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文学和出汗

小编: :admin

文学和出汗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2、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认清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驳论的方法。

2、难点:对文中锋利、精练的语言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背景简介:

本文是鲁迅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一篇重要的杂文。它写于1927年底,当时国内政治斗争很激烈。在文化战线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左翼文艺运动在逐渐兴起。新的革命形势使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他们一方面挥舞屠刀加紧镇压,一方面纠集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对左翼文艺运动发动猖狂反扑。这期间,“新月派”中一伙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如胡适、陈西滢、梁实秋之流,便成了对左翼文艺运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急先锋。梁实秋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他打着文艺批判的幌子,系统地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鼓吹文学应写“普遍的”“永久不变的人性”,提出了“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妄图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否定文学的阶级性,从而达到扼杀新生的革命文学的目的。

这时鲁迅正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梁实秋宣扬的“人性论”刚刚一出笼,鲁迅当即予以迎头痛击,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陆续写出了《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人性论:一种主张人具有的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由于它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性,掩盖了阶级斗争的现实。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章以“出汗”这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为比喻,通俗而生动地论证了文学的阶级性。标题把“文学”和“出汗”连在一起,幽默含蓄,发人深思,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所以本文题目实指文学的阶级性。驳论中所用的主要论据就是“香汗”和“臭汗”的问题,题目准确地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1自然段)

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端出了梁实秋等人的谬论。其谬论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其二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论据是英国莎士比亚等人作品流传的情况。

既然是梁实秋的论点和论据,为什么不用引号?鲁迅用自己的话,把梁实秋文章的意思概括出来,避免了直接引用原文的繁复,显得言简意赅,而且突出了论敌的论点和论据,使读者一目了然。

“上海的教授”含有讽刺意味,因为既是“教授”竟又胡说八道。这里既实指梁实秋,又是泛指,因为鼓吹“人性论”的不是梁实秋一个人,他实际上代表了为国民党效劳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末尾用“云”表示了作者对这些谬论的轻蔑。

第二部分: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2--7)

根据文章批驳的不同角度,这一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批驳论据入手,驳斥“文学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的荒谬性。(2--3)

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据驳倒了论点便不成立了。

文章批驳梁实秋论据的自相矛盾之处。第一句“糊涂”二字明确了鲁迅对这种论调彻底否定的态度,前面冠以程度副词“越”表明了憎恶感情,对这种谬论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和嘲讽。第二句用退一步的说法,承认“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这一事实,“但竟没有”一转指出把它完全归咎于“因为不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完全违背了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否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的阶级性,讽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按照常理,英国先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既已消灭”,梁实秋现在又从哪里看见它们写的“不是永远不变的人性”呢?既然无从看见,怎么又能如此武断地断定呢?

为了进一步地驳斥梁实秋的论据,文章按梁实秋的逻辑,从他论据中的“流传”一词生发开来,引申出“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的观点,拿来与“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的反动观点比较。并辛辣地讽刺了梁实秋,驳斥了他的不能作为论据的论据。“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是个反问句,揭露了梁实秋在文学上鼓吹“人性论”的反动实质。这一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讽刺的口吻,用委婉曲折的反问,揭露梁实秋之流作为反动统治阶级帮凶的无耻行径。

第二课时

第二层,直接批驳“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的荒谬性。(4--7)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驳。

其一,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性不能永远不变。

文章运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通过假言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都能得出“人性不能永远不变”的结论。那么,文学又何从去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呢?因此,这一段末尾说“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十分幽默地嘲笑了“人性论”者,也有力地证明了梁实秋等人所谓“永远不变的人性”根本就不存在,“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也根本不可能。

其二,从社会生活的现实说明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文章以人们出汗为例,论证人和文学的阶级性,批判“人性论”。“出汗”是人们都有的一种常见生理现象,“该可以算得较为‘永远不变的人性’了”。这是退一步的说法,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再用“然而”一转,立即给予有力的驳斥,虽同样是出汗,可是“‘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这就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人的阶级性。连出汗尚且有香、臭之分,那么思想就更有阶级之别了。因此事实表明:“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接着用一设问句实质上是既否定了梁实秋等人的文学观,又指明文学发展的方向,文学应该歌颂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最后以一假设复句进一步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指出了梁实秋等人拥护的地主资产阶级文学灭亡的必然性。

其三,从英国文学的发展的史实表明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文章通过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巨大变化说理,实际上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使对方原形毕露。又一次揭穿了“不变”的谎言。

是“香汗”文学的命长,还是“臭汗”文学的命长?从发展的趋势看,描写“臭汗”当然要比描写“香汗”的文学命长,这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但鲁迅故意含蓄而幽默地说:“现存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实际上结论已很明确,是可知之数。这暗示出:只有无产阶级文学才有光辉的前途,资产阶级文学则已到了衰亡的境地了。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梁实秋说的只有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才会久长的谬论。

