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

小编: :admin

我上这课的思路如下,四遍朗读:

1、读:正音、正句读

2、读:解决字词疑难

3、读:景物的解读

4、读:感情的解读(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放在感情解读部分)

5、扩展(实际时间是不允许的)

但是这样上很常规,请各位帮助设计一个有新意的思路。谢谢!!

二、读出小石潭的清幽。可以找几个学生试读,对个别地方提出指导意见。再配乐朗读,有条件的话,可以他、课堂录下学生的配乐朗读,把它发布到网上。这个环节是读,但更是说,要学生抓住文中的句子,剖析意境中之境,充分感受。然后教师可以交代为什么文章这么清冷孤寂,主观之意也。贬官也。贬官只是仕途受挫,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还不算什么,柳宗元坚强执着,本也可以放下,为什么放不下呢?是他的理想抱负成为幻影——认识具有伟大人格的柳宗元。

三、改写。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为“我游小石潭”。可喜可怒,可凭吊,可批判。如果课堂上可以交流的话,那么就课堂交流,不能的话,就安排一次活动展览或是讨论会。当然,这个环节也可以改为口头作文训练。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最后老师总结。

不知你认为怎么样?我有此课的光碟,但不知你能用否?

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看来大家对柳宗元游小石潭的感受还有一点争议,那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呢?生:背景(好像课下有柳宗元被贬的简单介绍)

师:有同学知道么?

生:补充介绍

师:那我们回头再来感受柳宗元的心境,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刚来时是快乐的,说明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遭遇,但最后特别冷清的环境让他又想起了自己的伤心事。

师:说得真好。

………

(好像下面就是总结了)

这课上得太久了,这篇实录已不能说是原始状态下的实录了,对话、细节都不记得了,只是大概的思路。

我还记得有学生说到知道小石潭是石头做的,涉及到写作方面的分析,说,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啊,我已经不记得具体在什么地方的进行的了。

是否可以考虑上以下内容:

一是读顺课文:读得正确、流畅,大体理解语句,不要求字字落实。

二是了解小潭:位置、大小、特点。

三是感受美景:清幽、宁静。(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印象,并从文中找出词句支持自己的看法。)

四是理解古人:柳宗元作为政治家那种为了理想而一往无前的勇气令人钦佩,但他必竟也是人,有人之常情,也渴望支持和成功,却绝不妥协。在挫折面前的心情可以让学生体验,不管多大的学生,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是能够体会甚至引起共鸣的。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我不赞成实录里的上法,那样只是静态的知识,而当学生在“有情的景语”前,自然会有理解那颗敏感心灵的愿望,此时教师适当穿插一点背景知识,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此环节可由“清幽”过渡而至,紧扣“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加以体验。

五是在理解中熟读背诵。此时可以要求感情朗读或者配乐朗诵,重在理解感悟。

六是走进“情境”。如有时间,可以考虑东方雪老师的第四条建议。但不是改写,也不用口头作文这样吓人的话来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而是提出问题:如果你来到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教师可以预想学生可以有哪些感受,如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小石潭边很美,因而诗兴大发,歌颂美景;也有可能认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正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才领悟到美的存在。也许有些学生会心生感慨,凭吊一代文宗柳宗元;也可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批评柳宗元的多愁善感。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解读,只要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可以适当鼓励,但要注意适度评价值。

以上环节仅供参考,也可能在事实上行不通,或者太勉强,教师要有一点“非指示”的理念,以学生为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上不好就不必求全,只要有一个环节做得深入,便是成功。

而最最重要的是所有环节均需紧扣词句来赏析。

今天有五节课,中午匆匆上来一趟,又死机。然后吃饭、休息、上课,所以耽误了给云裳抛砖。现在课已经上过了,我就不必谈了。

教无定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学风格,虽然博取众长未尝不可,但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案,而且已经实施了自己的方案,所以它的紧迫性便不复存在了。

[。(师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柳宗元,走进小石潭,同学们先在下面轻声的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结合书下的注释,特别是一些字的读音。(生轻读,教师巡视)完毕。师:好,现在我们合上书,来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师出示课件:字词读音的,生指读后,齐读2遍,再出示一道关于词语解释的选择题,提醒同学们注意语境中的词义)[单独检查字词还是通过听朗读来检查好一些?]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这个环节掌握得还不错,好,我们翻开书,我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这篇文章,一人一段,好吗?

