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团结合作》教学设计_语文论文

小编: :admin

 

一、导入部分“团结合作”这个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得很深刻,只能是字面解释为“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为了真正明确“团结合作”的内涵,教学中可采劝学习名言,提出观点”的方式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们能告诉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才能把事情办好。)同学们回答的基本正确,这句名言是告诉我们:要实现共同的理想,达到共同的目的,完成共同的任务,就要集中一切力量,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合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讲授部分本课教学内容是一则童话,通过圆圆和方方作梦,认识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各自受到教育的事例,教育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学间只有相互学习、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为了逼真贴切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投影、音响等电教媒体的功能,并辅以彩色插图和简单的文字板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一)讲述故事,悟出观点。

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故事,使学生受到感染,初步了解圆圆和方方因互不服气而发生争吵,通过做梦各自认识到都有缺点和优点之后而团结合作的事。

(二)阅读课文,深究问题。

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回答。

1.圆圆和方方为什么争吵不休?(因为圆圆和方方认为各自都比对方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所以争吵不休。)对!这对好朋友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却找不到不足,谁也不服谁,争吵得很凶。结果怎样呢,请看第二题。

2.他们各自都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从中明白了什么?让学生默读课文5—16自然段,在此基础上出示课文中彩色插图,启发学生动脑、动口,概括总结出:“该是方的就不能变成圆的,该是圆的就不能变成方的,否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圆圆和方方各自都做了梦,并把做梦的内容都告诉了对方,他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圆圆有圆圆的优点,方方有方方的长处。)同学们,故事中圆圆和方方是不同人物的代表,也可以说是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我们每个人的化身,所以我们要像圆圆和方方那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3.圆圆和方方是怎样合作的?圆圆和方方彼此都知道了各自的优缺点后,就开始了愉快合作,谁能回答一下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学生朗读17—21自然段。)圆圆和方方这样合作有什么好处?(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合作意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关心他人,愿与他人合作,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是社会主义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从小要养成的优良品德。

(三)播放录音,强化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圆圆和方方这样团结合作的事例,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个配乐录音故事——《成功的合作》。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故事中讲的是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抢救一位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的感人事迹。这件事告诉我们:病人所以能转危为安,是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联系实际,以知导行。

同学们都生活在集体中,团结合作的事例一定很多,谁愿意把收集到的典型事例讲给大家听一听?(同学们纷纷讲述本班、本校或社会上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感人事例。)

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从你们谈到的事例中,大家又受到了更深刻的教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到以下四点: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②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③尊重他人,遇事多想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④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下面我们做一道辨析题:小刚和小锋是好朋友,小刚的数学成绩优秀,小锋的水笔画很好。一次小锋说:“我的数学很差,你帮助帮助我。你的水笔画差一些,我再帮助帮助你,行吗?”小刚说:“考大学也不考画画,我才不学呢,不用你帮助我,我也不想帮助你。”他俩这样讲对吗?为什么?(小刚的说法不对。因为他学习目的不端正,不是为了全面发展,而只是为了考大学,而且还很自私,没有帮助别人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小锋的说法有两种解释:如果小锋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请小刚帮助,提高数学成绩并主动帮助小刚把水笔画学好,就是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说法正确。如果小刚是出于“交换”,即用帮助小刚学好水笔画来换得小刚帮助自己学好数学,这就不是团结合作,就不正确。)

小结:同学们争论得很好,老师相信小刚和小锋听到大家的发言,一定也会同你们一样坚持正确的观点,修正错误的认识,做到团结合作。

三、总结部分1.首先师生共同整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完整规范板书。

2.组织学生看板书归纳观点,进一步明确通过本节课学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合作,这是社会主义公德,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3.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即谈谈今后如何增强团结合作意识,适应提高素质的要求。

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博采众长,不断进步。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既需要竞争意识,也需要合作意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担负起“四化”建设宏图伟业的重任。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自己团结合作的高尚品质,这是社会主义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品德。

    相关推荐

    读写结合优化作文教学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读写结合优化作文教学 结合课文阅读 学写文学评论_语文论文 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 谈拼音教学的“五结合”_语文论文 明确目标读写结合_语文论文 扶放结合 练习运用_语文论文 《团结协作》——主题班会 教案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论文]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 《团结协作》——主题班会 语文A版第五册《团结的力量》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的四个结合 作文教学的四个结合 结合课文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_语文论文 25团结的力量 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_语文论文 团结的力量三年级语文教案 反映团结的成语: 团结的力量 略论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之结合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_语文论文 三年级语文《25团结的力量》教案 结合语文教学 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_语文论文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_语文论文 三年级段的读写结合训练_语文论文 语文结构教学论纲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素质_语文论文 25、团结的力量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_语文论文 考场作文结构创新五法_语文论文 谈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结合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上)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_语文论文 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_语文论文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多媒体手段的魅力_语文论文 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教案教学设计2 浅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_语文论文 突出自读读议结合《开演之前》教学谈_语文论文 听说读写结合,指导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三论_语文论文 作文训练:叙述结合描写 浅淡小组合作学习生字_语文论文 汉语拼音教学总结_语文论文 拼音教学中的两人合作学习_语文论文 团结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导学案 文章结尾“五法”_语文论文 “偶合”例说_语文论文 让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结合论文精品 作文与活动相结合,形成学校特色(中)课堂作文教学与德育活动的结合 材料作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综合优势_语文论文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总结 中学生作文中的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_语文论文 写作《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2 中学生入格作文的几种基本结构_语文论文 文章“曲形结构”法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民族团结小学生主题班会设计教案 小故事团结的力量 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 中考语文学习方法--阅读、思考、写作结合 有效合作在语文中的运用论文精品 议论文论证结构方式 寻找更适合每个学生的作文途径_语文论文 民族团结2017年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结合《索溪峪的“野”》谈合作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_语文论文 考场议论文如何凸现结构美_语文论文 结合《索溪峪的“野”》谈合作学习 2011届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复习:理清思路合理结构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_语文论文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25课《团结的力量》教案 语文活动课的四个结合 论作文教学的四个开放_语文论文 “听说读写画”结合,提早作文训练 图文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议论文的结构教学教案 科学合理化的写作指导程序初探_语文论文 充分利用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_语文论文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性与综合性_语文论文 “作”和“做”_语文论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 例文引路评改结合 《矛和盾的结合》课文 《矛和盾的结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结合》教学设计 略论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_语文论文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2010年中考作文高分指导:虚实结合 教学论坛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_语文论文 谈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_语文论文 学会自改作文_语文论文 谈语文非书面作业的设计_语文论文 语文教研组工作小结 常见的议论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