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

小编: :admin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的确,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很自然、普通的事情。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但情形依然不容乐观。

或许这道路会如文章讲述的琳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的转变过程:开始对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的离去给琳达带来巨大的痛苦及我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琳达那时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她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对捐献器官的意义还不理解,后来是父亲教育了她,使她理解了捐献器官的意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琳达,”父亲坐在我身旁,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其实仔细体会不难发现:“父亲平静地说”并不是说父亲不伤心,一个那么有爱心的人当自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怎能不伤心呢?此时,为了安慰我,使我平静下来所以强忍悲痛,他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的。他将妻子的眼角膜捐赠出去,也是对妻子的一种纪念,妻子已经走了,这是无可挽回的,但妻子的眼角膜却可以永生同时给盲人带来光明。

在父亲所说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联系生活来说,一个人可以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很多的,如金钱、财物、安慰、关心、帮助、爱……这些东西人人都可能拥有,是可以创造的,失去了还可以找回来,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却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创造的,所以是最珍贵的。一句最朴实的话“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却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人本来都有一死,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但怎样才能死得有意义。父亲和母亲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用死后的身体帮助他人恢复健康。之所以他们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们具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我想,到此时此刻,琳达对父亲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已经能够理解了。

“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愉快地”看出父亲将捐献器官看作是一件可以带来快乐的事。再次反映出父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和感受后,学生已经充分体会到:盲童的生活是痛苦的,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黑暗,他们是多么希望看见光明。这些父亲想到了,因为他爱自己的孙女温迪,并把这种爱延伸到其他孩子身上,这正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父亲想到:一个盲童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他可以重见光明,他的世界不再是无边的黑暗,她将获得新生,她将是多么高兴;对于这位盲童的亲人来说这也是巨大的欢喜。父亲将解除他人的痛苦为他人带来快乐看作是美妙的、快乐的。可见父亲一心想的是帮助别人,是多么愿意帮助他人。在父亲的这种言传身教的感召下,琳达的思想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文中还展现出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一点在温迪身上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是温迪的话。说明温迪在外公的影响下已懂得捐献器官的意义,懂得人活着要为他人着想。在她眼中,妈妈、外公是多么高大。“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光明。”说明在外公的影响下,温迪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也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乐于助人的人。读到这里,不仅是置身事中的琳达,就连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这发自温迪内心最真实自然的话而震撼,很多人关于器官捐赠的看法甚至是做法都会得到改变。

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应该得到提升,在明白热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关心别人的生命,让别人活得更好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永生的眼睛》资料链接

我国器官捐赠现状

供体来源缺乏。据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而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的人数一共只有百余人,结果是绝大部分患者死亡或者等待死亡。

器官捐赠无门。供体紧缺虽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但中国却是全世界器官捐献率极低的国家,难道真的没有人愿意捐赠器官吗?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关于器官捐献的思想观念逐渐有了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有近70%的有识之士表示可以接受器官移植,并愿意捐献出自己的器官。现实问题在于,这些有意捐献者常常是“捐献无门”,不知如何办理捐献手续。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联合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之前,我国仅有少数器官捐献的民间组织,但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经费,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协调器官的采集、管理和供给关系,同时还面临着公民的信任危机。因器官捐献而导致的纠纷也时有发生,解决时无法可依。“国外推行死亡后器官捐献,都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比如捐献卡制度,司机从拿到驾照那一刻起就要选择一旦车祸死亡是否同意捐献器官。对于这之后的组织配型、器官分配都有规定好的操作手续,来保证器官捐献有效而有序地进行。中国没有这样一套规范,当死亡已经发生时,再去联系家属商量捐献,早已错过了最佳时间,器官缺血太久,已经不能用来移植了。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的脑死亡标准、器官捐献都没有法律保障,对于医生来说,在这样的法律真空下做手术,他将面临的很可能是一场刑事诉讼。”中国工程院院士、肾病专家黎磊石说,“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在中国没有制度土壤,它只是理论上存在,事实上做不到。”

人体器官捐献移植在我国是个敏感问题,它既涉及捐献者与接受器官移植者的权利和义务,又涉及社会公德、人类伦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其立法进程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不少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器官移植捐赠的地方法规条例,2007年5月,中国第一部关于器官移植的行政法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下称《条例》)开始施行。《条例》规定,由卫生部负责全国人体器官移植监督管理工作,此前已认定的164家移植医院,构成器官移植临床服务体系;组建负责收集器官受者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估的科学登记系统。

