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必修教材总体介绍2

小编: :admin

一、在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上,更加鲜明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性

政治性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首要特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本学科的核心价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学科内容的灵魂;本模块是学习有关政治生活的知识,学习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从本教材培养的目标看,通过对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党观、政府观、民族宗教观、公民的权利义务观等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合理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从本教材编写的内容看,在如何突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基本观点为教学的基础,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的科学观点,提供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其中特别注重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把它渗透到教材的相关部分中,凡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都加强了对此的宣传和教育。②在教材的内容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贯穿着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③突出关于国家意识,尤其是国家利益的教育。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④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注意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从本教材编写所追求的标准上看,也体现和突出政治性。一是力求准确、到位地表述政治观点,因此基本概括和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为突出政治性并保证准确性,教材中的许多语句就直接来自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如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三是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对有关问题的论述和讲话。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政治性。

在处理政治观点和知识点的关系上,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

举例:从政治观上看:《致同学们》中有关政治的含义,一方面注意了从学生身边的、能够感受得到的政治现象入手,让学生体会政治生活和他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在生活之中,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对政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到理论和本质的层面上去,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阶级的关系、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去把握什么是政治。在政治与阶级的关系中,还要落脚到:

邓小平同志讲过的:我们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这样讲并不是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上去,阶级分析方法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有着原则的区别。如果把政治仅仅等同于简单化了的阶级斗争,难免会造成对政治含义的狭隘理解。

随着我国政治实践范围的扩大,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斗争”扩展为“阶级关系”,是正确把握政治概念的必要前提。应当说,阶级关系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既包括阶级斗争,也包括阶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同盟、合作的关系,还包括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显然都属于政治的范围。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指出,即使在今天,阶级斗争仍然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指出,政治从来就不仅仅是指阶级斗争,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阶级关系。

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关系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关系”扩展为“利益关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经济问题说到底是利益问题。有利益,就会形成包括阶级在内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从而形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些利益关系中,我们经常论及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居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典型、最尖锐的利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而不能说它们是政治的全部内容,更不能由此推成一切政治活动都是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

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的关系看,当前我们讲的政治,一是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这也是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坚持这“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政治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基本路线:虽然在初中已经有这部分内容,这里还要出现,因为政治生活,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及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当今讲政治,不可能脱离开党的基本路线。

二是现代化建设之所以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在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国内政治的角度讲,就是指通过合法、有效的政党政治途径、政权力量和政府行为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调整好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使人民群众过上日益富裕、安定、祥和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这就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题,江泽民同志也讲过“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在讲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时,突出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行不通的教育。

在国家观上,民主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观上都旗帜鲜明地凸显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彰显价值导向。也就是说我们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二、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上,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

本教材的学科知识背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这是其与初中教材组织方式的不同之处(有自己相应的学科知识背景);同时它又不能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是与高校教材的根本不同之处。那么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偏于知识的理论性,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概念化、抽象化;如果完全等同于生活,又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弱化或淡化,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构建教材内容,学科逻辑服务、服从于生活逻辑。

过去的教材其实已经淡化了政治学的学科痕迹,但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是政治是国家的事,比较注重国家政治制度本身的介绍,从培养国家观念的意义上看,这是不错的,但从和学生的距离看,从有关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树立政治观点的教育来看,显得相对比较疏远。

新教材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抹去了学科体系的痕迹,以学生将要面对的政治生活为主题。中国公民不能回避政治生活主题。表现在:

“以我国为主”:适应总体“繁、难、偏、旧”删减的要求,也由于课时总体的削减(由原来的一学年削减为一个学期),但主要还是从学生政治生活的主要背景和环境出发,(也有选修课的原因)我们原来教材是两条线并行,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一般,另一条是中国特色政治观点的特殊,现在的教材内容则主要侧重对我国政治生活的描述,(当然其理论背景还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全书主线: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制度)----当代国际社会。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出发,以学生能够感受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具体观点的呈现顺序上,也是从学生可感、可知的政治生活中的案例出发。

新教材在每一框的开始都选用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图片,如第一课第一框的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第二框反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图片、第三框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四组镜头……这其实透视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新的学生观。

多年来,学生被置于“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和社会现实成为教材和教学遗忘的角落,教育与生活脱离、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及其经验。因此我们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实施常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是无知的;学生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经验以及某些不相关的知识,因此知识应该是完全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的,这样的认识实际上认为学生是承接知识的容器,教育和教学的方式主要应该是灌输式的、接受性的。

新教材强调:学生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发展着的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没有接触过,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对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生活中的学生”首先是指学生是处在社会的日常生活背景之中的学生。生活是学生生存的一种背景,因而,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教育活动应反映学生生活背景与实际,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

