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别了,司徒雷登

小编: :admin

一别了,司徒雷登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多层次多角度论证中心;

2.理清作者思路,体会评论中文学手法的运用;

3.深刻领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批评”和教育糊涂认识和糊涂思想的人。

2.难点: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别了,司徒雷登》这个题目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掌握本文中作者的思路。

3.司徒雷登和白皮书有什么关系?

4.作者是怎样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实质的?

5.作者是怎样对一部分知识分子进行说服教育的?

6.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题: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它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本文的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全文的论述中心,就是由题面到题底,逐层深入、逐层生发、逐层体现的。乍看题目与文章内容不完全切合,这是只看到了题面的意思;如果透过题面觉察到题底的含义,那就不难理解题目在文中的特殊作用了。语意双关已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使题目增强了表达效果。它尖锐地讽刺了司徒雷登的滚蛋,美帝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也洋溢着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自豪感。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这篇著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40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是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失败了,40年以后,帝国主义者大搞和平演变,一些坚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美国的物质文明,求救于西方的“民主”、“人权”,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倒转社会主义的前进车轮。一部分善良的人们一时迷失了方向。历史教育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警惕和反对国内外一切颠覆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活动。

题目很好地表现了形象性和幽默感。“别了,司徒雷登”,既写出了司徒雷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感,也写出了中国人民“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欢欣。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南逃广州,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但是,美国及其西方一些外交使团却仍然留在南京,采取等着瞧的做法。实际上是为美国争取机会,摸中国共产党的底。7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回国。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在这之前,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还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白皮书和艾奇逊的信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阴谋,它从反面教育人们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可是,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怀有各种各样的幻想,这对革命事业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一组文章,揭露美国政府的真实面目和险恶居心。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词语补释:

*迷惑:⑴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⑵使迷惑。

*如意算盘:比喻随心所欲的设想、计划或计算。

*诲人不倦: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诲:教导。

*隐晦:意思不明显。

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的人。

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做罪恶极大的事。

鸟兽散:比喻成群的人纷纷散去。(含贬义)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自愿上当。P10注①

嗟来之食:指一种带侮辱性的施舍。P10注②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茕:qíong⑴孤单,⑵孤独。

形影相吊:形容孤独。吊:安慰。

本文思路:

第一部分(1自然段):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实质。

第一层(25自然段)正面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实质。

2自然段:一针见血指出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战争”。接着通过对美国侵略政策的三个主要部分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华的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部分”。

3自然段:分析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论述了美国为何不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

4自然段:用大量事实,不容置辨地论证了美国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作战”,但已经“直接参战”,并采用了“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人员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侵略方式。

5自然段:小结,进一步指出美帝国主义采取这种侵略方式的原因:即“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揭示了美帝国主义所处的孤立地位。

第二层(610自然段)反面驳斥艾奇逊的论调。

6、7、8自然段:摆出艾奇逊提出的“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然后逐一加以驳斥。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了美国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

9、10自然段:模拟艾奇逊的语言,使其自陈心曲,暴露了美帝国主义“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心态和无可奈何的困境。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1117自然段):对一部分知识分子进行说服教育。

11、12自然段:对受教育对象大喝一声,使那些还处于迷茫之中的人猛醒。接着指出他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教育他们要丢掉幻想。

13自然段:揭露了美国政府的阶级本性和对中国的态度。指出“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有很多钱”,但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别名”。

14自然段:颂扬闻一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15自然段:表明战胜帝国主义造成的困难的决心。

以上几段,有说服、有教育、有分析、有鼓励,对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量。

16、17自然段:再次把锋芒指向司徒雷登和白皮书,再次表达了团结教育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愿望。

第四部分(18自然段):呼应题目,表达了胜利的欢欣和对敌人的蔑视。

小结:

一、严密的论证:

中心论点: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和教育我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先树靶子:白皮书是美国侵华政策的自供状,而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什么是美国的侵华政策呢?自然过渡到论述的中心部分。

论点的第一个方面:揭露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实质→正面分析形势,论证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必将失败→反面批驳艾奇逊论调,彻底戳穿阴谋

论点的第二个方面:揭露美帝国主义的阶级本性→教育一部分知识分子抛弃幻想→颂扬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民族气概→激励全国人民不怕封锁,勇渡难关。

以上两方面紧密联系,揭露实质为说服教育提供依据,而说服教育又是揭露实质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两方面相辅相成,顺理成章。

论据充分有力,无论是分析道理,还是列举事例;无论是正面揭露,还是反面驳斥,都处处紧扣中心,反复论证中心论点,因而使文章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量。

二、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正反对比论证:14自然段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

例证法:4自然段用大量事例,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引证法:⑴正面: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5自然段)

⑵反面:艾奇逊的言论“毁灭共产党”“国际责任”“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9自然段)

三、语言特色:

⑴严密性。通过大量的修饰语来表达感情。如“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划线严格限定“日子”)作用:突出美国政府在发表白皮书的时间上所作的精心选择,从而揭露了美国政府想掩盖其彻底失败的用心。再如:“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四个短语作“战争”的定语)作用:阐明战争的性质。以上例子在一、二自然段。

⑵讽刺性。集中体现在九、十自然段。借艾奇逊的话,表露其心态。“好办法”一语,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既写出了艾奇逊在穷途末路之际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即第三种选择)时的心态,又写出了作者的嘲弄与蔑视。

⑶形象性。形象性则体现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叙述,或描写,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如“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洒”把美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与蛮横态度刻画得入木三分。(13自然段)

再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写出了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相关推荐

    安徒生之为安徒生 别了白手帕 安徒生之为安徒生 《别挤了》教案 生活给了安徒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安徒生 安徒生 安徒生简介 《别饿坏了那匹马》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安徒生年表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饿坏了那匹马》 《别饿坏了那匹马》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安徒生——走为上! 安徒生的童话 安徒生的资料 7《别饿坏了那匹马》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1《别了,我爱的中国》 1《别了,我爱的中国》 7《别饿坏了那匹马》 《成语故事》分别讲了---、---、--- 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 安徒生的童话 安徒生与安德森 别饿坏了那匹马精品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徒步旅行的准备 《别饿坏了那匹马》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 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安徒生的私房画 叶君健与安徒生 幼儿徒手操教案 从“发愤”一词看到了()的司马迁。 安徒生一生大事记 安徒生:创作三部曲 读《别饿坏了那匹马》有感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别把合作这本经念歪了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2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7 安徒生的童话 安徒生在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案3 读《别饿坏了那匹马》有感 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课改,别忘了教师的苦累 别踩了这朵花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导学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6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安徒生作品目录集 安徒生童话:邻居们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 童话之外的安徒生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后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心思想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