柔和之美。2.用词淳朴,练字独到。如:枯老昏瘦断肠人等3.诗中有画,画面色彩鲜明且动静结合。如:流水--枯藤老树4.真情含蓄,自然流露,憾人肺腑。五﹑课后作业:1.改写课文--春.夏.秋.冬均可2.画一幅课文意境图(秋景图)3.背诵课文

[越调]天静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昏鸦:黄昏时回巢的乌鸦古道:古老荒凉的路断肠人:极度悲伤的人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秋》--白朴孤存落日惨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请同学们注注意两首小令的区别差异

    相关推荐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 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材理解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 天净沙秋思翻译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扩写(三) 天净沙秋思扩写(四) 天净沙秋思改写(一) 天净沙秋思扩写(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改写(三) 天净沙秋思扩写(一) 天净沙秋思扩写(五) 天净沙秋思改写(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中心思想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2 天净沙秋思译文分享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1 《天净沙秋思》七年级语文教案 《天净沙秋》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的映衬技法 《天净沙·秋思》的映衬技法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天净沙 秋思 乡愁》教学设计 你知道吗-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改写 三篇汇总 《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扩写 五篇汇总 《天净沙秋》改写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作者马致远简介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最新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测试题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钱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静夜思教学反思静夜思 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精品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综合性学习 《天净沙》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翻译:《天净沙·秋思》 断肠碎心的悲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天净沙·秋思》赏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与答案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沪教版)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七年级《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静夜思 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 静夜思 《静夜思》教案之四 《寂静的春天》学案 《秋天》教学反思2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同步测试题 《静夜思》 静夜思 《静夜思》教案之二 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优秀教案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案例 《秋天》课后反思 《静夜思》教案之三 静夜思 《秋天》教案 秋天教案 《秋天》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