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介绍

小编: :admin

一、教材改革的重点

教材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目标,进行编写的。老师问:改否?只要课标改,我们就改,教材是验证课标的。

1.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致三个目标的整合

(1)注意体现目标的整体性。

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这是对已往目标的一个发展,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又具体化为三个维度,我们把它综合起来,就是对目标的总体认识。这三个维度体现了国家在学语文、学做人上对学生的要求。第一个维度侧重于学习做人,后两个维度侧重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关系到接班人的“德”,学习语文,关系到接班人的“才”和“能”。三个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融合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应该在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中贯穿,而不是另外再生一个。

改变单打一的方式,如“拼音”,渗透学词、学句训练、朗读训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又如“识字”,不在于认几个字,贯穿情感态度(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良好的识字习惯,语文学习的几个环节中,都有助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精选课文。课文是进行语文教育的主要凭借。人教版教材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文。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拿来就用。肖复兴修改,不仅语言好,内涵也很丰富;时代感强,关注全社会、全人类关注的热点。

实验教科书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并对一些传统课文赋予新的内涵。如,低年级教科书编排有:写邓小平同志1985年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邓小平爷爷植树》;写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写被日本侵略军杀害的小英雄《王二小》;写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写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难忘的泼水节》;写革命导师列宁善于观察的《蜜蜂引路》等。

中、高年级教科书编排有:写革命导师列宁关心、爱护儿童的《灰雀》;写宋庆龄小时候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写孙中山小时候刻苦学习的《不懂就要问》;写白求恩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写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发愤读书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机智、勇敢地同日本鬼子战斗的少年英雄《小英雄雨来》;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黄继光》等。

再如,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专门编排了一个“走近毛泽东”的单元,有《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争画》,不单有表现毛泽东领袖的风采,也有表现他普通人的感情和诗人的风采。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毛主席,感受到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位文学家,一位慈爱的父亲,一名普普通通的人。

(2)体现教学目标的阶段性

课标中关于每个学段的目标是我们把握阶段目标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反复领会。另外还有一个认识:某些目标,虽然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但是在每个阶段都应该体现。如前言中,不可能分出具体的层次,我们必须把它落实到阶段目标中,不应该忽视。又如,有些目标在低段提出,在中高段就没有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些目标仍然是应该十分重视的,要综合起来,加以落实。

(3)体现教学目标的连续性。

目标之间不是割裂的,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一年级上册,比较多的注意与幼儿园的衔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尽量使他们学得活泼、有兴趣。一年级是起步,要开好头,起好步,养成好的习惯。如,写字的安排,字写得少,养成好的写字习惯,我们特别注意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好的习惯。我们编中年级教材的时候,注意低中的衔接,使它们成为有机的整体,自然过渡。编六年级下册教材,考虑如何与中学衔接的问题。

2.教材编排显现语文的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具有工具性的认识的来不移,在语文单独设课六十年后,才写进语文大纲。语文教学落实工具性目标没有错,否则每哟必要开设语文课。课改以前在这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在工具性和思想性之间摇来摆去,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人文性。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课程内容充满了人文色彩,语文课程完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由于这一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教材不是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系统:严密的知识体系,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语言文章文学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学生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和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语文教材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材不同,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募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它们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作品向读者的移情,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的过程中,体察、玩味和领悟描绘场景形象、述说故事的语言形式,积累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技巧,掌握语文规律。

3.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不以掌握知识系统为价值取向,而以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己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1]语文素养的要素很多,但语文能力居于核心地位,这无庸置疑。能力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无知必无能,这是普遍的规律。学习语文,也要掌握、积淀知识,如,没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阅读和书面表达就寸步能行。但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语文却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比如,在一定的语境里,通过倾听、模仿、实践,我们学会了正确、明白地说话,而不是事先学习语法知识然后根据规则遣词造句;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模仿、迁移,我们学习写作,而不是事先学习抽象的写作方法,然后依照这些方法下笔成文。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掌握语文规律,形成语文能力。

一方面加强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每学期安排两次,中年级要求比较低,尝试着做一做。到了高年级,活动前定计划,自己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后写总结,写研究报告,到了高年级,用活动来贯穿始终,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一种参考。另一方面,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重习得,重发现、重感悟,重积累,重语感的形成。重视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4.呈现方式有助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材的呈现方式根据年段特点有不同的格局,又在内容安排、练习编制、版式设计、叙述方式等方面,为更好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条件,以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以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

