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从整体着眼进行讲读教学

小编: :admin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整体,综合感知”。新大纲也多处提出“加强综合”,“避免繁琐的分析”,“在读中整体感知”。那么,如何从整体着眼进行讲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找到课文中的一个支点削枝强干,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1.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赛马》一文,全文自始至终扣住题目中的“赛”字,“赛”是题眼,也是整体教学的着眼点。教学时:①教师出示课题:田忌赛马。点拨: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找出来在这个词下面加上“?”,读课题“田忌赛马”(读出重音)。看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按顺序梳理成以下几个问题:谁和谁赛马?他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③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A.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C.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让学生思考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每个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能三战两胜。)④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谈一谈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从中心句出发。

中心句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纲领。在教学中,抓住体现中心句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读,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读后进行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全文的中心句。②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下课文中由“一”组成的词语,读后请学生上台把找到的词语抄在黑板上(第一次“文代”大会,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句句地审阅等二十多个由“一”组成的词语)。③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突出反映中心句的由“一”组成的词组。④读后请学生上台擦去没有突出反映中心句的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归纳为表现工作分量、表现工作态度、表现工作时间和表现工作条件四方面内容,请学生上台整理黑板上由“一”组成的词语,用线段将它们与归纳出的四方面内容连接起来。⑤让学生读课文,读后具体说说周总理工作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导学生按总分顺序看着板书连贯地说一段话。⑥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从结构出发。

有些课文中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在教学中,以结构上的特点为凭借进行整体教学。如:《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①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请大家各自读课文,边读边把这些玻璃的名称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消音玻璃)。②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再请学生上台填表。④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

4.从角色出发。

有些课文以角色的对话形式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拎出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角色,分角色读对话,在读中感悟。如:《落花生》一文,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整体教学的切入口。教学时:①让学生读读课文,读后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大家怎么讨论的?请同学们分角色读人物对话。③爸爸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大家反复阅读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这一段话。边读边思考: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在读中,教师点拨学生边读边体会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感悟花生的品格。归纳出赞美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④让学生自由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读后完成课后两个练习填空。让学生联系这两句话说说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爸爸希望孩子们向花生学习;爸爸希望孩子们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爸爸希望孩子们能谦虚,不炫耀自己………)教师适时评价。⑤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学了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5.从插图出发。

有些课文的插图不仅展现课文情境,而且与文中的内容一一对应。在教学中,从插图入手,依图读文,看图学文,图文结合进行整体教学。如;《燕子》一文的插图展示了课文的全部内容:燕子的外形,它飞行与停歇时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教学时:①出示《燕子》一课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杨柳、桃树、草地、野花、庄稼、燕子和电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的春景。②插图中的小燕子是什么样儿的?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中写小燕子外形的第一自然段。读后完成课后填空题(l)(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分叉)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教师点到“活泼机灵”一词,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燕子活泼机灵?(羽毛、翅膀和尾巴。)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读后看图背诵这句话。③“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图中田野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呢?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边看图边说田野上的景物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作者写得好的词,想想好在哪里?学生提出“蒙蒙”、“吹拂”、“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和“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由图展开联想。④图上的小燕子在干什么?边看图边说小燕子怎么飞行,怎么停歇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读后完成课后填空(2)(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再在图上指出“五线谱”和“音符”分别是什么?(电线和燕子)。⑤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关推荐

    《永生的眼睛》整体阅读感知 着眼整体优化设计——《金钱的魔力》的教学反思 讲究教学方法 着眼发展创新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 讲究教学方法 着眼发展创新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教案——怎样写演讲稿,进行演讲 《大地重现》《站着读与跪着读》整合教学教案 (讲座) 将“语文”进行到底 文言文整体阅读 《桥》整体阅读感知 进行朗读训练的几点体会──《少年闰土》朗读教学谈 二年级教案:讲究教学方法 着眼发展创新 从带着问题读谈开去 着眼学生主体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手指》 整体阅读感知 《匆匆》整体阅读感知 《泉水》整体阅读感知 《绝招》 整体阅读感知 《检阅》 整体阅读感知 《凡卡》整体阅读感知 《灯光》 整体阅读感知 《翠鸟》 整体阅读感知 《藏戏》整体阅读感知 《称象》整体阅读感知 《荷花》整体阅读感知 《雷雨》 整体阅读感知 《画风》 整体阅读感知 《尊严》整体阅读感知 《白杨》整体阅读感知 把握整体 品味精读 从“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瞪大双眼”等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整体--部分--整体”教学谈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讲授与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讲授与总结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进军》 《画杨桃》 整体阅读感知 《刷子李》整体阅读感知 《笋芽儿》整体阅读感知 《珍珠泉》 整体阅读感知 《打电话》整体阅读感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带着学生挖“泉眼” 《日月潭》 整体阅读感知 《将相和》整体阅读感知 《王二小》整体阅读感知 《葡萄沟》整体阅读感知 《景阳冈》整体阅读感知 《丑小鸭》整体阅读感知 《司马光》整体阅读感知 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狼和小羊》教学评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整体把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体把握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语文论文 着眼实效 灵活安排——浅谈低年级讲读课“识字环节”的安排 发挥电教优势,足进语文教学整体发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体把握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惊弓之鸟》 整体阅读感知 品读中体验 整合中悟情 《站着读与跪着读》导学案 讲究教学方法 着眼发展创新──《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 《充气雨衣》 整体阅读感知 《花的勇气》整体阅读感知 《半截蜡烛》整体阅读感知 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的整体思考 《四个太阳》整体阅读感知 《乌鸦喝水》整体阅读感知 《最大的“书”》 整体阅读感知 《七颗钻石》整体阅读感知 《晏子使楚》整体阅读感知 《夏夜多美》整体阅读感知 《牧场之国》整体阅读感知 《乡下人家》整体阅读感知 《触摸春天》整体阅读感知 《将心比心》整体阅读感知 《桂林山水》整体阅读感知 《草船借箭》整体阅读感知 《杨氏之子》整体阅读感知 《顶碗少年》 整体阅读感知 《桃花心木》 整体阅读感知 《自然之道》整体阅读感知 《两只鸟蛋》整体阅读感知 《要下雨了》整体阅读感知 《燕子专列》 整体阅读感知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讲究教学方法 着眼发展创新──《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着力读书训练着眼思维发展——《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与评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整体赏析 着眼能力,评改激兴 《美丽的小路》整体阅读感知 《夜莺的歌声》整体阅读感知 着眼实效灵活安排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 《和时间赛跑》 整体阅读感知 《七月的天山》整体阅读感知 《梦想的力量》整体阅读感知 《一夜的工作》整体阅读感知 《为人民服务》整体阅读感知 《动手做做看》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