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一九九五年高考语文失误评析_语文论文

小编: :admin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两“纲”(《语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两个“有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的原则,与近几年新老高考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稳定、平实又适度创新,试题更臻成熟、规范。

试卷的长度(约5300字符)、难度(设计为0.55左右)以及题型等都与去年大致相当:试题继续突出能力的考查;取材仍以课外为主,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体现了试题的稳定。

平实,一是指取材平易、朴实。语知语用部分,选用多为生活中常见、易误的语言材料;文言文内容涉及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关联紧密,语言“浅易”(因无注释,增加了难度)与课本选文难易相当。现代文,科技说明文内容集中,事理也不复杂,另一则序文所及语文性质与教学的根本原则,为师生熟知。二是指试题命意清楚、准确,情境设置充分、合理,设问要求得当、严谨,不偏不怪,测试目标明确。

试题稳中有变,适度创新。在传统题型中增设新的测试功能,如第1题,除了常规的音、形外,还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书法(拓片)、官位(禅让)、佛孝(皈依)等;在主观试题中增加了测试的角度与层面,与前两年比较,更强调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如第25、26、27题;增加了文中语句与文外语句的理解与相关性判断的测试,如第28题;引入了把图表资料转换为说明性文字的测试,如第31题。试题涉及了语言信息的筛选、分析、概括、阐释,句式的变换和选择,句间关系的确定和表述,语言的转换,语句的衔接等,设题新颖,层面丰富。

试题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第13题,两个“勤”字、两个“徇”字意思的判定。“忠勤”的“勤”是形容词性,“自勤”的“勤”是动词性(使动用法);前者“勤”在“为官清恪,未尝问私”——勤的是“国政”,后者“勤”在“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勤的是“家务”。无论用法还是意义,二者的区别都很明显。“徇”从上下文看,两处意义也应不同。

此外,今年试卷的长度虽与近几年相当,但由于含量增大,要求提高,增加了考生思考时间和书写量(比去年多110字符),许多考生觉得用时较紧。从卷面看,阅读和作文互相挤占时间,各有所“伤”的情况也占了一定比例。

从基础知识方面看,考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知识不扎实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第1题涉及的文化常识,许多考生缺乏起码的相关知识,或是曾读过,对生字只是“猜读”,甚至误读成习,没有及时确定、纠正,平时不“养兵”,战时慌手脚。再如第4题中的“半斤八两”、“首当其冲”、“想入非非”等等,虽都常见,却很少根究,或以误为正,或以偏(现今习用义)概全(本文、引申义),结果应该得分的题,却不得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狙击”、“歼灭”、“化装”、“戮力同心”等是一年来频繁见诸报章、杂志的词语(体现了取材要关联社会热点),读音不准,解释不明,是对“只读书备考,不管国家大事”的有力批评,余如标点,句子的正误辨析,病句修改等失误率也较高。这些题目浅易,难度不大,得分率低,值得深思。

从阅读方面看,考生的信息处理(或叫“语言操作”)能力亟待提高。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主观试题中。

语言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一能正确理解重要语言信息的意义和作用;二要依题意辨别、筛选相关信息,特别是提炼隐含信息;三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够概括、阐发、解释:四是根据要求作定向表述。与历年试题相比,今年更侧重于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能力的测试,提出了较高要求。如第26题,题干上的“通观”、“概括”、“参照”即是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第二段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出“错误认识”,并对此加以条理、概括,最后比照“第三段表述”形式,把正面述理的肯定句改变为否定句,句子之间还必须包含因果关系。这一要求严格、明确,但相当多的考生第一、二步就已失误,自然无法进行下一步处理;即使前三项都操作正确,未按题目要求表述的,也大有人在。从北京考区600份试卷抽样看,本题得分率仅为26.46%,说明多数考生对这一高要求尚不适应。具有同一特点的第25题得分率为37.28%,也说明同一问题。

