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板书课题的艺术(教师中心稿)

小编: :admin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师在讲课文时必须注意课文题目的分析。一般地教师只是讲课文之前板书一下课题就了事,有的甚至干脆不板书课题。其实对课题的分析在板书课题时已经开始了,假如教师能在板书课题时花一些功夫,注意板书课题的艺术,不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而且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板书课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谈谈其中的三种方法。

一着色法

教师在板书课题时,主要是运用白色粉笔的,但是,教师假如能适当地运用彩色粉笔,便能使这方黑白空间骤然生动起来。这是因为色彩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情感倾向,而且能够揭示教学重点。

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开始教师在黑板上可用白色和蓝色两种粉笔写两次题目:

改造我们的学习(白色)

改造我们的学习(蓝色)

然后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请大家注意黑板上的题目,哪个题目更醒目?是白色。因为黑与白是一组对比色,把它们放在一起,以黑衬白,使白的更醒目,这便是对比的效果。今天我们上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课文,其主要方法也是对比,请大家注意体会这种论证方法的特点。这样,教师便运用课题色彩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重点。

我曾听一位教师讲朱自清的散文《绿》,这位教师在讲课开始板书时,用绿色粉笔书写了个“绿”字。我以为他的这种对课题的着色很具有艺术性,显得很自然。它能展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联想,而这“联想”正是我们阅读分析《绿》一课所必需的。这种利用色彩着色课题的还有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师同样可以用红粉笔书写“红”字,而另外的文字则仍可以有白粉笔书写。这时“红”字在课题中就显得醒目,而且这“红”恰恰也是课文所要着重说明的重点。

当然,有时候运用色彩板书课题,只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色彩”而已。如吴金良的微型小说《醉人的春夜》,板书课题时,教师可以用红粉笔书写“醉人”,绿粉笔书写“春夜”,能使学生会意的一笑,便是这一板书的目的,因为这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文。

二符号法

作为符号,其依据是表义性,任何符号都表示一定的意义,板书课题的时候,教师就要运用符号的这种表义性来帮助学生理解课题。运用符号法板书课题可以根据符号的不同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1、指向符号指向符号一般用箭标来表示。例如《过秦论》一课的课题教师可以这样板书:

过秦论

←——

这里的箭头就表示读的顺序,即“论秦过”,这就是题目的意思。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可板书成:

济南→冬天

首先教师在“的”字下面加上一个“箭标”,示意读的方向,即“济南的冬天”,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个箭标讲清楚课文的第一部分,接着教师可在第一个箭标下面再加一个与第一个刚好成相反方向的箭标,这一次倒过来读课题,即“冬天的济南”,这恰恰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当教师板书课题完课题时,便也讲清楚了课文的结构内容。

2、语法符号利用语法符号板书课题,是通过对课题的语法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课题的意思。例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

└——┘∣∣└——┘

└———┘└————┘

这是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课题板书,这里划出了对课题的两种语法理解,哪一种更正确呢?应该是第一种。这个课题中的“忘却”是中心词,整个短语是一个偏正结构,前面的介词结构指出了“记念”的目的是“为了忘却”,这又令人费解。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第一段文字与最后一段文字做分析。不难看出,这里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的同义词,作者要暂时摆脱一下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的心情,作者要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因此,“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题目的意思即是“为了战斗的纪念”。通过以上对课题的语法分析,也是帮助学生把握这篇文章总的情感基调的过程,这对于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题语法分析是: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这个课题板书能使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还能领会课文的构思与顺序,即课文先叙述“邹忌讽齐王”,再叙述“齐王纳谏”。

3、标点符号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在课题中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对课题的含义有较深的理解。例如鲁迅的小说《药》的课题板书:

药?。!?