归纳起来,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人的阶级性,决定了文学的阶级性;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时代性。因此,梁实秋等人鼓吹的“人性论”,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荒谬言论,玩弄一套诡辨的权术而已。

第三部分:揭露梁实秋等人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嘴脸。(揭露论敌的真面目)(8自然段)

第一句直接把“道士”与“批评家”,“论道”与“论文”同时并论,证明二者如出一辙,本质一样:恐吓人民,绞杀革命。第二句反语,讽刺梁实秋等人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也是他们顽固的阶级性的反映。

小结:

一、贯穿通篇的鲜明、正确的观点。

贯穿通篇论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观点。第三自然段,作者用鲜明的阶级观点指出了梁实秋的“文学论”与反动的“历史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第六、七自然段,作者用阶级观点分析了出“香汗”的小姐和出“臭汗”的工人的阶级性是不同的,指出了同是英国文学,存在着写“香汗”的为太太小姐们服务的文学,也存在着写“臭汗”的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反映工人的生活和要求的文学。第八自然段,作者用阶级分析法指明了文人走狗的阶级本性。

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首先摆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然后用反驳论证的方法,指出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驳倒了梁实秋持论的论据,其论点就失去了根基,不攻自破。接着作者回转笔锋作正面阐述,提出了和梁实秋针锋相对的论点和论据,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从而把“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的荒谬论点驳倒。

三、用反问、反语的方式提出论点。

第三自然段结尾,作者的论点是:反动的历史论同反动的文学论本质上是一致的,作者用“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的反问句表达,增强了冷嘲热讽的效果。第五自然段,作者论点是: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是不可能的。作者故意用了“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和“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的假设句来表达,增强了文章的讽刺作用。

第六自然段,作者的论点是: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学,应描写工人的现实生活,反映广大人民的要求。作者故意用反语“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第七自然段,作者的论点是:有“臭汗气”的文学“命长”。却故意用反语:“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反问:又称反诘,这种方式可以更强烈的表示肯定,激发读者的感情。△运用反语,则可以在冷嘲热讽之中使论敌理屈词穷。

△杂文:一种文艺性的论文。它具有论说的性质,又具有文艺的特点,文章短小、活泼、锋利而隽永,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够直接而迅速地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至政治事件作出深刻的评论,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阐明其深刻意义,起到教育的作用。常见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等都属于杂文的范畴。

杂文是鲁迅进行思想斗争的最锐利的武器,他的杂文是文学与政论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对现代文学的宝贵贡献。

    相关推荐

    《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 《成吉思汗和鹰》课文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26找汗 《成吉思汗和鹰》相关知识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及反思 语文五年级成吉思汗和鹰练习题 找汗教案 《 成吉思汗和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找汗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成吉思汗和鹰》教案 《找汗》说课稿 语文A版《找汗》教学设计 《前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爱迪生的手心为什么攥出了汗水――《晚上的“太阳”》 2016年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练习题(上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放风筝──有汗运动 小花猫找汗 教案 《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学案 《小花猫找汗》教学设计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爱迪生的手心为什么攥出了汗水? 小花猫找汗教案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和译文 《汗水换来的欢笑》教学设计 出奇制胜和反弹琵琶_语文论文 一年级下册《找汗》教学设计 《汗水换来的欢笑》教学设计 《汗水换来的欢笑》教学设计 留取丹心照汗青高一语文教案 从“包身工”到“血汗工厂”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花猫找汗》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吉思汗和鹰》教案及反思 高一语文留取丹心照汗青暑期练习题 (习作训练)《汗水换来的欢笑》 高中语文:《留取丹心照汗青》课堂实录 《出塞》诗文 关于《喂——出来》的开头和结尾 《出塞》诗文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与出课反思 走出教室学语文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留取丹心照汗青练习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范文:血汗长城 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 从“埋头”和“低着头”又可以看出? 《喂——出来》课文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教案和练习 《将相和》中出现“宾馆”一词妥当吗 玩出来的作文 《留取丹心照汗青》课时检测试题及答案 走出理解的误区――《将相和》片断教学随想 “ 该出手时才出手” “划”出来的“浪花”──《颐和园》教学片段及评析 “划”出来的“浪花”──《颐和园》教学片段及评析 出塞 《海上日出》课文 记一节冷汗直流的语文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作文贵在出新 《猴王出世》课文原文 【拟出情境 写出兴趣】 日出 日出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 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猴王出世》课文原文 《喂──出来》课文评点 “读”出语文的精彩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 从实际出发教学生作文 从实际出发教学生作文 突出学段性,彰显语文味 高二语文上册二单元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步练习 《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 三脚架顶端发出的“喜欢”和“厌烦”的信 出文入言觅书香 《喂——出来》原文阅读 《出塞》 《喂──出来》课文评点 《玩出了名堂》课文 三脚架顶端发出的“喜欢”和“厌烦”的信 教出特点教出情味──用“点拨法”教学戏剧文学《雷雨》 《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 走出文字,再来看美 流真情方能出好文 学习“进出说” 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