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编: :admin

五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写法;

2.了解本文合悼五烈士的多种写人方法与将零碎材料组成严谨的整体;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题目的含义;⑵写人的方法(包括选材、组材);⑶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难点: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注音:

竦sǒng(通耸)裴péi(姓)孺rú(小孩子)化huā(同花)偈jì(佛经中的唱词)涅nièpán(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什shí(多种的、杂样的)挈qiè(携带)雏chú(幼小的)缁zī(黑色)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P87注④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

明珠暗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P77注②

惴惴: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P77注⑤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P77注⑥

人心惟危: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P81注②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P82注①

积习: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P87注①

眷眷:怀念,依依不舍。P87注⑿

拳拳:诚挚恳切。P87注⒀

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为了追悼“三·一八”惨案的烈士而写了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纪念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鲁迅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的五位左翼作家: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殷夫(即左联五烈士)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写的。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这种“围剿”是极其残酷与卑劣的,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文艺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颁布恶劣出版法,通辑著名作家,最后竟使出了最残忍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死。

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可耻的反革命行径,鲁迅无比愤怒,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示抗议。文章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高度评价了烈士对革命文学的贡献。以后又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又写了本文。

解题:

要正确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应联系时代和环境,细读首尾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首先,弄清“忘却”的含义,文章开头,作者说“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文章结束,在指出“夜正长,路也正长”后,又再次表示“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对照这两处,就不难看出,水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⑴将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在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⑵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至于这笔血债,烈士们的伟绩,作者当然不会忘却。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记念。

题目似乎矛盾的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课文简析:

全文分五部分:(作者采取标序号的方式分好)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白莽即殷夫。

开头点明题意:为了纪念死者,不能老让自己沉浸在悲痛里这是本文写作动机,也表明本文感情基调。

追述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不敢”“不愿”“不屑”有什么不同?

“不敢”:是怕惹祸,怕刊登后受迫害,尽管内心同情革命者,想揭露反动派。

“不愿”:是不想介入这类担风险的事,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

“不屑”:是认为不值得,充满轻视的意味,是站在反动派一边,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

三个词,显示了三类报刊的不同政治态度:进步的、中间的、反动的。

《文艺新闻》是左联领导的半公开刊物,它就勇于透露一些消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只能“隐约其辞”,表现在“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暗示白莽不仅是一个作家,又是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革命者。

从《白莽印象记》中所记“不确”的事实,引出和白莽交往的经过,细致记叙了三次和白莽相见及书信往来的经过一点一滴,深情流露。

第一次:记述见面的原因,顺便记下白莽的年龄、面貌、姓氏、籍贯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初见情状。

第二次:“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而记得很少,一笔带过。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从这些记叙中,对白莽的了解是由浅入深,“深”表现在:其一,“有一个故意的曲译”(故意地曲解原意地翻译),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其二,是在往返信件内容的记叙中,托出了白莽的率直: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记白莽出狱来访鲁迅,显示他们的相知益深。

白莽来时,穿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在那时候,知识分子即使不西装革履,也必须穿长衫,否则就失去身分,与“短衣帮”为伍了。白莽刚出狱,为了不引起人家的怀疑,所以刚从朋友那里借来棉袍,由此可看出革命斗争的艰苦。

刚见面的失笑,是对白莽得释的欣幸;赶紧付给稿费,是对白莽亲切的关怀。

这里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这是一段补叙: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写“得”“失”,实际上有贯通三次相见的作用,既表达两人的革命友情,又揭露当时的反动统治。(“谁料到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

开头几句,照应前文,说明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转入写柔石过渡段。

“我的决不邀段稿者相见”中的“的”字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的结构助词,是古汉语中“之”用法的延续。本文和鲁迅其它文章中常有这种用法。

记柔石,循着他的性格特点:“硬气”而“颇有点迂”,是由介绍柔石姓名、籍贯时巧妙带出,举出方孝孺来,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点;另一方面含义: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暴行,来反衬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揭露与控诉)。“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迂”本义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这固然体现了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幼稚、简单,未免多了点书呆子气,而入狱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他的某些弱点是有所克服的。

作为“硬气”而“迂”的性格,鲁迅用以下事实来表现:

1.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事情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不相信会有骗人、卖友、吮(吸)血的事任事硬气,味于某些世事。

2.朝花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对债务硬气,而味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

3.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连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足以见其对长者和女性同乡、朋友的忠实态度。

在此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他高度赞扬、议论:“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只挑“损己利人”,不懂得损人利己,即令这损人利己是别人的行为,他也无从想象,这就是柔石的硬而迂。