阅读测试中反映出的考生理性活动能力较低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31题是个创意新颖的题目,要求将图表资料转换成说明性文字。这种转换,一如过去文体、语体、表达形式的转换一样,只是要求考生有更高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基础学科(尤其是理科)在共同开发学生智力上的“交汇点”,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测试正是适应了学科间互相渗透的特点。如本题表中给定的“1987年比1980年”、“1994年比1987年”两个年份段,实际上要求考生就男女就业增长率作“等时段”的比较,因此,得用“前七年”与“后七年”来界定、表述,否则字数会超出要求,但多数考生未发现上述信息的含义;再如,命题中“妇女就业增长率越来越高于男性”的引导语,包含了男女两性就业增长率相比较以及渐次(“越来越”)增长的两个给定信息,许多考生未能提炼出这些隐含指令,只续写出了妇女就业增长率(未比较)或一个年段男女两率的比较(没有“渐次”意),这些较大的失误,都是由于缺乏严谨、有序的理性思考造成的。显然,大一统的“语感”在这里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至于脱离数学背景知识(使用自己不甚了了的“百分点”语法),生编硬造(在基数不同的情况下,男女两率相减),全然不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大兴数学运算),这种考生的“无奈”,反映了我们教学上的疏失。

从应答技巧上看,失误于不够冷静居多。有的考生以“定势”作答,如第20-23题,其中20-22题都是选择“理解正确文句”的题,依次做下来,到了23题,就势选择‘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尽管题干上“不适合”三字下面加了着重号。

还有的考生审题不仔细、不完整。如第27题,题干上的“实际”这一关键词语,强调了对“前提”的本质认识,而不是“一般”、“通常”的说法,但多数考生选择了“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的通俗说法;一部分素质较好的考生理解了“实际”这一指令的内容,选择了第三段第一句话,但却忽视单个“定义句”与句群中“解说句”的区别,未能概括、升华出“单纯”“简单”这样的意思,依然不能得满分。(正确的答案是“把语文课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命题蕴含丰富,由于考生审题不完整,到位的只是少数。本题得分率仅为18.33%。

作文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寓意显豁,直指社会生活中某些不良倾向,指向某些人的错误思想行为。在阅读理解上本不该存在什么问题,但在动笔之先,却在审读材料,确立论题论点出现了较多偏差,成了这次作文带倾向性的问题。“参与式”,考生参与其间,成为个中一员,与群鸟一样饶舌;“裁判式”,燕子有错误,麻雀有缺点,把空穴来风当作真凭实据;“远离式”,小作文已然另立炉灶,“新编”《鸟的评说》,远离要求,大作文再从自己的“创作”漫议开去,除了袭用题目之外,与给定的材料一无相干。这里反映的是审题问题,也有阅读理解的问题,更有思维能力的问题,如何“综合治理”值得认真研究。

小作文多为“拉长”,间以多种点缀,鲜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的作文出现。这与去年已经考了命题记叙文,今年不会再考的想法有关,也说明“重议轻叙”的倾向依然存在。

高考所形成的模式已经为广大师生认同,认真研究高考、研究高考试题,成了研究教、学、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认真学好用好“两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一本”(《语文》课本)“一题”(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也规范了教学过程,《考试说明》则规范了教学结果。完整理解、执行“两纲”,把教学的每一个具体行为纳入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学才有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主动权,才可能日益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课本无非是例子”,而且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筛选的典型、优秀的例子,是知识和训练的严格有序的例子,不认真研究课本,无休止地开辟“第二战场”,舍本逐末,最不足取。必要的“模拟”,训练应试,必不可少,最好的“模拟题”就是高考试题。研究它,用好它(而不是用来“狂轰溢炸”难为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础知识要积累、要序列化:字、词、语句、语法、修辞(尤其是消极修辞)、逻辑知识、文体、文学、文化常识,优秀的古代诗歌,有生命力的名句、谚语等,要长期积累,及时归纳,帮助学生作到,分则“点”明,合则“序”清,用则融汇贯通。不肯平时下功夫,想“毕其功于一役”,不切实际,也作不到。