生读,读完后,大家评议。

师:好,大家的意见很好,我们来听听课文的录音吧,边听的时候,边结合画面,看看小石潭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好吗?

师:读了文章,你认为“小石潭很()”

生答:清、幽、静、美等等

师:这种感受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读到的呢?

生答:··········

师: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很好,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老师就在想,《小石潭记》真的是一幅很

美的图画啊,这幅图画里有哪些景物呢?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但是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小石潭”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嗯,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忽然觉得有些奇怪了,文章前面说“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乎很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要理解这点,我们必须再来看看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件:师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

生: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师:是啊,他内心的凄苦绝不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能治愈的,悲凉凄苦正是这篇文章的主旋律。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可能的回答):李白——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比如同样是被贬谪,柳宗元显得过于凄苦了些,而范仲淹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这两种说法目的一样)

5.四读悟情。“作者看到小石潭,有————的感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时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6.如果有时间,确实可以是东方的第四步:想像同学们今天到了柳宗元去过的小石潭,你想说——————(可喜可怒,可凭吊,可批判。——东方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没时间,就课下。

关于朗读。我听说过很多以读促教的成功课例,像若曦所说的那样,每读一次,完成一个目标。但是我一般不赞成这么做。因为朗读的过程的综合的,而不是肢解的。因此我更看重课文理解分析鉴赏到位后的最后一遍朗读。

至于毓君通过听读录音来正音的做法,我觉得可以用,但是有缺陷,因为你材料里本来就有读错字的地方,不如找一没有错的读音——学生的第一印象实在太重要了!当然,正音的事情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就可以找一学生来读课文,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去评价:有没有读出这篇课文的味?“味”很重要,字词读音可以穿插顺便说说,最主要的要看他有没有读出字面的意思和作者的意思。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讲作者身世,故事性强,能引起初一学生的兴趣,且为分析文中人物的心境做好准备。用来做导入的材料很多,用以导引的材料应当与要讲解的文章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自然相连,平滑过度。

嬉笑怒骂皆是缘,说东到西莫小心。

我赞成屈老师的意见。作者对小石潭的“清冷”的描写没有必要一定要联系到作者的身世上去。

1,因为对象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文中并无直接证据证明作者在借物咏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窜而下跳.

我想请教屈、唐老师及各位老师:语文“模式”应该如何看待呢?语文到底如何大起来呢?能否以此课为例指教一二?

发表的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最让人恶心的一点就是凡事上纲上线,从杨恽被杀到文革诸多冤案无不如此,我个人以为就是这种所谓的批评方式惹的祸。难道就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吗?

对文学作品主旨的解读显然并不等于恶心的文学批评,如果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混淆为“文字狱”一类的东西,显然过于偏激。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古文知识的积累应该才是重点,不过如果是公开课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过一节课既要了解字词,又要分析文章,时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不如抓住重要的几点进行讲解就可以了。

我的设计如下:

一,通过读来正字音,疏通文意思,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感觉毓君的就非常好。

二,全文感受,重点在作者情感的变化上,既从乐到感觉清冷。

三,写作训练,一个是作者如何将景语与情语结合起来的;一个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有什么特点。

作业:学习《小石潭记》的写法,写一篇游记(最好能将情语与景语结合起来)

感谢寸草心老师,又让我想起了语文教学的模式。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发觉模式说近乎要消声匿迹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更讲究操作性和推广性,而现在,我们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后,一切未知的因素变多了,很难把课堂控制在某一个具体的模式中,因此,我们更强调的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

我们常说的一句,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想大语文的含意更多的还侧重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屈、唐二位老师的设计应该是两种不同教学风格的衍生,一种如苏学士歌大江东去,一种如柳三郎唱晓风残月,各尽其妙。

    相关推荐

    相关讨论 《小石潭记》写法研讨 《小石潭记》创新教案教学设计(2篇) 《小石潭记》有关资料 关于语文发现与创新教学的讨论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26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2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说课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5 小石潭记7 小石潭记1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走进”小石潭──我教《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说课设计 《小石潭记》说课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说课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6、小石潭记 26、小石潭记 26、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3 26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6 小石潭记8 小石潭记9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 《小石潭记》读后感:神奇小石潭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小石潭记》教学记 《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精解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2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5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随想 扩写《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译文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4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7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