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_语文论文

小编: :admin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 《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却难比汪伦,与我情意真。

二次创作的设置不仅吸引了学生,最重要的是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使之乐学的目的,也为学生以后接触古典文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关推荐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_语文论文 读出诗的内在诗意_语文论文 把准对象 体情察意_语文论文 对语文教学“诗性”“诗情”“诗意”“诗化”的叩问 “诗意”缘于“情意” 剥体诗例说_语文论文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儿童诗两首》教学片断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儿童诗两首》教学片断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儿童诗两首》教学片断 说说古诗文的意境_语文论文 语文学习:诗意地回归_语文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音律画意诗情 语文的诗意 处理好古今语法差异,正确理解诗意 论文《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解读唐诗中的情诗 诗情画意《芦花荡》 诗情画意《芦花荡》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_语文论文 反思诗意语文 诗意·读解·养气 《田园诗情》文本的解读 文言诗文解题方法:文意把握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_语文论文 感悟诗歌意境 体验诗歌灵动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例 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例 《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 《儿童诗两首》课文理解 《儿童诗两首》课文理解 《儿童诗两首》课文理解 《儿童诗两首》课文理解 诗韵·诗意·诗境──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论文精品 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题 明序·入情·悟理_语文论文 明理·激情·导行_语文论文 孔子论诗语录解读 《乡土情结》中引用诗文整理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两首》词语理解 《马诗》教材理解 运用多媒体教材的体会_语文论文 《马诗》教材理解 《火烧云》教后体会_语文论文 文化:语文诗意的栖息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自能作文”教学体会_语文论文 语文课诗意的追寻 白居易诗歌理论 吟诵揣摩体会感情——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用诗情召唤诗情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_语文论文 吟诵揣摩体会感情——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材理解 《木兰诗》教材理解 《木兰诗》教材理解 试论中学经典诗文中“水”意象的多元意义 《登鹳雀楼》是哲理诗还是抒情诗? 《木兰诗》教材理解 《木兰诗》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是哲理诗还是抒情诗? 语文:留住教育的诗意 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 咏桃诗例说_语文论文 咏风诗例说_语文论文 “思乡诗”例说_语文论文 理层次 赏语言 育情感_语文论文 写雨诗例说_语文论文 “山寺诗”例说_语文论文 题画诗例说_语文论文 咏柳诗例说_语文论文 论郭沫若的抒情短诗 提问和阅读理解_语文论文 初三语文:论语十则古诗文详解中考试题 近体诗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整理与复习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名句、意象、情感 《古诗两首》教材理解 古诗两首教材理解 《古诗两首》教材理解 《古诗两首》教材理解 《古诗两首》教材理解 在作文教学中强化主体意识_语文论文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文学创作 诗意的语文 智慧的课堂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诗的妙用例说_语文论文 做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_语文论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理解默写练习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练习:《母亲的诗》 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