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失街亭》与《群英会蒋干中计》比较鉴赏

小编: :admin

一、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一段罗贯中佚事。有乞丐相约到罗家乞讨,因为沉迷在写作中的罗贯中会让乞丐自己动手舀米。从这个故事可见罗贯中在创作时贯注了全副精力。

读本里头有《失街亭》一文,和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群英会》同出自《三国演义》。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很生动的记叙。

请问:蒋干中计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还是之后?

生1答:之前。师追问:它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2:它决定了赤壁之战魏军的失败。正因为蒋干中计,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水战实力大减,所以才被东吴以少胜多战败。

师:周瑜运用了什么计?生答:反间计。

师:当时曹操军力如何?蜀吴兵力呢?

生答后,教师点明:当时曹操号称80万大军,而蜀吴联军不过五、六万。蜀吴唯一的优势是海上水战。而魏军中唯一能水战的是荆州刘表的降部。

师:赤壁之战成功之处还得力于哪些计策?

生3:边环计。

生4: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出处就在这儿。

生5:再加上曹军之内,我方有内应——庞统。

教师问:庞统是谁引荐给曹操的?顺便介绍蒋干与庞统的关系。

二、比较阅读《群英会》与《失街亭》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两篇文章加以比较。既可以是人物比较,也可以进行写法比较。

学生自读,然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五分钟后,有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听课随想:虽是公开课,但这堂课非常随意、自然,没有老师特别精心的准确,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气氛,教师没有特别打足精神应对,学生既不特别紧张,也不特别兴奋,而是一往既往。让人觉得师生之间的理解特别容易,特别默契,许多环节都已成习惯,似乎只是平平常常讨论,却时有精彩之处闪现。)

生6:我觉得蒋干和马谡两人都很自大,而周瑜和司马懿则都将计就计。

.师追问:课文中最能体现蒋自大的是哪段?(教师用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既有观点,又能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段、句子、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生6:“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一段,显得蒋干极为自负。

师再问:蒋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说周瑜投降可能碰到的困难?学生会意一笑。

生7:我来找找两文的不同。《群英会》中吴方不像《失街亭》中的蜀方那样内部闹矛盾。周瑜胸有成竹,一派大将风度。

生8:事后对待中计的态度,蜀方和魏方也不同。失街亭后,诸葛亮勇于自责,“三哭”,“吾之罪也”。而曹操心知中计,却不肯认输,蛮虚伪的。(许多学生轻声笑起来,气氛变得更轻快了。)

师:如果曹操当时认错,会怎么样呢?

生9:我觉得认错比较好。知错认错,将士会比较敬佩主帅。

师:诸葛亮、曹操二人的确有许多可比之处。如在用人方面,二人有何不同?

生10:曹操手下可用之材虽多,但曹操对他们并不了解。

师:诸葛亮倒是了解马谡的,但感情用事。

生11:我觉得诸葛亮感情比较细腻。

师:曹操为什么会中计,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

生12:曹操对二降将原本就不信任。师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前面的设计比较大气,教师试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的能力,但从上面两三问看,教师主导课堂的习惯又占上风。问题渐趋琐碎,思维之路渐行渐窄。)

生12:……是“汝等不用心”。

师:撇开小说,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个什么人?

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师:他对人才什么态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他是求贤若渴的。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是有距离的。

三、评价《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投影:毛宗岗评《三国演义》

师:曹操在小说中为什么变成奸雄?他

的才略都变成了狡猾、残忍。这与作者有关。《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它首先是小说。作者的感情倾向于刘备诸葛亮。他以刘为正统汉室,“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师问: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有什么可比?

生13: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多智而近妖”。而曹操被写得太奸了。作者塑造人物较夸张。

师:两文的两个将领能否比较,周瑜和诸葛亮?

生14:我发现一个规律。《三国演义》中只有诸葛亮不在场时才表现周瑜的聪明才智。其实周瑜也是料事如神,精心策划的。

师:《失街亭》对诸葛亮着墨不多,但赤壁之战许多笔墨都花在周瑜身上。苏轼《赤壁怀古》中是如何

描写周瑜的?

为什么课文要花大量笔墨写周瑜?

生15:还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种种精彩表现,这一切,诸葛亮都料到了。可见,写周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

师: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16:对比和烘托。水涨船高。

周瑜在临死之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证明。

师:文中的周瑜潇洒、聪明,但还有一个特点……

生(齐答):气量较小,且处处针对诸葛亮。

师:两文都是通过什么手法刻划人物的?比如比如《群英会》中有多处语言、神态描写。

生17:周瑜的笑(前后写了几次?)写到六次。

师:除了刻划周瑜,还有对蒋干的描写,蒋干一开始“昂然”,接着“愕然”,“惊愕不敢多言”,最后“面如土色”。

学生品读,体会人物刻划之妙。

师:《失街亭》是否也一样?

生18:《失街亭》中的“三笑三哭”很精彩。

师:这是白描手法。

师:文中还有对比和烘托手法吗?

生19:蒋干和周瑜处处有对比。

投影:周瑜诈睡……

师:以现代眼光来看,周瑜之计虽精妙,也有疏漏之处?在哪里?

生20:周瑜初见蒋干,就怀疑他来做说客,可见东吴方面应该有所防备。

生21:信照学理是不可能放在桌上的。信封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更无必要。

师:如果蒋干稍作分析,即可发现破绽。但他大喜之下,毫无怀疑,可见求功心切。

下课铃响。下课。

板书:人物描写

七实三虚

    相关推荐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 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群英会将干中计 失街亭 失街亭 失街亭 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世界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学教案 《失街亭》教学方案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优质课《失街亭》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案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诗词较量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诗词较量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 在比较中感悟花韵与文韵 《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 《台阶》《故乡》比较赏析 语文失街亭高二语文教案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 柳敬亭说书·鉴赏 中法高考比较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老舍与茅盾的比较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 李白《独坐敬亭山》鉴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鉴赏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唐诗鉴赏:《山中》诗歌鉴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审美鉴赏 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及其比较分析 中日历史考题比较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在比较中感悟《画杨桃》 谈语文阅读中的比较法与联想法 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汉字难学论”与比较方法论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唐诗鉴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与修辞 《天上的街市》《蔚蓝的王国》比较阅读教案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公开教学与课堂教学比较 小学教育的中美比较 异曲不同工 风格有迥异──比较《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 诗词鉴赏,一个“比”字了得 诗词鉴赏,一个“比”字了得 汉英语法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在比较中感受《故都的秋》 《长恨歌》与《琵琶行》的比较阅读 初二诗词鉴赏题:丰乐亭游春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音字比较 《出师表》《隆中对》比较阅读 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移换比较体会情韵--《景阳冈》词句教学 [转载]语文A版与S版的比较 《广玉兰》与《夹竹桃》写法之比较 《荷塘月色》与《再别康桥》比较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敬业与乐业》审美鉴赏 《敬业与乐业》鉴赏感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舟中晓望》诗歌鉴赏 “对照比较”抓重点 余光中《乡愁》鉴赏 《鲸》形近字比较 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中日韩三国小学教育比较 金色的草地-片断的比较与思考 异彩分呈两奇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 《师说》的比较句式 “对照比较”抓重点 “对照比较”抓重点 “对照比较”抓重点 《白杨》同音字比较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比较阅读 对小学语文中《桥》与《船长》两篇教材的比较解读 佳作共欣赏异趣相与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之比较阅读 《风》鉴赏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燕子》比较教学谈 《绝唱》和《口技》比较 《山中访友》课文鉴赏 高中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