为进一步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于2009年8月25日在上海联合宣布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并且商定首先在天津、辽宁、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江西、厦门、南京、武汉等10个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据悉,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由国家和省(区、市)两级人体器官捐献组织机构构成。

器官捐献体系的启动意味着一次多方位的改革,然而,没有一部统一法律的保驾护航,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器官捐赠立法缺位的情况下,一方面,每天有大量的可用器官随同遗体火化而被一道焚毁。另一方面,又有众多患者因缺少供体得不到及时救治,或残疾加重或遗憾地告别人世。因此,国内许多法律人士、医学专家一直建议我国制定《人体器官捐赠法》,以解决移植器官来源长期匮乏的问题。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学生闭眼感受)

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笼罩 流淌 捐赠 器官 盲童 酷爱 屡屡

遵从 失明 楼主 突如其来 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指名读,要求读准。

师引导:课文我们能读得有感情,其实每个词语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起读。(生齐读)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老师板书:

捐赠眼角膜

妈妈爸爸温迪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

学生思考发言。(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

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可以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5)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找到琳达态度变化的原因。

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可是,琳达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变化,是谁让她改变了看法?(琳达的父亲和温迪)

师:父亲、温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响着琳达,也影响着在座的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还可以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画,潜心体会)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体会句子。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在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平静)

指名读出父亲的平静,其他同学并思考:父亲说这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呢?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认为死后器官对自己没有用处,但是对别人却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捐赠是理所当然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琳达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的确只有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才会为壮举而感到平静,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父亲的那份平静吧!(生齐读)

师过渡:父亲和温迪还有那些言行影响着琳达?

②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师:父亲不只是有美好的想法,而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伟大呀,我们一起用朗读赞美这位伟大的老人。(生齐读)

师:为什么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指导看课文插图温迪的画,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帝画的马?(学生发言)引导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栩栩如生。

出示盲童的画

师:这是一位盲童的画,你觉得画得怎样?和温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温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没有)

师:所以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因为他觉得——(引导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③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其实盲人没有眼睛,远不止是不能画出美丽的画,他们还要面临许多痛苦,那么他们会面临什么痛苦呢?(学生大胆发言)

师:14岁的温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让我们一起读——出示句子(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引导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过渡:听了温迪的话,琳达彻底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生齐读这句话,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师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温迪而骄傲!

师引导:在这次交谈中,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以我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吗?(学生大胆发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吗?还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师总结:同学们,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生命。自古以来都有人追求长生不老,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永生的是无私的爱心,只有爱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眼角膜 爱心永恒

母亲 父亲 温迪

《永生的眼睛》拓展阅读

捐赠爱子器官,延续生命传奇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昨晚江西卫视金飞传奇讲述了河北张家口有一个工人的后代6岁的小男孩阎靖捐赠器官延续他人生命的传奇故事,故事感人,我是流着泪看完这感人的故事。小阎靖3岁被诊断脑部恶情肿瘤,肿瘤切除后2006年4月他的病情复发,躺在病床的小阎靖始终没有逃脱病魔的纠缠,魔鬼一次一次在小阎靖身上“作案”从不留下踪影,他的生命即将被带走。一个伟大的父亲作出一个重大的壮举,他要看到自己的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父亲用一只大手握住阎靖的小手,和他说:“儿子,我和你妈救不了你,现代的医学也救不了你,我想把你的器官捐赠给正等待拯救生命的人,你要是同意就点头,如果不愿意就摇头。”孩子处于昏迷状态,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但小阎靖内心灵魂似乎听懂了爸爸的意思,他的骨髓一亮懂得“鲜活”的器官能够拯救他人的生命,两行热泪顺着瘦弱的脸颊滑落下来。小阎靖生命过程就是时间的消费,在时间面前,圣人也无逆转动,他的生命无法买进。

小阎靖临行前带着童贞听完了妈妈最后一个故事,他走的那么安祥,带走他枕边的小台灯,这只台灯将照亮他通往天堂的路,谁会把自己的灯借给你?谁的灯又能够温暖你?是小阎靖这盏灯,照亮了他人的生命。他的心脏另一个身躯里鲜活跳动,他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躯里新陈代谢,他的肾脏在另一人身躯里循环,他的角膜带给他人的光明,他的灯给他人带来温暖。这个世界第天大刀阔斧地删除、注销着一批批代表生命的版本号,小阎靖没有逃过死亡的追踪,虽然你走了,可你的灵魂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依然鲜活地活在人世间,在你短短生命里程中体味生命的延续,写满了生命、生命、生命、生命--更多生命的延续。