(1)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内容,交流学习感受,代替过去布置任务的练习方式,增强教材的亲和力,也便于学生自己来学。

(2)栏目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3) 低年级和中年级安排了这样一些栏目──“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

“我的发现”学生自己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扩展,一年级主要是汉字的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到了二年级,发现词和句的一些特点,学词学句的方法,到了中年级,发现更丰富的语言现象,读和写的方法。以前的读写训练点,实验教材也适当保留了一些,但呈现方式更亲切。“宽带网”是二年级下册安排的,不是让学生上网,而是借网络中的这个名字,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到了高年级,“语文园地”改为“回顾与拓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一组的学习收获,有个栏目,叫“交流平台”,总结学习的收获、交流和收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

5.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1)低年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目的不是多认几个字,以后还会安排认这些字,主要是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

(2)注重课外阅读。结合课文学习,课后安排“阅读链接”。还准备有计划地推荐一些好书,如,四上,中外童话单元,给学生安排了格林童话,介绍《爱的教育》,落实课标“多读书,读整本的书。”

(3)口语交际、习作的安排也尽量选择联系生活实际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使学生感觉到语文也是生活的需要,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更注意引向生活,五上“遨游汉字王国”,调查生活用字情况,五下“媒体世界”,把语文学习和应用引向深入。

二、教材编写的思路

努力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编写低、中、高年级教材,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整体推进中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材的编排结构

低年级

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兼顾阅读、口语交际等。根据课标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构想,解决多认字、写好字的主要问题。

一上:结合汉语拼音,认70个常见字,在两次归类识字中认105个,在20篇课文中认225个。每组之后设“语文园地”、口语交际

共认400个,写100个。400个常用字,可覆盖日常用字的50%。

一下~二上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第一课为韵语形式的识字课(一下8课认99个字,二上8课认81个字)一下共认550个字,二上共认450个字。集中识字占有一定比重。韵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

每组构成:导语→识字课→课文→语文园地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

展示台

所有教材内容、各项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专题编排的。综合性学习采取渗透的办法。

从二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全文注音,二年级下册开始完全随文识字。教给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要求学生有初步识字能力。识字教学要更加放手,与前三册有很大不同。前两年共认1800个常用字(覆盖90%以上),会写1000个。

在学生认一定量的字以后,适时提倡和指导课外阅读──阅读是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开始重视写句子、写话──写话是巩固用字的最好办法。

中年级

继续以专题组织教材,加强阅读,开始习作,重视综合性学习,根据年段目标加强“导学”功能。

三年级教材改进之处:1.增设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提示语;2.改进“思考?练习”设计,进一步体现“导学”;3.在语文园地中,把“口语交际”“习作”提前,并作比较详细的提示;4.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由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到引导对词、句、标点等用法的探究发现。5.园地中增加“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给出相关资料,引导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6.每册各有两组,结合专题编排了“综合性学习”,以全面体现“课标”倡导的理念,落实学习目标责。

四年级教材又有一些改进:1.在有的课文之后,增设“阅读链接”(如,在《猫》之后,链接另两位作家写猫的片段);2.每组教材之后,增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之中的词语要求会写;“读读记记”要求会读记住。3.语文园地在“我的发现”栏目中,重视对读写规律的探究发现。

高年级

尽管仍然按专题组织教材,在编排上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每册八组,有六组由“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有一组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即小综合,以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单元为例)。有一组改变了编排方法,采取任务驱动式,用一项项语文实践活动推动体验、探究的学习,在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上得到提高。

设计专题的内容、角度更加灵活多样。除了从思想内容设计专题以外,还有从人物角度设计的,如“走近毛泽东”“初识鲁迅”;有从了解和阅读中外名篇、名著角度设计的,如,“中国名著之旅”“外国名篇名著”;有从文章写法角度设计的,如,“可爱的动物“单元(四年级上册,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有直接从学语文的角度组织单元或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如“语言的艺术”“遨游汉字王国”“走进故事长廊”“我爱读书”。

以“回顾?拓展”取代“语文园地”。其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学习在理解内容、陶冶情感、读法写法等方面的收获,体现导学功能的深化。新设“课外书屋”体现对课外读整本书的引导。

