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

小编: :admin

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方法主线导析]

学法建议

本课两篇文章各从一个侧面体现孟子的政治思想。学习本课,先要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对文章要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本课,反复诵读不可少,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能分析理解作者提出观点的方式的不同特点及论证方法的异同,学习作者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学习作者恰当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比较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异同,我们应如何评价等。学习本课,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以及常见虚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

1.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在封建社会里被尊为“亚圣”。和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子提出了不少在思想史上颇有影响的见解,如他在《尽心下》中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充分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庄暴见孟子》中提倡的“与民同乐”也有相通之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2.根据单元知识中的“断句”这一基础知识所阐发的几点来学习本文。

首先,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在《鱼我所欲也》章中,孟子是怎样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来阐述抽象的“义”的?在人生中,哪些行为做法符合“义”?哪些行为做法不符合“义”?在《庄暴见孟子》一章中,注意“乐”字的几种读音(yue,音乐;le,欢乐)以及在具体文句中词的活用情况。然后研读全章,仔细分辨何处读“yue”,何处读“le”,最后概括评论孟子在论辩中所描绘的两幅不同的政治画面。其次,在翻译文句时,如何根据语序、句式特点来确定词的句中意义?可对照注释翻译,并把理解和推断的思维过程阐述一下。

重难点提示

1.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义”阐释清楚?

要把抽象的“义”阐释得具体生动,就必须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论证方法,在这一点上《鱼我所欲也》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头即以“鱼”和“熊掌”设喻,托出“生”与“义”。通过选择,确立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那么,“义”的存在价值呢?作者通过“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是存在的,接着又进一步论证重“义”之心,人皆有之,从而突出了“义”的存在价值。

作者又列举了为了维护人格尊严的“弗受”和“不屈”的例子。这样,就将“义”的存在价值具体化了。

作者又列举面对“万钟”,“受”与“不受”的正反之例,且运用了排比句式,造成充沛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笔带锋芒、泾渭分明的感情色彩。本章重在阐释“义”的价值,而不是“义”的含义。

2.借“乐”发挥,因势利导,诱人入范。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脏暴见孟子卜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庄暴面对齐王好乐(yue)之事无言以对,而孟子却能善设机巧,引出齐王的“可得闻与”。于是孟子借题发挥,把音乐理论的话题引申到政治范畴上来(即由乐yue到乐le上),然后连发两问,使齐二接受“与众乐(yue)乐(le)”的主张。紧接着,孟子又不厌其烦描绘了“不同乐(le)”与“同乐(le)”这两幅对立的政治画面,一幅是不与民同乐,百姓妻离子散,怨恨国君;另一幅是与民同乐,百姓拥护国君。这样对比就充分突出“与民同乐(1e)”的中心。结句指出齐王如欲统一天下,应以仁政为本。这样,孟子在不露声色之中完成了他的施行仁政的宣传任务。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善设机巧,富于鼓动性。在这些方面,它比《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

释疑解难

《鱼我所欲也》和赃暴见孟子格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

1.《鱼我所欲也》体现了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只要人不让这些善性丧失,“人皆可以为尧舜”。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论述了人都有羞恶之心(即“义”),懂得“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此应该也能做到“舍生取义”。

《庄暴见孟子》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国君应该与民同乐,实行仁政。课文的“国王独乐民怨愤”、“国君与众乐民欣然”两幅图画进行对比,“证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

2.《鱼我所欲也》的第二、三节都是举例论证,但同中有异,异在何处?第二节主要是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而第三节主要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义”的存在(“义”的丧失以“义”的存在为前提)。另外第三节还使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并把对比和排比两种方法揉合在一起,使作者的爱憎感情表达得十分鲜明,使文章有一股磅礴的正气。

3.《庄暴见孟子》记叙了两次对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庄》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它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的论辩技巧,这次对话是全文重点,因此记叙很详细。

典型题例

例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蹴尔(cu)有诸(zhu)王语暴(yu)

B不屑(xie)蹩(cu)e一箪食(ddn)

C庶几(shuji)独乐乐(yuele)

