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既要“琅琅书声”,又要“默默读思”

小编: :admin

近几年来,提倡“琅琅书声”的呼声越来越高。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忽视朗读训练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提倡“琅琅书声”,不言而喻,是真知灼见。

但我以为,在提倡“琅琅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读,各有各的优势。朗读便于调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吟诵、记忆。低年级儿童内部语言还不够发达,尤其要重视朗读教学。与朗读比较,默读适应范围更广,它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默读的速度儿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人。因此,小学中高年级要在进行朗读训练的同时,强化默读的训练。

其次,从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经验来看,古人既提倡“熟读”,又提倡“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家喻户晓的古训。宋代以后,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开始强调“熟读”与“精思”结合。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认为:“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侧重于朗读;“精思”,侧重于默读。《红楼梦》描写黛玉教香菱学诗,其基本方法是“揣摩”,这“揣摩”二字.当然可以包括朗读、熟读,但侧重点是默读精思。总之,传统的语文教学,既强调朗读,又强调默读。

再次,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默读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已与阅读息息相关,阅读的方式,主要是默读。社会节奏起来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因此,对人的默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广泛吸收知积,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善于在们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善于精读、略读、泛读、跳读。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因此,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们丝毫不可忘记默读训练的重要性。最后,我们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忽视朗读的倾向固然存在,忽视默读的倾向也许更为严重。听语文课,常常给人一种从头到尾闹哄哄的感觉,听观摩课尤其如此。如果哪位教师敢于安排默读10分钟课文,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那样做,会被斥之为“课堂气氛沉闷”。默读,在一些语文课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教师钻研课文,主要靠反复默读,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却不让他们默读?没有潜心的默读,能边读边想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轻视默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极大的失误。

由此可见,加强默读训练,何等重要,又何等迫切!我们在强调“琅琅书声”的同时,岂可把“默默读思”抛在一边?

加强默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训练要求

小学低年级以朗读训练为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训练。默读训练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①默读技巧方面,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②默读理解方面,要求边读书边思考,能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与表达方法。③默读速度方面,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快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按以上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二、提供默读条件

默读是需要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一给时间,二给问题。

这说起来很简单,落实下来却很不容易。默读是需要时间的。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个三五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是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课堂的讲解、问答、议论、竞赛等,不过是一种过场而已。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或者说,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基础。一堂语文课,应该形成有静有动、动静搭配这样一个组合过程。先静──默默读思,再动──或书声琅琅,或议论纷纷。一堂课的静与动,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不可顾此失彼。

默读要提供问题情境,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教《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有的从头至尾提了十几个问题让学生默读,收效甚微。于永正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小红军是怎样一个人?”整堂课,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读、思、议,收益颇丰。还有一位教师教《詹天佑》一文,只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这篇课文赞颂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那么,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达这个中心?’”一个问题贯穿全课,学生学得有声有色。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会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老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就会设计出一大堆挤牙膏式的问题;如果心中有学生这个主体,那么问题自然会是开放式的。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在默读中自悟自得。

三、尊重学生感受

默读同样一篇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默读不光是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它还能唤起读者独特的联想、体验、认知。默读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因而,学生的感受可能与作品的主旨不一样,可能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可能与教师的备课结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仅是正常现象,有时可能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学习《落花生》一课,有的学生说:“花生很有用,可惜不好看,我还是想做石榴,又有用,又好看。”学习《小猴子下山》一课,有的学生说:“我也想象小猴子那样,丢掉小的去捡大的。”这些认识显然与作品的本意、与教参的分析、与教师的备课结论不一致,但确确实实是学生的独特感受,而且有合理的因素,含蕴着创造意识。对这样的独特感受,我们尤其要尊重、呵护,即使是一些不大正确的感受,也不要丢一个“错”字了事,而要耐心诱导,以理服人,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教给默读方法

默读,要讲究方法,要形成好的习惯。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促进默读深人的基本方法。③边读边画。“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④“一目十行”。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我们比较重视“咬文嚼字”,但却忽视“一目十行”。信息时代对速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速读,“一目十行”的功用已越来越显著,因此尤须予以重视。方法的掌握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习惯。

    相关推荐

    让课堂充满琅琅笑声 校园书声不能随便琅琅 书声琅琅,润物无声──《山雨》一课的诵读教学片断评析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浅谈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琅琅书声 朗朗乾坤 “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 关于“朗朗”和“琅琅” 《可贵的沉默》学习要点 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 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得鱼忘筌琅琅成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雷电颂》教学反思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读书要有计划》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计划》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选择 怎样朗读、默读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计划》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计划》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选择 与朱元思书名句理解性默写 琅琊山|醉翁亭记|欧阳修 读书要有好方法 22《读书要有选择》 琅琊山|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 16《读书要有计划》 22《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好方法 读书要有好习惯 谈幽默 生活需要掌声──《掌声》读后感 《读书要有选择》教案 《可贵的沉默》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课课练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谈 读书要有选择说课稿 福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要求背诵、默写古诗文 奥本海默 <可贵的沉默>的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后反思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读书要有选择》教案之二 《读书要有选择》教案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教案 《回声》要点指路 《读书要有选择》课文原文 《读书要有计划》教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总结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分析 六年级下册《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 沉默是金--可贵的沉默 教材理解 沉默是金--可贵的沉默 教材理解 一头默默耕耘的老牛 教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教案之一 人生需要掌声 名句默写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回声》学习要点 既要春风化“语”,更要疾风骤“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及反思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18、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名句默写 把读书转化为写作的要素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沉默的背后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 8、我要一本书 小学六年级下册《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8《我要一本书》 8、我要一本书 要让其义自见就应读书百遍 沉默的鲁侍萍 古诗词默写篇 17 可贵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