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多义词义项的选择_语文论文

小编: :admin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是释词通句。释词是基础,通句是结果,必须先打好基矗释词中尤其要注意对多义词词义的解析,因为汉语多义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不很发达的古代汉语来说更是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多义词的诸种义项在文句中都同时可以表现出来,也不是既可以理解为A义,又可以理解为B义,而是只有其中的一个意义起作用,除此之外各个意义都是隐而不显、不起作用的。换言之,一个词具有多义,这是就其做为一个词在词典中独立存在时而言的,是就其潜在的可能性而言的。而当这个词进入具体的文句时,它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这是就其在文句中的使用而言的,是就其表现出来的现实性而言的。如:

①“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城濮之战》)

②“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汉书·高帝纪》)

③“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上例三句中都有一个“田”字。作为一个静止的词,在古汉语中它有“田地”、“耕种”等义项,但在具体的文句中却只有一个固定的含义。如在上例三句中,①之义为耕种的土地;②之义为耕种;③之义是打猎,绝对不能混淆和替换。把握不住这一点,就会曲解古文含义,甚而发生“古人怎么搞错了”的疑问。比如有人在读孟浩然的《春晓》时,把“春眠不觉晓”的“不觉”理解成了“没有感觉”,因而发出了:既然没有感觉,又怎么能知道“夜来风雨声”的疑问。其实,“不觉”除了“没有感觉”义外还有“不知不觉”之义。此处正是春夜苦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并非酣睡而没有感觉之义。

更何况文言词不仅多义,而且模糊,即在有些句子里,一个词往往可以具有该词在静止状态所不具有的意义,而产生一种临时义,转化义。如: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里的“处”即为“蹄颖、“足迹”之义,是临时转化义,在字典辞书里是找不到该义项的,同时用字典辞书所列义项去讲也是讲不通的。

我们要真正读通弄懂文言作品,必须确切地把握多义词在文句中的真正含义。一般来讲,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单一含义,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上下文义,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与全段全篇是否协调,是否前后一致。如:

⑤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礼记·苛政猛于虎》)

⑥固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上两句中的“识”字,一般来讲有两个义项,一读shí,是“知道、懂得、认识”之义;二读zhī,是“记忆、记妆之义。例⑤按上文是孔子过泰山侧,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应读zhī,理解为“记妆。例⑥是写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便高兴地问儿子苏迈:“你懂得吗?”如果把这个“识”当“记妆讲,便说不通,故只能读shí,当作“懂得”去理解。

二、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份,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⑦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

⑧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吕后。(《史记》)

按句法结构,例⑦“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副词和能愿动词修饰,便说明“一”不是数词而是代词,“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这个“一”完全具备动词特点,只能当“统一”讲。例⑧“号令一出吕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吕后”,“出”是动词,“一”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说明吕后专权,所有号令全部从吕后那里发出。

三、利用互文见义。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中位置相应的词。位置相应的词往往是意思相近、相同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古人这一行文特点去确定词义。如:

⑨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韩非子》)例⑨前后两句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应,意思亦相同,“去”的意思为“抛弃”,那么“息”也是“抛弃、废除”之义。再如:

①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例①0“将军”、“壮士”互文,两者互为补充。应理解为“将军壮士百战死,壮士将军十年归”,而绝不能理解成“将军们身经百战都已死去,壮士们从军十年凯旋归来”。

四、要了解词的历史特点。词义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不了解词的历史含义也会曲解文言文句之义。如“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氏,平民只能称之为“黎民”,如果用平民百姓之义去理解“群黎百姓,遍为尔德”(《诗经》)中的百姓,就不对了。再如“山西”、“山东”,秦汉时认崤山为界,春秋时的晋国则以太行山为界,宋元有认泰山为界的,这种复杂的情况,更要根据古文的写作时代,叙述的对象细加辨析,准确择义。

    相关推荐

    《文言文两则》近义词反义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一词多义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_语文论文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下)_语文论文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_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汇释 关于几个多音同义词的辨析_语文论文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试论中学经典诗文中“水”意象的多元意义 中考文言文复习整理:一词多义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五个注意点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词多义 2017年中考文言文常用一词多义词语表(138字)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2016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常见文言实词的文中含义 谈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_语文论文 开放性----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选择_语文论文 《过秦论》多义词辨析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 《乡愁》的文化意义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草原》一文中的近义词反义词 白杨的形象、品格和象征意义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全神贯注》近义反义词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一词多义梳理 《曹刿论战》多义词辨析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4 同义实词辨析中的十个注意点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5 初二语文学习注意事项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词多义(1-6册)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主题意义_语文论文 文言文基础薄弱的高考生复习注意事项 第三册语文四字词语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复习资料 “六书”与“六义”_语文论文 “从”有“率”义考_语文论文 《我要的是葫芦》近义词反义词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总结8:一词多义 《寓言两则》近义词反义词 高考语文八项注意分享 高考语文复习8项注意 高考语文复习8项注意 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几种方法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复习八项注意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的一词多义现象 《口技》多义词 初一语文:人生寓言词义辨析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指要_语文论文 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_语文论文 作文时如何选择句式_语文论文 选修《语文文字应用》课例:《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多想去看看》近义词反义词 试论语文素养的背景意义与现实价值 2017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351个常用文言实词义项汇集 《读书要有选择》课文原文 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_语文论文 用反义词写的作文 析“义务教材”的新特点_语文论文 《大铁椎传》文言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互文见义”的含义 高考语文多音多义字复习 浅议生本内容的选择-小学语文论文 语文考试要注意的十细节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方山子传》文言知识点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马说》一词多义 《公输》一词多义 《劝学》多义词辨析 高考语文阅读写作的注意事项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实词释义题 2017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文言词义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与选择_语文论文 《狼》多义词辨析 《马说》一词多义 《太空生活趣事多》近义词反义词 《注意段与段的联系》教学建议_语文论文 用“求异法”答选择题的途径_语文论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近义词和反义词复习 陈寅惆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一个富涵思想意义的学术史典掌_语文论文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_语文论文 熟悉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 浅论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注意四点 2017中考语文复习注意事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