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荷花淀

小编: :ad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分析水生嫂及其他女人的性格特点,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

2、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找准作品中人、景、情三者的契合点,归纳主题。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描写。

2、用讨论—点拨法研习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

3、用比较法分析水生嫂及祥林嫂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残忍的、恐怖的,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尸陈荒野的景象。但也有作家用其他的方式来写战争的,孙犁便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学习的《荷花淀》(板书)就是这样的一篇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28页:“他们奔着那不知道……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像“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明确: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板书)

五、布置作业:

体会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出示投影或事先打印发给学生: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丈夫的脸有些红涨,说话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了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发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确:

学生甲:第一个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画出这个女人含蓄、聪明伶俐。

学生乙:第二个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则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学生丙:第三句话“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这是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学生丁:“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学生戊:这是一个新媳妇。“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3、让一个女生朗读课文,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至结尾。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从女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们性格的哪一面?说说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②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句话是谁说的?③小说的结尾一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

①从她们的对话中,可看出白洋淀女人性格中豪迈、乐观、自信的一面,这些都是配合子弟兵的基础。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不愿被丈夫看作是落后。②这句话可能是水生嫂说的,因为前面水生曾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也可能是第二个女人说的,她心直口快,要求水生嫂成立队伍。③不可删去,末尾一段对小说影响颇大,如没有这一段,仅写出了她们深明大义和丈夫的人性美,有了这一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华,反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战斗中的成长与壮大。

二、学生研讨: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明确: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二人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而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慧、温顺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三、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四、布置作业

1、写一段对话描写。要求:(1)围绕一个话题;(2)对话人数不少于四人;(3)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2、课外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风格。

3、完成“思考练习”三。

    相关推荐

    《荷花淀》... 《荷花淀》 荷花淀(.).. 3、荷花淀 荷花淀1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第二册荷花淀 第二册荷花淀 第二册荷花淀 第三课荷花淀 畅游今日荷花淀——— 环保《荷花淀》教学构想 《荷花淀》课本剧 《荷花淀》教案 [转] 第三课荷花淀.. 第二册荷花淀 第二册荷花淀 语文教案-荷花淀 语文教案-荷花淀 《荷花淀》创新教案 《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教案设计 《荷花淀》全文理解 《荷花淀》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荷花淀》 《荷花淀》教学设计 荷花淀 教案示例 二 荷花淀 教案示例 二 《荷花淀》教学设计3 《荷花淀》教学设计2 《边城》《荷花淀》说课稿 《荷花淀》教学设计1 《荷花淀》教学设计1 荷花淀 教案示例 二 《荷花淀》教学设计3 荷花淀 教案示例 二 高四册第3课荷花淀 由《荷花淀》引起的争论 《荷花淀》高一语文教案 《荷花淀》优质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荷花淀3 高一语文教案:荷花淀1 荷花淀:人性失落的地方 高一语文教案:荷花淀2 高中语文:《荷花淀》课堂实录 《荷花淀》精品教学设计(两篇) 语文教案-荷花淀 教案示例 二 语文教案-荷花淀 教案示例 二 《荷花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荷花淀》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点评:教材对孙犁《荷花淀》的改动 高考语文《荷花淀》节选阅读答案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看荷花 赞荷花 变荷花 《荷花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_语文论文 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孙犁的《荷花淀》 看荷花 赞荷花 变荷花──《荷花》课堂教学评析 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学片段实录 《荷花》 《荷花》 《荷花》 《荷 花》 荷花 荷花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