D羽旄(mao)豆羹(geng)则王矣(wang)

[解答]C

A语yuB箪danD王wang

例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喜欢的东西

B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的事情

C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增加

D何以能鼓乐也?凭什么

[解答]C何加:(有)什么益处

倒3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可得闻与B今王田猎于此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解答]D

A.“与”通“钦”B.“田”通“政”C.“得”通“德”

例4对“失其本心”中的“本心”理解有误的一项

A.指人生下来就固有的善的本性

B.“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C.人的内心的本质的东西

D.文中指舍生取义

[解答]C.C项含义空洞不具体

[能力层面训练]

知识掌握

1.选出下列判句正确的一项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对“与”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给予)

B.吾王庶几天疾病与(句末语气词)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D.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参加)

3.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故患有所不避也

译:所以祸患也有不去躲避的

B.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由于这样就能生存下去,就不要再用别的办法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两个“乐”字意思相同,两个“鼓”字意思不同

B.两个“乐”字意思不同,两个“鼓”字意思相同

C.两个“乐”字意思相同,两个“鼓”字意思也相同

D两个“乐”字意思不同,两人“鼓”字意思也不同

5先出句中“则”释义恰当的一项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A今之乐犹古之乐也B今王田猎于此

C今王与民同乐观则王矣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和(能力提高

7.文中有“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一句,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8下面各组句子中,9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9、对下列各句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可代?”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赵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待,秦应俱(秦相范脏)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贯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托代颇将。商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

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明使白起代钻,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不可,秦王知之。相应侯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错,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洪迈《容斋随笔》)

川.下面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其父不能难

②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

A.nanjianB.nanjian

C.nanjianD.nanjian

11.“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中“监”字的正确读音和意思是()

A.jian监视B、jian借鉴

C.jian审察D.jian鉴戒

以下两题,例句中加点字和题目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12.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A.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B.即可不死,而妻子离散不相见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D.水旱疾疫,即无地调剂之法也

13.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

A.若能之吴、赵之众与中国抗衡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词性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是()

①曹参之宜为相

②相应侯知之

③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④赵王以括代颇将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5.“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的正确意思是()

A曹参做齐国的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就告知他的门客,催促他们准备出发。

B.曹参在辅佐齐国时,听说萧何死了,就要求他的门客赶快准备行装。

C.曹参做齐国的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就告知他的门客赶快准备行装。

D.曹参在辅佐齐国时,听说萧何死了,就要求他的门客,催促他们准备出发。

16.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叙了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B.对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

C.围绕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作用问题,阐明了作者的有关观点。

D.重点评述了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并揭露了秦国的阴谋诡计。

    相关推荐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18《孟子》两章 18《孟子》两章 18《孟子》两章(1)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孟子〉两章》通假字 《〈孟子〉两章》通假字 18《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通假字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 《〈孟子〉两章》疑难解析 《〈孟子〉两章》问题探究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时代背景 《〈孟子〉两章》时代背景 《〈孟子〉两章》结构分析 《〈孟子〉两章》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写作特点 《〈孟子〉两章》字词解释 《〈孟子〉两章》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有关资料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杂谈 18《孟子》两章教案(1)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写作特色 《〈孟子〉两章》课文评点 《〈孟子〉两章》特殊句式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时代背景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孟子〉两章》多义词辨析 《孟子两章》重点字词句 《〈孟子〉两章》重点难点分析 《〈孟子〉两章》词语古今异义 《〈孟子〉两章》词语古今异义 《〈孟子〉两章》相关中考试题 《〈孟子〉两章》相关中考试题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第18课《《孟子》两章》课文简介 2010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及反思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二章》 教学设计 河大版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孔子与孟子 孟子名言 孟子简介 2017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孟子》两章)达标训练 关于《孟子》 孟子简介 《孟母教子》教学设计二 庄暴见孟子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与孔子、孟子商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 孟母教子 教案 《孟子语录》课文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程子论读《论语》、《孟子》法 儒学发展史(|孔子孟子|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孟子语录教案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