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上: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同时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贯彻了中央的最新精神:包括2004年新修改的宪法、政府工作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的讲话……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例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宪法修正案(草案)把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等内容。

使用了最新的素材:许多素材是最新的,体现时代特点。

采用了理论创新的成果: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例如,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讲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所以本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中,专门讲了“四大民主”:关于民主选举,有选举方式的选择,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并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定。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的。在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投出自己理性、神圣的一票。

关于民主决策:根据十六大“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精神,要学生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例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涉及公众利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这取决于你是否获取了最新的知识,取决于你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了解、吸收、体会和积累,那么能否同历决策过程,就需要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能力,增强关心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责任感。

关于民主管理:主要是从基层民主自治的角度进行介绍。要学生了解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简单过程,并鼓励学生在基层民主自治的实践中尝试参与民主管理。

关于民主监督:介绍了民主监督的几种方式,如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另外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监督权利,并能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关于党的领导:

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来召开的第一次专题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央全会,会议通过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很快成为学者和普通百姓讨论的热点。“执政能力”一词很快成为社会的流行语。从股市的稳定拷问股市的执政能力、矿难拷问政府执政能力、足球拷问中国足协的执政能力、甚至有人把这个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用到家庭稳定中的执政能力问题,专家表示,“执政能力”很有可能入选2004年下半年的综合类十大“流行语”,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引起广大民众和理论学者的关注说明其重要性,这一点当然要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这次四中全会在时机上有一系列的巧合。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毛主席批示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毛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逝世而撰写的《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我们党执掌新中国政权55周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里,召开专门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央全会,并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这表明,我们党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后因骄傲自满而遭败亡的历史教训,牢记毛主席关于“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的伟大教导,牢记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伟大著作中阐明的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我们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抓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围绕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从执政理念到执政方略,从执政体制到执政方式,从执政骨干到执政基础,从执政本领到执政素质,进行全面的加强和改进,抓住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分别从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执政队伍素质和执政的根本保证等方面,集中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以及如何长期执政等根本问题。

这个总体目标,表述为“四个成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要为谁执政的问题。“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问题。“始终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如何长期执政的问题。

《决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是第一次。我们要认识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总结党执政成功经验的必然结论,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地执政的根本要求。能否做到这“三个执政”,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

这些内容在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建设(第三单元第六课)部分,和原来教材的提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吸收了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学的过程。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形成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要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凸现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所以本教材内容的展开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以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或深入。

例如,在第一课的第一目,叙述完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案例后,提出两个问题:比较两次洪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问题呈现)

学生要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怎样的,我国国家性质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特点、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当然教材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实际上是把观点、结论放到案例中、问题中,而不是先出结论,简单地、生硬地要求学生记忆、表达。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学习、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选择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接受新知的条件和基础。

注重实践性:新课程提倡教学活动化,指的就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但这里有对活动化和实践性的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问题。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还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新教材在这方面增强了教学的活动性、实践性,有多种表现方式。

针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对比、观点的辨析、选择、阐明、归纳、归类、列举实例、谈看法、提方式、评估、填表、按重要性的程度对当选者应具备的条件排序、提出建议……

针对学生行为活动的:模拟听证会、调查、制定监督方案等。

针对改变学习方式的:倡导研究性学习。重点有两个环节。

一个是每个目导入部分,都有一个栏目,叫探究与共享,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案例进行思考、探究、与学生或老师交流共享;一个是每个单元,都要求要搞一个综合探究,通过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例如,第一单元是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要列举案例、要分析比较、要尝试制定规则。

第二单元是围绕政府的职能展开的活动----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活动中要求学生要列举新的事例、比较有无权威政府行使其职能带来的不同结果,还要能够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第三单元是围绕我国的政治制度展开的活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修宪的具体过程,说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关系。

第四单元是围绕世界的两大主题展开的活动----中国的和平与发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搜集有关资料,举办一次主题班会。

注重开放性:注重开放性,是为了提供给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主要表现在:

一是背景资料的开放性。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政治生活中的素材,每个单元、每课、每一框中都有两三个案例,力求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抽象的概念和观点。

二是资料呈现的开放性。教材提供了一些供学生感受、理解和学习的情景资料,但并不要求教师和学生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而是倡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搜集到更多的、更恰当的资料,以实现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教材很多的地方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还能提供其他的事例吗?”