三、教材主要特色

(一)内容与编排:围绕重点或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整合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一年级上册开始部分,教学的重点是学好汉语拼音。教材围绕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在突出这一重点的同时,把学拼音、认少量汉字、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地说,每一课大多包括学拼音、识字学词和读儿歌三个部分。像汉语拼音第4课,汉语拼音是学习声母dtnl和单韵母相拼。除了安排认读声母和练习拼读音节,还安排了一幅情境图:小马驮着一袋米走在路上,米袋漏了,小兔赶过来告诉了小马。出现标注汉语拼音的词语“马、兔、大米、土地”。这几个词语既起到巩固拼音、引导识字(本课要求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的作用,又能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引发想象,发展语言。本课还安排了一首儿歌,朗朗上口,极富情趣,读一读,可以收到巩固拼音、陶冶情操的效果,甚至学生会在无意之中增识汉字。这样编排汉语拼音教材,既保证了学习拼音这一重点,又整合进认字、进步的阅读和口语表达,增加了趣味性,使儿童一入学就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围绕专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各个单元之间,体现了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的整体推进,语文能力的螺旋上升。这样编排,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专题是“温暖的家”。在简短“导语”之后,编排了一课新三字经形式的识字课,既识了字,又使学生懂得了“尊长辈,敬父母”“长辈错,要提醒”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第四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家的温暖,懂得关爱家人。在“语文园地”里,编进了一首体现家庭生活温馨、幸福的小诗《鞋》。口语交际引导学生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就这样,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以及学习做家务事、懂得关爱他人等实践活动,统统整合进“温暖的家”这个专题里。

三年级上下册,在整合教材内容上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在每册安排“综合性学习”的那两个单元中。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个单元里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结合课文的学习,先是提出“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在本单元学习之中,对综合性学习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为展示、交流做好准备;之后,利用“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凭借“展示台”,引导学生用展示搜集到的实物资料、动手操作(如,写春联、做风筝)以及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交流各自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阅读、口语交际,调查、了解、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到了中高年级,专题组元的方式更加多样,从文章的文体,三下“神话故事”,四上“中外童话”,六上“诗歌”的专题;还有人物专题,五上“走进毛泽东”,六年级“鲁迅”;还有的专题,从学习表达方法的角度,四上“作家笔下的动物”,五下“作家笔下的人”。

(二)识字、写字: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识字和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何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加快认字速度,提高写字质量,以便使小学生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是我们在实验教材中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1. 一、二年级教材努力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的识字写字的主张。

一年级安排认识950个常用字,写其中的350个。二年级认识850个常用字,写650个。一、二年级总共要求认识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0个,要求认识的字,大体按照由出现频率高到出现频率低来编排。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高频字,可以覆盖日常阅读书报用字的50%。学生认识前四册安排的1800个字,可以覆盖书报杂志用字的90%以上。届时,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查字典。这就是说,到二年级,学生阅读书报已基本上没有文字障碍了。与以往教材相比,实验本将认字速度差不多提早了一年。这对于提高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力,对于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发展,都有非同小可的意义。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即在课文中认识,换个地方、换个语言环境还认识,大体知道意思。不要求具体分析字形,不要求书写,这些任务留待安排书写时完成。这就使认字的任务变得单纯,降低了要求,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材中要求写的字,体现写字的规律,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体到合体顺序来编排。一年级上册只要求写100个字,每课一般3个,最多4个。全册很少烈军属合体字。第一课学写“一、二、三”3个字,主要练习横画。第二课学写“十、木、乔”3个字,主要练习竖、撇、捺。这样编排,量少易写,受到师生的欢迎,既能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又能提高写字的质量,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2. 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采取多种形式识字。

博采众长,采取多种形式识字,是人教版低年级教材历来的做法。这次编写课标实验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识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归类识字。安排在一年级上册。主要是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归类识象形字或会意字。此外,还编排了按事物归类看图识字,如,认识蔬菜、日用品、体育活动名称,从中识字。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初步建立词的概念。

韵语识字。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这些识字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主要有由成语或词组组成的韵语、新编三字经、儿歌、对子歌、拍手歌、反义词歌、数量词歌、谜语、谚语等。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美丽图画。学生从中既识了字、学了词,又培养了想画面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凭借这首节奏感很强的儿歌,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方法。再如,二年级上册《识字2》:“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栽花草 喂鸽子 养金鱼/做航模 学电脑 观天气”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学生在识字学词的同时,受到动词和名词应合理搭配的训练。此外,像新三字经、对子歌、反义词歌、数量词歌、谜语、谚语等形式的识字课,课课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体现了识字学词、了解语言形式、陶情冶性、受到文化熏陶的统一、

