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最大的“书”》词语教法偶得

小编: :admin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课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进行交流,了解到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文中有10个会认字,12个会写字,以及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笔者就本课的词语以及会认字的教学有一点偶得,与大家交流:

一、“以词解词”内部链接

一提到“以词解词”,大家一定会持反对意见,这不是我们一直所摒弃的吗?但是,依据课文的特点,对于《最大的“书”》一课却是实用而且巧妙的。课文《最大的“书”》中有一个词语肯定是孩子们所陌生的,那就是——地质勘探队员。学生对这一职业是干什么的?一定会有疑惑。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如果生硬地将词典里的解释告诉学生,对学生更是晦涩难懂。(地质是地壳的成分和结构,勘探是对已发现的矿床进行勘察探测,以查明矿藏。)这样对学生而言,不啻是“雾里看花”。

经过细读,我发现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为孩子理解地质勘探奠基。如“煤炭 岩石 矿物 宝藏”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原汁原味的语境进行教学。于是,可以这样设计:

●先认读词语:地质勘探队员

●再认读词语:岩石 煤炭 矿物 宝藏

●教师讲解:地质勘探队员就是通过对地质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里有煤炭,哪里有宝藏,哪些是有价值的矿物……他们能读懂不会说话的关于地质这本大书。科学家可以推测地球发展的年代,地壳的运动情况,各种生物的变化情况。

●读句子: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细细地琢磨这个环节,不难发现教者遵循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同时更巧妙的是——以词解词。将课文中的词语组块进行教学,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词语教学的价值。因为用课文中的词语营造了一个思维的训练场。学生可以将这几个零散的、看似不相干的词语,通过“地质勘探队员”这一个词,串联了起来。在这样原汁原味的语境中既反复地认读了生词,又有利于孩子在课文内部找到联系,渗透一种思维——联系着理解,联系着思考,这种思维对学习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习的好方法。经常这样的训练,这样的渗透会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刨根问底”显见过程

在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刨根问底,怎样引领孩子理解这个词语呢?我们不妨让孩子画一画川川问了叔叔几个问题?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教师可以引导:像川川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想要把问题都弄懂,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感觉,用书中的一个词就叫“刨根问底”。你看,“刨”字是“立刀旁”,真有一种一问到底的决心啊!

这样教学,让孩子在划一划,想一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联前想后的能力,让这一个小小的词语更加有张力!

三、“说文解字”彰显文化

除了这几个词语中的生字之外,课文中还有要求会认的字,“一册、脚印、雨痕、厚厚的书”。其中“册”、“印”的造字很有意思,如果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汉字的字理,在近似“说文解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地对汉字有感性的认知,从而对汉字文化的历久弥香产生兴趣甚至热爱,长此以往,会为孩子的人生启蒙打下精神的底色。

“册”字,我们可以边画字边介绍:在古代,还没有发明纸,所以古人就把字写在了一条一条的竹简上,然后用线穿起来,你看,“册”这个字多象呀!要不然人家会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呢!

“印”字就更形象了:你看,“印”字的左边就像手印,右边像脚印,手和脚留下的痕迹合起来表示“印”。我们可以组词:手印、脚印……

【反思】

小学阶段低年级的识字量很大,又是丰富词语、积累语言的过程。如何让孩子在识字、学词的过程中轻松些、有趣味些、更丰厚些?我认为,有如下几点要引起反思:

一、不要单打独斗地进行生字和词语的教学,力求让认读的环节发挥更大、更综合的价值。

我们总是在课文初读的环节里,把本课中的新词罗列出示,让孩子们读一读,认一认。可是课文中的词语之间,总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有些词语还有着自身的构词特点。如,有的几个词语结合在一起想象,就能描摹出课文中的一幅画面;有的词语可以结合汉字本身形象性的特点进行教学;也有的可以“原汁化原食”,在课文原有的语境中就可以理解……我们应该细细地解读教材,从中发现关联,找到恰切的方法和策略,让词语、生字教学更有色彩。

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思考力的层面多做思考。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其核心应该是——提高思考力。语文学习应该边读边想,能够联前想后联系着思考。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逐步培养孩子建立起联系,学会思考。比如,让词语之间建立联系,以“组块”的形式而不是单一的个别的词语走进孩子的视野,就是形成了彼此有联系的“网络”,让思维不是点和线而是网状的脑图。

三、要设定隐性目标,可以借汉字的造字起源(字理),通过科学的解读,深层次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也就是说,在进行汉字的教学时,我们要力求让汉字的形与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往往不能科学地将汉字的形与义合理地解读,缺失了对字理的诠释。所以,我们的教学只是“认了字”,但是没有教孩子“识字”。我认为应该适当地渗透汉字的字理,以汉字深厚的底蕴为学生打下精神底色。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指导孩子学习“奴仆”这个词,就有这么一个精彩的片段:

(薛老师边讲边画)“奴”:左边是一女子,右边是“又”字,表示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奴。“仆”:这个人腰弯得很厉害,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吗?(牲口)是呀,或者如同猪狗,真是生不如死!古代这样的男人加上这样的女人,叫——奴仆!

这样的讲解是科学的,有浓厚的历史感,揭示了汉字特有的美感……值得我们回味!

    相关推荐

    《最大的“书”》词语教法 《最大的“书”》近义词反义词 《大禹治水》教学偶得 《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监考偶得 19《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教案 最大的书教案 《最大的书》教案 19、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教案 《最大的“书”》教案 《最大的“书”》教案 《最大的“书”》教案 《最大的“书”》多音字形近字组词 《最大的“书”》 老师语录 《最大的“书”》课文 《司马光》教学偶得 最大的“书”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最大的“书”》教案 《司马光》教学偶得 最大的“书”教学教案 最大的“书”教学教案 《最大的“书”》评课稿 最大的“书”导学案 最大的“书”教学教案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精品教案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思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札记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案设计 最大的“书”教案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实录 《司马光》教学偶得 《最大的“书”》教学思路 《最大的“书”》教学实录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实录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案例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实录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说课稿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案设计 最大的“书”教案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案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实录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最大的“书”》教案 回乡偶书 《最大的“书”》 教案讲义2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二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