3.提高阅读能力,首要的工作是开阔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增长才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问题和表述自己思想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内外政治事件,关注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当引入相关信息以补充教材的缺漏(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它不能在这点上作的尽善尽美)。这是从宏观上说。

具体说,阅读中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对于具体的篇章,不但要求学生对其中重要的语言信息有正确的理解,还要求作全面准确的把握,我们反对把篇章仅做“信息学”式解剖,也反对仅作“文章学”概括。“点”“面”结合,二者互补,不可偏废。

阅读中要加强学生理性活动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考试会涉及文学、文学鉴赏,当然要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但逻辑思维也很重要。尤其是在语言操作过程中,思考的方式,切入的角度,层面的分割,答问的技巧等方面要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他们分析有法,表述有序。

在选材难易与阅读训练的关系上要有辩证的认识。一般说来,如果阅读材料比较平实、浅易,训练或试题就应该有一定难度;如果材料专业化倾向较强,文字比较艰深,训练、试题就要平易些。二者互补,使难度保持在某一层次上。教学中不可偏执某一种情况,以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4.文言文阅读,要立足于课本,强化课本内容和相关知识。文言文测试取材于课外,但知识必定来自于课内,测试即使重在能力,也不可能超越教学所形成的认知和能力领域,作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这一点,它像外语,同为阅读,现代文作为母语环境下富于现代特点的语言材料,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难易度的弹性就更大些,取材面更广,而前者教学必须严守教材。

5.作文教学,人们谈论的较多。最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全过程:材料的摄取和积累——材料的分析和选择——篇章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了解自己写作的薄弱环节;教师则根据三个部分可以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特点,或单项,或综合,作灵活多样的训练。训练的设计应该深入、细致、持之有恒,让学生在写作激情的推动下去上新台阶。

    相关推荐

    一九九五年高考语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语文论文 中考作文语言失误解析 一九九五年高考作文应试情况综述及作文学法分析 高考语文答题常见的6个失误 关于高考语文答题常见的失误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2010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论证失误指津 九年级语文教学论的论文 2010年中考作文复习语言失误例题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材料作文易出现的失误 高考语文成语题设误:类型例析 九年级语文九月月考试题 2017高考备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误区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评析 考试作文应急处理九法_语文论文 高三年级九月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评价误区_语文论文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试题20年怪状评析 “简评”指导中的几种偏误_语文论文 《错误》高一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不朽的失眠》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十九) 近年高考文言复句试题简析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备考:常见的“误用成语”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高考备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九) 考试分析_语文论文 高一语文资料:高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讲评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考语文:考试失分总结 2013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卷 2004年高考语文最新信息_语文论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九月月考测试题 《语文园地五》例文评析 未来高考作文命题“五走向”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丢失了什么? 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语文试题中容易误解的成语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期中必考题 九年级期中语文必考题 语文:高考议论文综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复习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案 《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海外文学的误区 阅卷老师解析:高考语文答题常见误区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易混虚词误用例析 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第一次月考九年级语文测试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九) 九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用控制论指导高考语文复习_语文论文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九义”初语二册作文教学建议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命题必须走出误区 九年级语文教案五册诗词五首 从一九九五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及考 生考场例文看初中阶段作文训练 五中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浅谈高考语文复习法_语文论文 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题 九年级期中必考语文题型 九年级期中语文必考题2017 九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 九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上) 九年级语文期中必考题2017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全国新课标)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8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月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命题必须走出误区 九年级语文学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参考 2010年中考语文易用错的成语(九) 高考语文说明文写作误区及策略 高考语文误用频率较高成语记口记(二)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高考语文易错成语:误用频率较高成语记口记(一)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论语十则》教案 高考语文将出现论语题 长春版一年级上册语文《九九歌》教案 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_语文论文 九年级语文上期第一学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