注意:这里的“旧道德”,不是指封建道德,而是指旧有的道德。旧有的道德是两重道德,即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柔石能从中挑出“损己利人”因素的旧有道德,显然是被压迫者长期形成的一些美德。同时也说明,柔石信奉“损己利人”的道德准则,在他是长时期的、是自觉的。

写柔石的转换,这指的是他想写反映一个长工的一生的长篇小说(刚开头,还没有完成),因为疑心这是发源于冯铿的主张,所以写了冯铿,这样顺笔叙及冯铿,转笔自然。

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辞,正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相信人是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认为她“并不美丽”,正可见这段回忆细节的真实。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

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如果缺少这一节,就会产生缺陷:1.有些事情不能乘此作些说明,如白莽即殷夫,若不交代清楚,下文柔石信里提到殷夫便会突如其来。2.不能叙出新送出的一本书又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也就不能由痛失好书而暗寓痛失很好的青年的感情,感情上升的链子便缺了一节。

“练习德文”几句,一方面写作者和白莽的关系,一方面为下文柔石学德文伏笔。

第四部分:写柔石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烈士深切的悼念。(全文重点)

这一节,基本上依柔石被捕前后的次序来写的。由记叙柔石的信息而扩及同狱的其他四位青年文学家,又处处由柔石写到自己,这样就在柔石被捕前后这一线索上把狱中和狱外交叉起来叙述了。

先写与柔石的最后一次见面,详细写下了年、月、日、时,表示对这次会面的难忘,连用两个“竟”,表示事出突然,在意料之外。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柔石被捕时袋里藏着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所以传说官厅正在找鲁迅。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诬蔑罗织罪名还惟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说官厅“不明不白”的地方就含蓄地点明了这层意思,下文说柔石的“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含意颇深,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也是不准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都隐讳曲折地对反动当局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鲁迅在说到自己不得不作暂时的避难时,插入《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逃避差役追捕的故事。据说宋朝有个高僧反对秦桧,秦桧派何立去捉他,他听说有人捉他就坐化了。鲁迅引用“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这个偈子,是借用它一个“走”字,以表明作者对反动派追捕的对策。在鲁迅看来,象高僧那样不觉悟的“奴隶”,他们盼不到剑仙侠客来救自己,只好坐化来脱离苦海。鲁迅批判了那种不敢起来与反动统治者作斗争,只能用死来摆脱苦海的消极态度,说明自己的出走,并不是害怕逃跑,“我不是高僧”是对高僧的批判,我还有“有生之留恋”,表明鲁迅的“逃走”是为了要活下来继续与反动派作斗争。当时,“官厅”正在追捕鲁迅,鲁迅用了秦桧派何立来捉高僧的故事。这里并没有出现秦桧的名字,但只要读过《说岳全传》的人就会明白何立是谁派去的。鲁迅把蒋介石比作卖国贼秦桧,写得比较隐讳,这是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

柔石被捕,作者受到牵连,但作者一心只惦记着柔石等人。见着柔石从囚系中写的信,算是得着了一点确信。作者把第一封信全文抄录,正面、背面、书写格式都照原样录写,然后逐句解说,赞扬他努力学习,领受他的关心,而对他把官场看得太高的错误,也给予了批正。第一封信中“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周先生周树人,指鲁迅,鲁迅的地址,他当然是熟知的,但他始终保守秘密,未予透露,又通过写信的机会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记念我,象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在马路上行走,柔石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此时此刻,却是在担心鲁迅不要遭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对战友的关心热爱之情,感人至深。

第二封信,由于“措词非常惨苦”,更加重了作者的耽心,文中关切惦念之情,不能自抑。

这一节写了柔石囚系时传来的确信和谣闻。确信:就是他写给同乡的信。鲁迅为这封信勾出了三件事,它和前文柔石性格特点正好相合。“他的心情并未改变”、“也仍在纪念我”,足见其硬气。“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这纯然是他的迂了。

狱中传出的信息和狱外战友焦虑结合着记述,有关狱中的谣闻和作者的谣闻各用一语相及,前者重点,写得详细,后者简略,也足以表达当时社会上风风雨雨的气氛。

再述凶讯传来前的不安和得知恶耗后的悲愤。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体现鲁迅对青年作家无微不至的关怀所虑之多之深。文字突然出现转折,得到柔石等被害的确信,用准确的人物、时间和中弹数愤怒地揭露了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反动派“杀人如草不闻声”,越要把这次虐杀隐藏起来,鲁迅就越要具体揭露出来。)

