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用新的学生观指导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小编: :admin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十六年。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

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我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插队、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两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课的得与失,第二种教法之所以成功,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进行语文教学。虽然表面看来,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学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之后,他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他对父母的感受认识——这些他生命中宝贵的、活生生的个性体验都被调动了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会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和他没有关系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学习被融入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于是语文课不再是如学生所说的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如一日不变的、单一的文章阅读课,也不再是令学生厌烦的、枯燥乏味的语言分析课,而是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例如:过去我们语文课搞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以前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我教初中时坚持开这个课,两周用一节课来进行。教高中时,从高一到高二,仍然坚持开这个课,

每节课用5—10分钟进行,起名为“生活交流”。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不少学生的“生活交流”不是一个人完成,常常是带动几个人一起完成。每节课都有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受说给大家听,或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或鉴赏时文,评论名人,深受学生欢迎。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先让两个学生介绍陶渊明,讲陶渊明的诗,然后师生再一起学习《归园田居》等作品。我认为学生不仅应该了解陶渊明诗歌真实、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更应该了解陶渊明这个人是如何地率真、自然,了解陶渊明其人与其诗是怎样紧密完美的结合,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屈原之后以自己的品格来构成艺术形象的少数诗人之一。这些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拓展出去的内容,正是以其光彩的“人”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灵,吸引他们去读诗,去背诗,去体味诗。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单纯的文学课,而是在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中充满激情地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例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过去我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学。现在再教这篇课文,则先由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最后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许保留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个人研读、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像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初一的语文起始课,我不是讲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安排等,而是以训练学生说话为突破口,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上课,学生问(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回答。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的年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志向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就连我的星座、属相,甚至我的先生、孩子,他们都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在这些有趣而广泛的问答中,在宽松、和谐、自由、热烈的气氛中,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距离感消除了,师生的心贴近了。我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真诚话语和真挚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真人、真心、真情,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如何与年长者对话,而且还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学生和老师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任何问题。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教训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赐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和帮助,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解。

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时代发展对每个教师提出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再把语文教学仅仅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将之视为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师已经明确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愿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追求。

    相关推荐

    指导学生观察四重奏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一例_语文论文 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写好作文_语文论文 用录音指导作文课_语文论文 用控制论指导高考语文复习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读好小学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搜集使用作文素材三法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八法”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背诵五法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_语文论文 用“三想法”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_语文论文 以课改新理念指导语文-小学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_语文论文 用比较教学指导初中语文总复习_语文论文 “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_语文论文 运用多元智慧理论指导汉语拼音教学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小学语文论文 作文指导与师生对话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三步骤_语文论文 怎样指导学生作语文书头笔记_语文论文 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的实践_语文论文 “人课”教学观的倡导者_语文论文 立体式语文学法指导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_语文论文 结合课文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三部曲"_语文论文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浅谈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几种方法_语文论文 “学法指导”之我见_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巧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训练语文论文 采用科学措施 ,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_语文论文 文言文阅读指导_语文论文 巧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训练_语文论文 谈谈如何指导小学生看图作文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_语文论文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二) 中学生写作规律探讨和指导_语文论文 小学生观察作文的探索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三) 我的和谐师生观-语文论文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 浅谈语文教学新法的应用特点_语文论文 现代文阅读指导_语文论文 用成败归因理论指导作文教学 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 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口语交际教学 谈学法指导的有关特性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_语文论文 小语学法的特性与指导要求_语文论文 用系统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_语文论文 浅谈新教材运用中的“四新”_语文论文 指导中学生同语言粗糙现象作斗争_语文论文 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_语文论文 文言文朗读的指导与测试_语文论文 朗读指导的几点做法_语文论文 《分步阅读法》与语文学法指导_语文论文 落实学法指导的四个环节_语文论文 《小兔和树的对话》学法指导_语文论文 指导阅读教学中的读书方法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中学生作文构思的创新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_语文论文 妙用修辞文生辉_语文论文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_语文论文 更新观念改进教法_语文论文 小学作文指导中的“积累”与“激励”_语文论文 构建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框架探微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最新小学语文暑假生活指导五年级 作文指导要“对症下药”_语文论文 小学最新语文暑假生活指导四年级 小学语文论文:如何指导孩子读书 2016中考语文写作指导议论文 “简评”指导中的几种偏误_语文论文 论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_语文论文 毕业复习指导纲要_语文论文 用新大纲指导语感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读后感写作指导的探讨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_语文论文 语文新课程学法指导例谈 语文学法指导 背诵分类指导初探_语文论文 精美新闻导语欣赏_语文论文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_语文论文 指点规律创新课型_语文论文 试论小学语文的“生本”-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作文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_语文论文 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 有趣的惯用语_语文论文 《写一个熟悉的人》作文指导教案_语文论文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_语文论文 导入新课激趣谈_语文论文 略论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