1.你知道小阎靖的爸爸为什么决定把儿子的器官捐献给别人吗?(答案:他要看到自己的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2.小阎靖对于捐赠自己的器官是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案:小阎靖同意捐赠自己的器官。尽管他年龄还小,不能明白很多大的道理,但他愿意用自己的器官去拯救他人。)

器官捐赠的感人故事

特别心愿

接到德州乐陵周长宇的信是在12月16日,这天是他女儿周越去世三周年纪念日,周长宇选择在这一天向我们表达心愿:向13岁的女儿学习,死后捐献自己身体的所有器官。

3年前,13岁的周越不幸患了白血病,小姑娘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遗体捐献给医疗研究机构,她想通过研究自己让更多的人不再受白血病的折磨。后来她的愿望实现了,就在遗体被接走的那一刻,父亲周长宇下定决心,死后他将把全身器官捐献出去。

但周长宇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他为找不到专门的机构来受理这件事情而苦恼,周长宇说,如果这个心愿实现不了,他这一辈子都不会活得安心

心愿故事

女儿的三次恳求

周越,一个非常聪明上进的小姑娘,是班里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2001年2月13日发现病情,2月16日确诊为白血病,12月16日去世,12月17日遗体被山东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中心接走……

重提这段往事,无异于用刀子割周长宇的心,但周长宇坚持要说下去,他说忘不了女儿三次恳求他同意捐献遗体的情景,他说他做出这个决定,就是因为不能给女儿脸上抹黑。

周越第一次提出捐献遗体的要求是在2001年8月,那时候她在天津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在乐陵市工商银行工作的周长宇周末赶过去看女儿,女儿趁妈妈出去买东西的机会,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求你一件事情。”

周长宇以为女儿想要吃的或者穿的,就满口答应下来,想不到周越竟然说:“爸爸,你看看我写的日记,我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但我知道很多人都在关心我,我想捐献遗体,报答这个社会。”周长宇一听这话,眼泪直在眼眶里转悠,他说:“孩子,这事咱慢慢谈,别着急。”周越一听急了:“到我不行的时候,那就晚了。”

“行行行。”周长宇哽咽着说完三个字,扭头冲到阳台外边大哭起来。

周长宇说他第一次听到女儿的恳求时,当时压根就不同意女儿的想法,当爹妈的怎么能舍得呢!

2001年10月,周长宇到医院看女儿时,正碰上天津电视台记者来医院采访别的事情,周越蹦蹦跳跳地跑了过去,她很认真地对记者说:“阿姨,我得的是血癌,我要真有不幸,我想捐献自己的遗体,我不想白白地烧掉,一点作用都没有。”电视台的记者惊呆了,而躲在一边的周长宇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周长宇第三次听到女儿提出这个要求是在2001年11月,当时周越病情已经恶化,甚至医院都放弃治疗,让她回家过完最后几天。在家里,每当周越疼得受不了时,她就会喊:“爸爸妈妈,我提这个要求你们都满足不了吗?我死了烧成灰,你们抱着我的骨灰哭有什么用?你们真要想我,心里有我就行了……”

在女儿三番五次劝说下,周长宇和妻子抱头痛哭一场,最终决定满足女儿的愿望。

父亲的两个誓言

2001年12月16日晚上,13岁的周越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历程,直到她临死前,她还念念不忘地说:“把我捐出来,就可以做研究,别的孩子就不用受这个罪了……”

12月17日,周越的遗体被山东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中心接走,望着女儿渐渐远去的身体,周越立下誓言:女儿这么小就有这么高的境界,做父母的不能给女儿脸上抹黑,我要捐献骨髓、捐献身体所有器官。

女儿死后一个月,周长宇就来到山东省红十字会做了骨髓配型,他随时等待着和他配型成功的白血病人来找他。

女儿的遗愿让周长宇彻夜难眠,他干脆辞去工作去了北京,在那里,他和中国红十字会、中央电视台一起搞一些公益活动,宣传白血病及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这一干就是一年半。

去年6月份,周长宇从北京回到乐陵。去世一年多的周越仍然像活在这个家里一样,她所有的东西都摆在原处,一尘不染,回到家的周长宇越来越感觉对不起女儿,当初答应她的誓言只实现了一个,女儿在地下会不会以为爸爸爽约了?