单独用一行四个字,两个标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怒的感情,并将难以表述的愤怒、哀痛之情浓缩在这四个字和省略号里。

接着把听到恶耗时周围沉静的气氛写了出来,并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前一句说悲愤埋得更深了,后一句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感情一深就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习惯,在沉静中恰恰更难去掉,便又从沉静中涌了上来,于是就在客栈中吟成一首七言律诗,大意如下:

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

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

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

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局一片动荡。

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

愤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

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

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作伴照着我黑色的衣裳。

由于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用一幅木刻来代替,这种纪念“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两个小段里记述的一诗一画,凝聚着鲁迅的血泪的悲愤。

最后,补写了与这次遇害的李伟森、胡也频的关系,又从白莽的遗物发现白莽翻译的彼得斐的诗,作者录下,既表示对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白莽的崇敬,也可以借来作五烈士革命精神的写照。

第三课时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组成排比,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下面一句,重复第四部分中的语句,深化第四部分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点明了“两年以来,悲愤总是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根由,深化了鲁迅在文中所表露的感情的重压和深切的怀念,也说明了这次事件所造成的无可估量的损失,控诉了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

其次一个自然段,陈述自己的这篇文章无法尽意,为了说清“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便借“现在我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忽然煞尾的原因,以今例古说清自己的“没有写处”的原因。引用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会招来杀身之祸无言论自由,确实无写处。

最后一段,抒发作者悲愤之情。共三句(句群),第一句控诉反动派的罪行,诅咒这个黑暗而恐怖的社会。这种控诉和诅咒是以对烈士的爱为基础的,这当中既有爱,又有恨。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为什么不用感叹号或问号呢?用问号就改为设问句,但不要回答,因为作者已把答案摆出来了,如改为感叹号,变成了作者的长叹息,而鲁迅愤怒得连长叹也不需要了,他用的是斩钉截铁、明白无误的陈述。

第二句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

第三句,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

小结:

一、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如,在记叙柔石任劳任怨,他的迂他的关心别人之后,作者写道“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既是记叙柔石的性格特点,也是对柔石的评价和赞美。(第二部分)

第四部分的“在一个深夜里……”一段,第五部分“前年的今日……”一段,既是纪实,也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怀念(记叙、抒情),在白色恐怖之下,某些内容、感情,只能让读者去体味,去感受。

二、结构特点段落联系紧密,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详略得当

本文由许多零碎事情或片断组成,但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就是五烈士的互相交往,把各个片断连接起来的第一部分写送书信给白莽,补叙由柔石送去的;第二部分写柔石,由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敌人手转入第四部分他们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悼念烈士”这根红线贯穿始终,结尾的文句又用反复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在选材上,以柔石为重点,白莽次之,兼及另外三位烈士。其中又以他们被害的事件为中心,连带写他们一系列革命活动。这是因为鲁迅与柔石关系密切,对他接触较多,了解也最深,所以占最大的篇幅。与白莽交往次之,份量少于柔石,至于冯铿等三人,或仅见过一面,或未见过面,便略写或一笔带过。总之,以鲁迅对这些青年了解的深浅来作为详略的依据。作者同烈士交往中精选最能表现思想内容的材料,通过烈士们的一言一行、一本书、一个名字、一点印象、一封来信、一首诗等生动回忆,极为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抒发了悲愤的感情。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第五题。

    相关推荐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2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望却的记念(二) 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纪念曾经 为了不忘却 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为了忘却的纪念过关训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教案:“三步曲” 质疑—思考—领悟——《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点滴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_语文论文 “却”应释为“退”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札记 翼教版《不能忘却的圆明园》教学设计 彭德怀却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了,为什么发火? 为《记念刘和珍君》中“然”字叫好 忘了家门的博士 《杨震暮夜却金》教学札记 为了他的尊严 《杨震暮夜却金》教学札记 永远忘不了的教训 新理念为我导航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为了他的尊严》课文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课改,别忘了教师的苦累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 《为了他的尊严》说课稿 《纪念》教学札记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手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手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手记 记念八中A君——戏仿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记傅雷:怀念远去的大师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说课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念了十次《鲸》之后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札记 我不能忘记祖国 为了五美元的礼物 教案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实录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说课设计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忘不了的笑声练习设计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 《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后反思 窦桂梅开讲(五):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生活本该简单却复杂 《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 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 《念奴娇》教学后记 3《不是为了分数》 放弃是为了发展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后记最新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记叙了----,赞扬了------? 《记念刘和珍君》讨论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 《杨震暮夜却金》电子教材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之二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参)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之三 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教案设计 “增加”也是为了“减少” 你为小树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