随课文识字。这是主要的识字形式,特别是在二年级下册及其以后各册,更是最主要的识字途径。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结合“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认字。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中设“我的发现”这一栏目。一下、二上两册,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安排认识少量汉字(只认不写)。这样做,既能增识一些常用字,又渗透了只要留意,处处可以识字的理念。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在引导学生发现用“加偏旁”的方法识字的同时,从罗列的 中,认识“评、访、挤”这三个字;在引导学生发现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的同时,从罗列的中,认识“邮、轿、钱”三个字。如,语文园地四,在归类复习一串串带有“月”“足”“目”的字之后,由带有“扌”的熟字“捕、摇、挤、搬”,引出生字“擦、抄、拾、摔、拨、拦、摸”,使学生既认了七个带“扌”的字,又发现了上述各组字的偏旁均能表义,对形声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如,语文园地五,在“我的发现”中编排了。不言而喻,是在引导学生利用反义的特点识“矮、瘦、暗、丑、闲、旧”这六个字。再如,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编写了韵文:“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心入门,闷得慌。合手拿,分手掰。人失足,跌下台。”利用汉字会意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甘、埋、闯、掰、跌”五个字,体会到可以用“两义合一”的方法,了解字义,增识汉字。

3. 认字采取两条腿走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一条腿是课内教师指导识教科书中要求识的字,另一条腿是课外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人教版低年级实验教材,贯穿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的思想;在教材的“语文园地”里,系统体现对自主识字和展示自主识字成果的提示和引导。如一年级下册,在“语文园地”一至七中,分别引导学生认班上同学姓氏字,认电视屏幕上的字,认食品商标,认招牌路牌,认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字,认课外书上的字,交流课外认的字等等。学生如果是识字的有心人,所认的字一定会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识字量。

(三)教材编排,精心构建导学系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根据年段学习目标和儿童认知特点,构建导学系统,强化语文本体,引导发现语文学习规律,形成“导学”特色。

低年级

①在课后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大量的“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我会填”“我会连”等图标,激发兴趣,引导实践。

②在文中、文后用“吐泡泡”的形式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既灵活,又实用,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春雨的色彩》之后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回声》之后问:“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最大的“书”》课题下,问:“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③在“我的发现”中,引导发现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做到举一反三。开始,引导发现汉字形声、会意等特点,利用加、减、换偏旁(部件)等方法识字;接着,引导发现字词多音、多义、反义、褒贬义以及词的不同结构方式等。

如,发现每组两个词字相同,义不同。

词语中含有反义词(舍近求远 异口同声 积少成多 里应外合)。

加了一个字,词性变了(照相 照相机;集邮 集邮册)。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字义不同。(回头一看 回族 有一回)。

中年级

①在引导、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借助单元前“导语”来导向;凭借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的“泡泡”导思;利用课后题目导学、导练;凭借语文园地引导发现,鼓励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

②文中、文末的“泡泡”,课后思考题,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还有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了解文章写法及引导合作学习的。

如,三上《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旁边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三下《太阳》,在打比方的句子旁边提示:“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

四上《白鹅》一文第二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旁边引导:“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上《灰雀》课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我们都来说一说。”提倡同学之间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③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进一步引导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标点用法,特别是读写方面的特点。

如,三上“语文园地二”,结合三个句子,引导发现了“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三下“语文园地三”,结合两组句子,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四上“语文园地三”,用对话形式引导发现童话的特点。

四下“语文园地五”,发现句子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语文园地八”,交流怎样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

高年级

①课后“思考?练习”兼顾理解和表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提出“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外貌、语言描写,仔细体会。

②凸现语文学习重点,将导思、导学、导练贯穿在每组教材的始终。如,五上第七组,语文学习重点是搜集、整理、运用资料。除了在“导语”和“思考?练习”中有所体现外,在“资料袋”中提供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在写读后感和演讲中用上搜集的资料;在“回顾?拓展”中,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等等。

③“交流平台”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一组教材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侧重在阅读?习惯培养的某一方面。

如,五上第二组,侧重交流本组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考之情的,还可以说说自己的习作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第三组,阅读一组说明性文章之后,交流从中了解到的一些说明的基本方法,并填写表格。