心愿注解

女儿时刻鞭策着我

在周长宇的信里,他是这样写的:“女儿这么小就有这么高的境界,我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不能抛弃世俗的想法呢?人死了,白白烧掉太可惜了,还不如把眼角膜、肾脏、肝脏这些有用的东西留下,也许会给别人带来光明,带来幸福。人活在社会上,不能老想着自己,这个社会是个整体。”

“将来不管谁用了我的器官,不要告诉他们姓名,不要让他们知道我是谁,只要他们能看见光明、能活下去就好,女儿能做到的事,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呢?”

周长宇说,如果他的愿望实现了,他希望将来他的墓碑旁能植一棵树,树是常青的,是有生命的,那比冰凉的骨灰要有意义。

说完这些,周长宇又打开了电脑,女儿没有给他们留下抱着骨灰哭的机会,每当他想女儿时,就会打开电脑看看当初媒体报道女儿的文章,听听采访女儿的录音,听着女儿稚嫩的声音,周长宇在心里对女儿说:孩子,爸爸答应你的事,一定会做到!

心愿之旅

丈夫的执著

回到乐陵,周长宇一边做生意,一边联系捐献器官的事情,但他没想到,他的心愿实现起来那么难。

周长宇往当地医院打电话,医院的人说:“周越的事现在还难受着呢,你还要捐!你看乐陵有一个捐的吗?你就别瞎想了。”

周长宇不死心,他往乐陵、德州的红十字会、卫生局打电话,有的表示不理解,有的则告诉他不知道这事该由哪个单位办理。

周长宇又去跟朋友打听哪里能办理遗体捐献,只要他一提这事,朋友眼神就变得怪怪的:“你没病吧?”

更让周长宇难受的是,社会不仅不认同他捐献器官的想法,甚至对周越捐献遗体的做法也认为是别有所图,曾经有亲戚当面质问他夫妇俩:“你们两口子是不是太狠心了?孩子死了还把孩子给卖了,人家给了你三万两万,还是十万八万?”

周长宇已经不愿意再跟别人解释他的心愿,别说周越捐献遗体一分钱没有,就连公证费原本也是要自己掏的,只不过公证处的人看他们情况特殊特意给免了。

妻子的理解

周长宇做这些事时,一直是瞒着妻子的,他曾经和妻子谈过一次,但妻子当场哭了起来,她说:“周越刚走了,你又这样,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直到两个月前,他的一个好朋友在车祸中丧生,看着朋友被碾烂的尸体,周长宇心里特别难受:人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走了,万一出点意外,这个心愿可能就永远实现不了了。最终,他选定12月1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给我们“特别心愿”写来一封求助信。

写完信后,周长宇跟妻子一起吃晚饭,他庄重地告诉妻子:“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后捐献器官,希望你能答应我。”

在磨了整整一个晚上之后,妻子终于答应了,她说:“看他这么执著,我就知道拦不住,这样也好,将来让儿子学父亲、学姐姐,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真善美的故事,可以进行心灵的洗礼)

    相关推荐

    《永生的眼睛》2 《永生的眼睛》1 《永生的眼睛》1 《永生的眼睛》1 《永生的眼睛》2 《永生的眼睛》2 永生的眼睛—教学 《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课文 《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课文 《永生的眼睛》──永恒的教育 《永生的眼睛》有感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永生的眼睛练习题 《永生的眼睛》──永恒的教育 18永生的眼睛(4篇) 18永生的眼睛(4篇)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父亲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永生的眼睛测试题 《永生的眼睛》老师语录 《永生的眼睛》综合资料 《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 《永生的眼睛》课文结构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一课一练 《永生的眼睛》练习设计 《永生的眼睛》片断赏析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拓展阅读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建议 《永生的眼睛》说课设计 《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 永生的眼睛练习设计 永生的眼睛全文解析 《永生的眼睛》趣闻故事 《永生的眼睛》范文习作 《永生的眼睛》写作指导 《永生的眼睛》课文简说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学实录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建议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 《永生的眼睛》训练素材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说课设计 《永生的眼睛》综合资料 《永生的眼睛》词语解释 《永生的眼睛》好词好句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学实录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建议 《永生的眼睛》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练习设计 《永生的眼睛》说课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实录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A、B案) 《永生的眼睛》课后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阅读提示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永生的眼睛》难句解析 《永生的眼睛》教后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