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晨读改革的创想与实践

小编: :admin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精华之所在,人的大脑经过了一个夜晚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处于十分清醒的状态,思维也十分敏捷,思路特别清晰。这时,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所以对学生来说,早晨读书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只可惜,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晨读课依然是墨守成规,涛声依旧。

虽说也是书声朗朗或整齐有致。但读来读去,不外乎是语文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有限的内容,单调的读法,早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对于课文上的内容,学生早已读得热情衰减,口角乏味。再怎么读也读不出什么激情,什么新意来。

这样的晨读课,说什么也是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了,也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新世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所以,晨读课的内容、形式和目的已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一、补充内容,拓展视野在小学,我们以往的晨读都以语文课文或英语课文作为晨读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课文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学生早已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天天读这些东西,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也逐渐地衰减。学生的阅读量长期被固定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学生越来越提不起兴致,更别说有感情地朗读了。其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大可在晨读课上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

比如说:童话、寓言、故事、古诗、词、曲,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对于课外读物,最好是每个学生人手一册,家境贫寒的学生就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课下的时候也可以相互借阅。总之要充分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多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的阅历与见识。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又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学生总是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

在读的时候,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读得十分用心了。自从我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多读课外书以后,不少同学都积累了很多尚未学习和使用过的词汇。记得有一次,在一堂口语交际课上,我要求学生说一说“我们的学校”。有一个学生说到这么一句:“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等这个同学说完,同学们都进行了评议之后,我随即指出,“坐落”这个词用的非常好,它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

其它同学立即产生了反应,向他问道:“这个词我们都没学过,你是怎么知道的?”他非常自豪地说:“是我在课外书中学到的。”

二、增加形式,强化效果以前的晨读,都是让学生齐读,自读或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一句一句地带读。这些传统的朗读方式,已不能够彻底地表达,渲泄学生读书的情感。特别是齐读和带读,既不利于体现各种不同读物、不同文章的不同阅读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个体独特体验感受的抒发和表达。这些固定的形式,约束了学生朗读的自由,增加了学生不求甚解、不刻意追求主观独特经验感受的惰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应该向学生提倡和推荐更多的朗读形式,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除齐读、自读和带读外,还可以用分组读、分角色读、过表演过读、诵读、比赛读、探究性地读等。每一种读法,都会具有一定的阅读效果。例如:分组读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意识;分角色读可以增加读课文的趣味性;边表演边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赛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探究性地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体会出不同情境、不同语气的不同表达方式,增加朗读的感情色彩。在一次晨读课上,有几个同学在互读互听一首古诗,一个同学读过后,其它几个同学进行了评议,对待这首古诗中的重音和停顿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他们又大胆努力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读法,一会儿按这个同学的说法读,一会儿又按那个同学的意见读,一会儿又将各自比较成功的读法综合起来读,一个个都读得其乐融融。还有几个同学在读一篇童话故事,他们先是一起读,后来又分角色读,读过后,他们竟轮流做起了“导演”,一边指挥着别的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一边读。

针对做得不够到位的动作,还根据童话的内容做了具体的纠正和指导。在读与表演的过程中,他们抒发了各自主观的经验和感觉,完成了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印象,使整个晨读课变得有声有色有活力,自主建构了真正的生命课堂。但不论何种形式的朗读,都必须以自读为基础。在读得基本流利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和体验不同的感情特色。每一次读书结束后,最好还要引导学生针对读书的情况做出相应地评价,以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了解不足,改变不足。

三、确立目标,自我发展不论怎么读,教师都要做好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和协调者的工作。如果学生读得太过自由散漫,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之所以要补充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加多种朗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要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读书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不仅要自己明确晨读变革的意义,更要让学生明白:读什么样的书就要给自己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自立的目标,就要用心地去读、去体会、去感悟。

这也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在读书结束后,自我检测或同学相互检测,是否已达到了自己预期的学习效果。比如说:读了一首古诗或词曲,是否已能将这首诗或词背诵下来,能不能说一说在这首古诗中你都读懂了哪些词句,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读了一则寓言故事,能不能说说通过这个寓言,使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读了一篇童话故事,能不能说说,这个故事让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每一次晨读课结束前的五分钟,我都会要求学生谈一谈今天都读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很多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地举手发言,有的背古诗,有的谈感受,有的说收获,还有的给大家讲刚读过的故事。甚至连平时很少开口说话的同学都勇跃地发言了。

因为这是他们自主获取的知识,都十分愿意与大家共分享,同时也在自主阅读获取的感受得到认同时找到了自信。总之,晨读的内容及形式取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当做好协调和指导的作用。要使晨读打破陈规,起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实质作用,不能耽于安逸,流于形式。

    相关推荐

    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的实践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 汉语拼音的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1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让学生尽早走过阅读的“自由王国”──低年级识字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考改革的若干设想 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实践 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灵魂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制度创新是高考改革的关键 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奇特联想识字法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传统 对课改的实践和认识 “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言摘要 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 对当前中学教学改革实验的思考与建议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从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对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认识 关于课外阅读课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闻阅读与实践》编写说明 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殊途同归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_语文论文 激活美术新课堂适应新课程改革----浅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看改革的紧迫性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 创新作文评语,推进作文教学改革 台湾的教育改革 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 课堂教学的改革 探寻教研蹊径引领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县区语文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求实与创新 以务实的态度来进行高考的改革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大题小做—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断想 呼唤失落的“水晶鞋”——由一堂阅读课想到新课程改革 活动式网络主题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 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从科举看今天的高考与课程改革 小学 从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让孩子提笔写诗——儿童诗的创作指导的实践与体会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读写例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_语文论文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 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实验报告 改革语文教学 落实素质教育 借鉴成功经验 改革阅读教学 教材实验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朱佩玲:为高中课程改革鼓与呼 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 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鸟的天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教育改革的全新思路 洋溢时代气息的改革 对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解读与实践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施 对课外延伸的实践与思考 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 巴金:毕生实践“爱人”的伦理思想 创设情境 读中感悟 想象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