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初中古文阅读题集

小编: :admin

[《论语》课文分析]

1、各章大意

2、主题思想

3、分别从哪些角度谈学习问题的

4、本文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阐述句子有哪些?

[《扁鹊》课文分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你如何理解。

2、扁鹊和蔡桓公的言行分析。

3、写作特点

5、课文怎样描写扁鹊第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

6、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

7、扁鹊为什么逃往秦国?

7、层次结构

9、主题思想

10、思路结构

1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第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

12、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

13、从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狼》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故事顺序

3、文中狼比喻的是什么呢?

4、文中描写了狼怎样的动作、神态,揭示了狼怎样的本性?

5、屠夫起先怕狼,后来又怎样战胜狼的?

6、·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7、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8、中心思想

9、文中,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请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10、篇末作者的评论由“狼”引申到“禽兽”,其真正含义是指禽兽吗?

11、第三段先后用了3个“其”字,读时请注意它们各指代什么。

12、写作特点

13、点明“肉尽”“剩骨”和“缀行甚远”有何作用?

《为学》

1、层次结构

2、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

3、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4、引用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有何作用?

5、写作特点

6、“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7、“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8、主题思想

9、文章思路

10、第二段如何论证?

11、论证方法

12、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13、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14、《为学》抓住哪个字展开议论?

15、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

16、作者设计了一贫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记》

1、层次结构

2、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为什么?

3、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什么

6、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7、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8、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9、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10、“皆叹惋”什么?

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1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请具体列出。

1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5、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口技》

1、层次结构

2、“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3、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

4、三个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

5、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6、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7、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8、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9、从哪些角度表现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10、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11、第2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12、第4段可分三个层次,层意是什么?

13、为什么作者在第5段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14、课文中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

15、本文写作上是以正面描写为主还是以侧面描写为主?

《伤仲永》

1、层次结构

2、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3、按三个阶段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第3段“受于天”、“受于人”各指什么?

5、第3段讲了几层意思

6、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7、“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的作用是什么?

8、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9、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10、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愚公移移山》

1、段落大意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以“愚公”和“智叟”对话,有什么深意?

4、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5、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7、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8、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9、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三峡》

1、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

2、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3、本文的中心

4、写作方法

5、层次结构

6、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

7、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清荣峻茂”

10、“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1、“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与朱元思书》

1、段落大意

2、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找出文中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的句子,并说说其好处?

4、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抓住“清”和“急”的特点,文中用了哪些词句。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7、写作特色

8、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9、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10、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11、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12、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13、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1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8、本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9、作者怎样引出本篇的主旨?

10、“诸葛楼”、“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11、陋室环境如何?

12、陋室人员如何?

13、本文哪些地方运用类比,有何作用?

14、本文表现了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爱莲说》

1、不提“爱莲”,而是又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

2、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3、为什么作者只爱莲花呢?

4、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6、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8、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9、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0、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11、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2、写作手法

13、中心思想

14、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

《周处》

1、层次结构

2、周处前后性格有什么变化?

3、陆云用什么方法开导周处的?

4、在塑造周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5、读了《周处》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了?

6、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

7、概括本故事情节。

《五柳先生传》

1、第一、二段的内容:

2、“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7、“赞”语中哪句话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8、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9、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10、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1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小石潭记》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本文写作思路

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9、潭水有什么特点?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1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15、结构层次

16、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公输》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3、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5、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6、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7、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8、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9、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10、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11、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12、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13、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1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15、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16、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17、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18、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19、从全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陈涉世家》

1、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2、作者怎样写出少年时陈胜的个性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

3、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4、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5、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6、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7、划分第三自然段层次,概括段意:

8、第三自然段开头描述了哪三个场面?

9、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10、起义的根本原因则是什么?

11、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12、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13、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14、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15、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1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送董邵南河北序》

1、第一自然段的大意?在全文中起何种作用?

2、文中第一句话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起何作用?

3、第二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4、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

5、最后-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6、如何理解为我吊望……有屠狗者乎,这句话?

7、文中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为什么?