三是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有的是问题涉及的内容开放: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例如,第一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角度看、从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看、从警惕国内极少数敌对分子和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的需要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列举了四个方面,然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进行阐明;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有,参与居委会或村委会的管理、参加“双拥”活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参与选举等列举了五种,要求学生继续加以补充;有的是问题解答的途径是开放的,具有探索性:对同一个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学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去回答,答案不固定、不唯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从而在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开放性材料及问题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它们必须是在预设的框架内,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轨道上进行。

五、呈现方式的特点

编排结构: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单元:全书一共四个单元,以生活主题建构知识内容,每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简要地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

课题:全书一共九课,每课都有导言,说明本课要讲述的主题,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框题:全书共24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采用的是复合结构,例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一方面,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本框的学习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政治观点,彰显了所要倡导的价值导向。

目题:既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又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内容。每框均由三目组成,全书共72目,三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第一目是情境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第二目是情境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不够的在情景回归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第三目是情境回归:有多种类型:①有的是着力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同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引导其升华;②有的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③有的是践行性的引导,如我们总会参与,我们总要参与。总体上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延续和拓展。

不同文体:本教材有正文和辅助文两种文体,各自要求不同。

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文字包括宋体字,也包括穿插在其间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就是在虚线框内的内容),这两部分虽然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的。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或拓展性说明,例如,第5页的专家点评,就是对国家性质(国体)的拓展性说明,什么叫国体?由什么决定?国家的分类,国体这个词学生在媒体和其他书籍中会见到,这里做简单的介绍,一是为正文的观点阐述做理论上的注解,二也能学生释疑解惑。

“名词点击”是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或解释。

“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例如,第5页的相关链接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资料的补充,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包括哪些人,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三个栏目的设置不仅使教材的版面更加活泼,也会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文字表述力求实现准确性和通俗化有机地结合,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教性

教材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教材应反映客观真理的要求,因而准确表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科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编写政治生活课本的最基本要求。同时,政治生活又是具有常识性特点的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编写,因而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表述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力求通俗化,可以说准确性和通俗化是编写中学政治教材的双重要求。准确性与通俗化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就是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对深奥的理论问题,通过降低理论难度和减少理论层次,扼要地表述其基本观点并辅以生动的材料,达到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本教材力求把准确性和通俗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既能准确表述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力求准确表述教学内容,使它具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①对概念、原理、观点的表述持之有据,一般依据权威性的著作,如中央文件、经典著作等,对于理论界尚有争论的内容不写入教材中。②我国政治制度和若干重大政策的内容依据宪法、有关法律的规定或中央重要文献资料进行编写。③分析问题时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力戒片面性。④对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力戒简单化,防止以偏概全。如对政治概念的表述就是从多角度进行的。⑤对带有动态性的知识尽可能选用最新的权威资料进行编写。

另一方面,在保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理论问题采用化繁为简的措施,使之降低理论难度,适合中学生学习,这表现在:①运用分解化简的方法,化繁为简,使之降低难度,易被学生理解和把握,例如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仅仅阐述一些最重要的观点、最基本的政策。②突出关键性的问题,不追求理论的完整。③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用具体事例说明理论问题,使理论浅显化,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相关推荐

    必修教材总体介绍1 必修教材总体介绍3 必修教材总体介绍3 必修教材总体介绍3 必修教材总体介绍1 必修2教材内容解析2 低年级教材介绍 欧阳修生平介绍 必修3教材内容解析2 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简介 必修2教材内容解析1 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简介 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简介 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文字介绍:四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一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三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四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六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一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二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三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五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二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五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文字介绍:六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S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短新闻两篇》文体知识介绍 麋鹿介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介绍 翠鸟介绍 松鼠介绍 作者介绍 香港介绍 松鼠介绍 必修一:《前方》教案2 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介绍 老山界介绍 狮子的介绍 叶圣陶介绍 人物介绍 自我介绍 必修5教材内容解析 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介绍 必修4教材内容解析 高考语文总复习:必修一至必修五名句默写 诺贝尔介绍 马嵬驿介绍 袁宏道介绍 王鼎均介绍 “北大荒”介绍 马嵬坡介绍 《变色龙》介绍 介绍小动物 必修4:长亭送别2 《伊索寓言》介绍 雨果详细介绍 介绍显微镜 罗布泊介绍 叶绍翁简介 张钰哲介绍 刘绍棠简介 杀人鲸介绍 夹竹桃介绍 小学语文第二册(S版)教材教法介绍 关于高一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卷汇总 必修3教材内容解析1 皇帝的新装简介 介绍 伊索生平介绍 松鼠习性介绍 《艺文类聚》介绍 杜甫资料介绍 鲸的祖先介绍 诺贝尔奖介绍 《检阅》 相关介绍 黄山景点介绍 绍兴社戏简介 《水浒》人物介绍 背影杀手介绍 名家介绍——冰心 绍兴社戏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2习题 勃兰兑斯介绍 黄山景点介绍 马蜂资料介绍 《秋天》作者介绍 《燕子》作者介绍 马嵬之变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 高一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关于长城的介绍 《西游记》章节介绍 八种过渡法介绍 英国短毛猫介绍 蜜蜂的习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