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

小编: :admin

导 学 平 台

课 标 要 求

1.学习古典诗歌要注意从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朗读是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并背诵每一首诗。

3.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把握每首诗的思想内容。

4.了解五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5.欣赏每一首诗歌中的名句,领会它们经久不衰的原因。

[学 法 点 悟]

学习古代诗歌,重在诵读,诵读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不必在字、词、句的翻译上下太大的功夫。应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多朗读,多背诵,多思考,多积累。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及诗歌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要发挥想象、联想,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中。诗歌语言形象凝练,阅读时要细细品味。

[整 体 感 知]

《饮酒》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融壮美气势于丰美境象之中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出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疑 难 解 析]

质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

的志趣?

解惑: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心旷神怡之际对人生真谛若有所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质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解惑: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质疑: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解惑: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质疑: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解惑: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语 言 揣 摩]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2.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3.“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提示: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研 究 课 题]

1、相关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死时63岁。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多有著述,但大部分散佚。《全唐诗》仅录其存诗10首。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世人谓之关、马、郑、白。

2、诗歌的学习应该是要反复吟诵,在不断的阅读欣赏中去体会、鉴别。除此之外,你还读过这五位诗人的哪些诗?你最喜欢哪一首或哪些诗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在不断地阅读中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这几首诗,关键是要弄清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默写全诗。分析名句经久不衰的原因,并能恰当运用。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饮酒》的作者是 (朝代)的 。

2.《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 朝的 ,本诗选自《 》。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 》,作者 , 朝 家。

4.《雁门太守行》的作者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

5.《天净沙 秋思》选自《 》,天净沙是 ,作者 , 朝 家。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问君何能尔 2. 飞鸟相与还

3. 风正一帆悬 4.绝胜烟柳满皇都

5.半卷红旗临易水 6. 黑云压城城欲摧

三、语言积累

(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枯藤老树昏鸦

翻译: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翻译:

(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两句中的“青山”和“绿水”分别指什么地方?

答:

一、朗读背诵

1.《次北固山下》中写江面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 ;写新旧事物交替的句子是 , ,表明作者思乡心切的句子是 , 。

2.《雁门太守行》中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名句是 , 。

3.《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4.《饮酒》中写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 。

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

(提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

3.《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通过怎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六、欣赏评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评析: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七、拓展阅读

1.下边是杜荀鹤的《送人游吴》,用其中哪两句概括古镇周庄的特点最合适?(2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答:

2. 下边是对“走进周庄”的含义的理解,哪一项体现了本文的主旨?(3分)( )

A. 领略周庄自然古朴的水乡风韵。

B. 寻觅可以慰藉心灵的一场清梦。

C. 重温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详。

D. 解读周庄人的感情生活世界。

单元复习总结

考 题 研 析

[中考试题研究]

2002年厦门试题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4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短文已给六个注释,

这样译文则易。2)选项句词义不难解。3)可结合句子、文段译句之后再理解词的用法。

答案:(1)喜爱(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4分,每题1分)2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已有译文和解土题的基础。2)结合语境可解释出来。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3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译句的能力。解法导引:有14题、15解题的基础及思路,此题易解。答案:(1)这是什么字(呢)?(2分);(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分)(16题只要基本正确即可得分)4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内容发表见解的能力。解法导引:1)有做14题的基础就能掌握内容。2)文中只有二人——张丞相及侄儿,因侄儿并没有什么不对。且该责备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

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2分)

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

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拔尖考题诠析]

2002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情景的描绘 ,又象征了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 。

答案分析:

这是一道古诗词赏析题。是近几年中考试题必考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古诗词中关键实词的理解,对诗词内涵的把握程度。(1)“僵”修饰“卧”,且是卧在孤村,说明诗人此时年迈体衰,孤苦无依,“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孤苦潦倒,贫病无助,老境凄凉。(2)理解诗歌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社会现实。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我哀怜,还一心想着戍守祖国的边疆。即使深夜梦中,也还骑着战马,穿着盔甲,跨过冰河,与敌人作战,这样,全诗抒发的当然是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关推荐

    《诗词五首》 诗词曲五首 30 诗词五首 25.诗词五首 30 诗词五首 30诗词五首 诗词曲五首 古诗词五首 《诗词曲五首》诗词精讲 《诗词曲五首》解词 25诗词曲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5 古代诗词五首 古诗词曲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古诗词曲五首 古代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25 诗词曲五首 五册30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古代诗词曲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曲五首》题解 《诗词曲五首》练习 《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诗五首》词义辨析 语文版:诗词五首 古代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诗词五首(七年级下) 古代诗词曲五首2 《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 《行路难》等 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诗词五首 《行路难》等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诗词五首 《行路难》等 诗词五首(七年级下)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诗词五首 教学建议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作者简介 《诗词曲五首》背景资料 《诗词曲五首》中心思想 《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 《诗词曲五首》知识延伸 《诗词曲五首》学习要点 《诗词曲五首》疑难剖析 《诗词曲五首》疑难剖析 《诗词曲五首》课文评点 《诗词曲五首》学习要点 《诗词曲五首》课文说明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写作特色 《诗词曲五首》中心思想 《诗词曲五首》教学提示 《诗词曲五首》疑难解析 《诗词曲五首》结构分析 《诗词曲五首》写法特点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整体把握 《诗词曲五首》作者简介 《诗词曲五首》整体把握 《诗词曲五首》写法特点 《诗词曲五首》有关资料 《诗词曲五首》作者简介 《诗词曲五首》知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