这“药”后边的标点符号,表示了我们对小说标题含义的几次理解。

当我们一看到题目时,不禁要问:小说为什么要用“药”为题?(这是一个问号)教师可以对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药”其实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这是一个句号)其情节的明线是: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而这“药”便是“人血馒头”,这“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这是小说暗线的情节:喋血牺牲——以血为药——不怕流血——血的价值。两条情节线索在刑场、茶馆、坟地,逐渐联结、相交、相融,这又引起读者更深的思考:用革命者的鲜血做成的“人血馒头”的药,并不能医治小栓的病,不能疗救落后的中国!(这是一个感叹号)那么,什么才是疗救中国的“药”?(这是一个问号)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这才是一味治疗中国的“妙手回春”的救命药啊!

三显示法

运用显示法板书课题,不是一下子写出课题,而是随着讲课的进行,逐步“显示”课题的一种艺术方法。

有些课文的课题往往是偏正结构,而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恰恰概括了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因此,教师可用逐步显示课题的方法,讲清楚课文的结构,例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课的课题就可以用显示法板书。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课题,教师可以先板书“走狗”两字,这便是这篇杂文的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的层层批驳的结构,教师可以依次板书“资本家的”、“丧家的”、“乏”等修饰语。

再如说明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这篇课文的第一节用下定义的方法明确了什么是泥石流。讲完了这一节,教师便可板书“泥石流”三个字,接着,第二节是从造成危害的角度来说明什么叫“大型的泥石流”,这时,教师可在“泥石流”前面板书“大型的”。从第三节开始,课文具体说明了蒋家沟发生的一次泥石流的实况,教师可再板书“一次”两字,从而完成了课题的板书,同时也完成了对课文的结构的具体分析。

以上讲了三种板书课题的艺术方法。我们不能机械地把这三种方法割裂开来,假如我们能结合起来运用,便能板书出更具有艺术性的课题来。例如《鸿门宴》的课题可以这样板书:教师首先用白色粉笔写两个成语“破釜沉舟”与“四面楚歌”,这两个成语都是有关项羽的,前一个写出了他打败秦军主力的决心,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胜将;后一个成语则写出了他处于刘邦重重包围之中的困境,他是一个穷途末路的败将。项羽由胜到败的转折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可在两个成语之间的上方用红粉笔板书“鸿门宴”,并用两支箭标指向,即整个课题板书为:

鸿门宴

↗↘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这一课题就综合运用了色彩、符号和显示一种方法,使这个课题板书极富于艺术性,不但美观、醒目,而且十分清楚地交代了鸿门宴的来龙去脉。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教课一得──《变色龙》板书艺术的构思 读书的艺术 试论《林黛玉进贾府》的板书设计艺术 《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 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 谈心理辅导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标题的修辞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1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师说》课堂教学艺术处理 高中语文课的拓展艺术 与朱元思书的艺术手法 春(教师中心稿) 谈《出师表》的结构艺术 谈《出师表》的结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探讨心理描写的艺术魅力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浅析《师说》中的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难忘的启蒙》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有关课改理论的几个问题(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散步(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离骚(教师中心稿) 学习《课堂掌控艺术》一书体会 课堂教学的入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再造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虚实艺术 写作的艺术 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的耳朵(教师中心稿) 赞赏的艺术 排桌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皇帝的新装(教师中心稿) 《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皇帝的新装(教师中心稿)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中心稿) 皇帝的新装(教师中心稿) 济南的冬天(教师中心稿) 皇帝的新装(教师中心稿) 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艺术 赞赏的艺术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蜀道难(教师中心稿) 浅谈“亲其师”(教师中心稿) 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文句衔接题解题指津(教师中心稿) 《春》的绘光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学的梯度艺术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12个字的分量(教师中心稿) 劝学(教师中心稿)教案 《桃花心木》板书设计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赏识——爱的艺术 《登高》(教师中心稿)教案 教学欣赏薛法根老师“导”的艺术 人类的老师板书设计 教案设计的艺术 课堂导语的七性艺术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诗歌写作(教师中心稿)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论语》十则(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山中访友》教案(教师中心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语文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木偶艺术 课堂教学呼唤朗读(教师中心稿)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口技》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点 《祝福》的讽刺艺术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我最好的老师》板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试题的创新设计(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