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小编: :admin

一、课文悟读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通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诗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李、杜、白相媲美。因此,要体悟唐诗及部分宋诗的美感,就必须牢牢把握个中三味。

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说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如果以此观照,则《山居秋暝》《越中览古》《石头城》偏重于物境,《登高》《蜀相》《锦瑟》《临安春雨初霁》偏重于情境,《书愤》偏重于意境。但是,这样的划分实在太过机械琐碎,因为在一首诗中,三境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品读诗歌的时候作如此理性的条分缕析,否则诗趣尽失。其实,我们在吟诵近体诗时,如果能够把握作者是如何在客观景物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如何做到境意相合情景交融,我们就算品味到了一首诗的意境。

例如,《越中览古》描写的都是,客观景物,但除了最后一句,其他三句所写景物并非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这本身就带着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只今惟有鹧鸪飞”虽为眼前景,却与前三句所写之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繁华,一凄凉,作者的感慨与婉叹饱含其间。这就是景、情、意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要品味的意境。

再来看“气象”。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讲景物用“气象万千”,指自然景物的多种变化;讲人物用“仪态万方”,指人物风貌的无美不备,并不限于“庄重”。但无论是“气象万千”,抑或“仪态万方”,都有一个适宜的问题,只有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风貌,才是美好的。用周振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那末用气象来论诗,不光指描写景物,也指描写人物和社会各种情态,要写出无美不备的情状,写得光彩照耀,气势飞动。”总之,诗中的气象,既可以看作是一个作者的品质风格,也可以看作是诗歌的时代风貌。不同的诗人其诗具有不同的品格,不同时代的诗也具有不同的风貌,从而构成不同的气象。一个成熟的读者,在诵读近体诗时,应当能够品出诗中的气象,而这自然需要有一番比较的功夫。

例如,当我们诵读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应当感受到其中的沉郁顿挫,深广雄浑的气象:那肃杀惨淡的秋景图,让我们体味到诗人内心的那种伤时的凄凉;那无边无际的落木,那滚滚不尽的长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广阔绵远的境界,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韶光易逝的感叹和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写尽了作者心中的艰难悲苦,有人指出,这一句14个字,共写了8层悲愁:他乡作客之悲愁,经常作客之悲愁,万里作客之悲愁,在萧条的秋季作客之悲愁,亲朋不在独自登台之悲愁,登台远眺更惹愁思,带病登台愁更愁,百年易尽、自感来日无多,由此我们不难感悟到本诗雄浑的笔力及其万千气象。

最后来说说“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诗眼如何来,靠的是炼字(包括炼词、炼句)与炼意。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产生了千百年来为人称道的妙词佳句。如果诵读诗歌,不能发现、把握诗篇的“点睛之笔”,那么我们就算不得真正读懂了一首诗。

例如,读杜甫的《蜀相》,很多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然而这两个字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当然,也有人认为此诗的诗眼当是结句,认为“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盛广智《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献给壮志未酬者的颂辞和挽歌》中华书局1984年版)。如果从影响力来说,尾联自然远胜于颔联,它已成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的格言警句;但就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来看,它们是对“自”与“空”的具体阐释和升华,如果我们忽视“自”与“空”,那么对尾联内涵的感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把“自”与“空”作为诗眼来理解,更易把握此诗的深刻意蕴。

二、亮点探究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排列?诗人为何作如此排列?

探究学习:还可有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五个作用: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中连用了几个并无多少诗意的数量词,但我们读来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会产生一种神奇的美感,请分析其中的缘由。

探究学习:数量词本身确实难有诗意,但如果将数量词作恰当的组合,就会造成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庾信《小仙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五十弦”“一弦”“一柱”作为一种写实,十分平常,但其中却蕴涵着年华易逝,难以言说,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情思。而且诗人既不指明弹奏者和听众是谁,也不说明弹奏的曲目和现场的氛围,从而使“一弦”“一柱”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3.“宫女如花满春殿”一句中,诗人为何用“春”来修饰“殿”?

探究学习:“春”可使我们联想到阳光明媚、繁花盛开的春天,但这里不一定是指春天,而是为了与“宫女如花”相对应,使读者感受到越王周围宫女之多,越王游乐之甚。一个“春”字,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表明,此时的越王早把卧薪尝胆的往事忘得干干净净了。这就为结句的转折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根据你的理解,“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什么人?