8、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

9、比较说和序两种文体的不同:

10、《送董邵南河北序》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段落大意:

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中“到”、“醉”、“卧”、“起”等动词的表达作用?

3、“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的作用?

4、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5、“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6、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7、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8、你如何理解“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一句。

9、“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10、你如何理解“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

11、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1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西山的?

《醉翁亭记》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4、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6、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7、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0、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1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满井游记》

1、段落大意。

2、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3、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作者在这里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与开篇相较,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7、景色是这样的美,人物是这样的活,作者的感受怎样呢?

8、野游只有景,没有游人吗?

9、作者原“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今径奔满井,他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段落大意。

2、用什么来有利于作战的条件?

3、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5、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6、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7、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段落大意

2、从六位人物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4、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5、论点、论据、论证各是什么?

《岳阳楼记》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2、第2段如何写景?作者所述的登楼者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感受?。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3、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

4、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中的“此”指代什么?

5、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6、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7、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8、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9、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10、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

《鱼我所欲也》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5、“非独贤者有是心”的“是心”指什么?

6、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7、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8、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各是什么?

《出师表》

1、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3、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5、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6、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7、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8、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9、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10、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11、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墨池记》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对几个设问句的理解(内容、语气)

4、文章主旨

5、中心思想

《曹刿论战》

1、段落大意

2、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3、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

4、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5、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6、“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8、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9、本文的详略安排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10、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11、曹刿、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本文有几条线索?

1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1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上枢密韩太尉书》

1、作者在写好文章方面提出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5、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

6、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7、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8、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9、文中写周公、召公,方叔、召虎这几个人物有何用意?

《送东阳马生序》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4、中心思想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集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 2017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集锦 初中语文阅读之答问题 一道古文阅读题 初三语文阅读题 中考语文复习:《孔乙己》中考阅读题集锦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1) 《孔乙己》中考阅读题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初中) 初中语文经典古文名句集萃(249条) 《兰亭集序》原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古文阅读与解题 2010年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 小升初语文练习题(阅读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指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 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古诗文阅读 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古诗文阅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题 高二语文古代诗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古代诗文阅读 小升初语文阅读题精选:风筝阅读题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竞赛题 初二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古文阅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小升初语文试题:阅读短文 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试题 小升初语文阅读习题:小叶红豆树 阅读题答案 2017年小升初语文听诊器古今谈阅读题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大全 初中语文第五册文段阅读大全(中) 现代文阅读:中考阅读试题:张驰《心中芦苇》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1) 初二语文《三峡》课外阅读题 初二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海中救援》答案解析 小升初语文阅读试题检测 初二语文《三峡》课内阅读题 初二语文《观潮》课外阅读题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散文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古文阅读 高考语文《古藤》阅读题及答案 语文寒假作业:初三语文课内古文阅读 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题 现代文阅读:中考阅读试题:《碣石山草》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初中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小叶红豆阅读题及答案 中学生阅读古诗四步曲 语文中考复习: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择要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杀龙妙计 阅读题答案 十则初一语文阅读训练题让你阅读无障碍 古诗词阅读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初二语文幽径悲剧阅读试题 精选小升初语文阅读练习题 新编初三语文寒假作业之古诗文阅读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家园落日》阅读理解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综合训练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题:《朋友》 现代文阅读:中考阅读试题:陈创《野菊花》 小升初语文试题:孔雀阅读题答案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题:羚羊木雕阅读 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命题趋势与阅读教学 2016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说明文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议论文 一道古文阅读训练 风雨中的菊花阅读题及答案(小升初语文训练题)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小升初阅读训练:呵护世界 阅读题答案 小升初阅读题 烟台的海 初二语文现代文概括题阅读题答题模式 2017年小升初语文阅读题:天堂的老师阅读答案 小升初语文经典阅读题:快乐在哪里 阅读答案 阅读教学中的读题教学 狐狸和乌鸦阅读题及答案(小升初经典阅读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散文26-37 2017小升初语文阅读题《生活中的小镜头》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重庆市中考20首古诗词习题集 初三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之古诗文阅读 阅读题阅读攻略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精选:古文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中华之魂”初中生古诗文诵读竞赛预赛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