探究学习:首先是指诗人自己,诗人拜谒武侯祠,回顾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他未竟的事业,不由得引发诗人崇敬、叹惋之情,再联系自己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却是一腔热血,报效无门,于是更产生了壮志难酬的痛苦,不由得泪湿衣襟。其次是泛指,包括三国以来的一切志士仁人,那些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人。

5.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诗的措词作简要分析。

探究学习:此句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可以说,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

三、选题设计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李杜诗风比较。

研究方法:

(1)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2)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3)“李杜”的友谊与相互影响。

(4)两种不同的诗风撑起巍巍的唐诗大厦。

(5)自古以来对“李杜”诗风的评价。

参读书目:

(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3)王昌猷《意境风格流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陈圣生《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陈伟《文艺美学论纲》,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傅庚生《杜诗散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燕白《简论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含蓄与晦涩——李商隐诗歌艺术优劣谈。

研究方法:

(1)李商隐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

(2)李商隐诗歌的用典。s

(3)李商隐诗歌的意象。

(4)李商隐诗歌的含蓄美。

(5)李商隐诗歌过分追求隐微曲折而带来的晦涩难解。

参读书目:

(1)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3)刘逸生《唐诗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刘学锴等编《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

(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永远的心痛——陆游诗歌中悲愤情怀的剖析。

研究方法:

(1)宋朝社会背景、陆游生平回顾及其爱国主义思想成因的分析。

(2)陆游的政治抱负与黑暗现实的冲突。

(3)陆游诗歌中强烈的抒情成分——抗金思想的直接抒发。

(4)陆游诗歌的托物言志一收复失地,重振中原的雄心壮志。

(5)陆游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中的悲愤。

参读书目:

(1)刘桂秋《陆游诗词选译》,巴蜀出版社1990版。

(2)朱东润《陆游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段晓华《陆游诗歌赏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齐治平《陆游传论》,岳麓书社1984年版。

(5)欧小牧《陆游传》,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

(6)周宝珠等编《史记·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试论唐诗的画美感。

研究方法:

(1)画美的基本特征及诗画的美学沟通。

(2)唐诗透露的色彩美。

(3)唐诗反映的线条美。

(4)唐诗显示的图形美。

(5)唐诗表现的结构美。

(6)唐人的美学追求奠定了唐诗的画美基础。

参读书目:

(1)《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祈志祥《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朱存明《情感与启蒙》,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5)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相关推荐

    近体诗八首 《近体诗八首》 《诗五首》备课笔记 《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 《词七首》备课笔记 ——《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_语文论文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笔记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笔记 《近体诗八首》高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高二语文《近体诗八首》教案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近体诗八首(高中语文新教材) 《散文诗两篇》 备课笔记 诗词鉴赏备课笔记(一) 《灯》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备课笔记 《周处》备课笔记 《越巫》备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三峡》备课笔记 《观潮》备课笔记 《三峡》备课笔记 《孔孟》备课笔记 《静夜》备课笔记 《闲情记趣》备课笔记 《蜀道难》备课笔记 《蜀道难》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利用网络,让语文课“立体化”──《诗两首》教学笔记 《蜀道难》备课笔记 《花的话》备课笔记 《说“木叶”》备课笔记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我是一条小河》 备课笔记 六年级教案:《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勾践灭吴》备课笔记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兰亭集序》备课笔记 《阿Q正传》备课笔记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集体备课《第八次》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麦琪的礼物》备课笔记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备课笔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笔记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归去来兮辞》备课笔记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 《不朽的失眠》备课笔记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触龙说赵太后》备课笔记 《〈世说新语〉三则》备课笔记 《晏子故事两篇》备课笔记 《过万重山漫想》备课笔记 《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笔记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 《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 《寡人之于国也》备课笔记 小记《古诗词三首》习作练笔 小记《古诗词三首》习作练笔 《蜀道难》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骄傲的孔雀》备课笔记两则 《己亥杂诗》备课札记 近体诗高二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 《古诗两首》近反义词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备课笔记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资料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备课笔记 《革命烈士诗二首》备课资料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 小学教师听课笔记听课笔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备课笔记 《古诗两首》形近字组词 《诗两首》整体把握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