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学习之后从“对毛泽东有了哪些了解”“和学习场面描写、人物描写等方面,引导回顾与交流。

(四)突出语文本体,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由隐到显,由小到大,富有新意。

低年级

结合课文或专题,安排少量活动,特别是语文实践活动,以体现学习语文同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间的沟通与融合。

如,实践体验──植树;

观察发现──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

调查了解──周围的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

语文活动──学了有关春天、秋天的课文,收集词语、句子;

学了成语串形式的识字课,鼓励找成语故事读;

学了谚语形式的识字课,引导收集谚语;

学了“拍手歌”,鼓励试编拍手歌;

学了《雷雨》一课,引导观察天气变化,写在日记里;

展示台──鼓励学生从写(日记)画、歌、舞、查(资料)编

(小诗、顺口溜)讲(故事)做(贺卡)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中年级

在上述作法的基础上,进了一步,每册各有两组,结合专题开展比较丰富

的综合性学习。教材中一般做法是:

“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安排;

一两篇课文后设“综合性学习”栏目,内容包括:提示学习内容,提出学

习要求;

再学习两三篇课文后,设一个提示,主要起督促、检查、把学习引深的作用。

“口语交际”“习作”围绕专题交流并用习作等方式反映学习成果;

“展示台”引导用多种方式展示此次综合学习的成果。

高年级

“综合性学习”一般每册安排两次,一大一小。

如五上小综合在第一组“我爱读书“。类似于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活

动内容更丰富,学生的自由度及选择性进一步加强。“口语交际?习作”设计更加灵活,读写结合更加紧密,实用性更强。

大综合单元完全是另一种编法,较好地体现“课标”的思想。采取激趣并明确学习要求、提出活动建议、给出阅读材料、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学习成果、交流与展示学习收获等编排程序,围绕专题,放手让学生订计划、搞活动、表达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收获。第五组“遨游汉字王国”,通过综合性学习,在了解汉字的基础上,激发对汉字的热爱,同时培养查找、搜集资料的能力,增强写规范字的意识,并为纯洁祖国的文字做点实事。

四、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要用辨证的思想指导课改。

3.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势互补

有专家说,课改前老师把学生看成“魔鬼”,紧紧地控制;课改之后把学生看成天使,任其自由翱翔,其实,学生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这中间,至少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师生关系问题,一个是教与学的方式问题。

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民主的,互相信任与尊重的,搞师道尊严是不对的,简单地理解为师生是伙伴、合作者,恐怕也是不全面的。教师除了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还有责任即通过引领与教育,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把学生看成魔鬼,教师自己必然成了“主宰”,学生必然成立被动的接受体,这是以前教学的最大弊端,万万不可重蹈覆辙;把学生看成天使,教师必然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学生可能很快乐,但往往学无所获,这是当前要警惕的。

至于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看成魔鬼,必然老师牵着学生走,把学生看成天使,老师必然放任自流,被学生牵着走,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教与学的和谐,有意义接受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适当结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人人有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会学习的人,因此,不能轻言放弃。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等

《花钟》片段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种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种了。”是不确定的。

师: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种了。”现在对了吗?(生还是说对)

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呀,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评: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这位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说些什么啦?

生:你只说牵牛花开了,睡莲开了……

师:真会倾听,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

生:“开了,开了”,太单调,有点烦。

生:“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点都不美。

师: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生答不是)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听、读、辩,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二)大力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以及初步的欣赏与评价的能力,任务重,课时多,抓住了阅读教学,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大力改进阅读教学。以往的阅读教学,千篇一律,少有特点;学生学得被动,效率不高。我们要下大力气,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努力突破千课一面,凝固僵化的教学模式,开创生机勃勃,百花齐放,学得主动、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新局面。

这就要求教师熟悉阅读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找准年段目标、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因文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阅读教学必能提高速度和效益。

从年段目标来看,低年级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的重点是:朗读、默读;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从不同文体的课文来说,诗歌宜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童话、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径,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侧重抓什么,则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状物的课文,年段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一些段落,像写海水的色彩,也是围绕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来写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年段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把体会并学习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具体,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而《美丽的小兴安岭》呢,是按季节顺序描述小兴安岭景色和物产的,教学则可以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一个重点。《赵州桥》又不同了,课文先写了桥的坚固,再写桥的美观,在写坚固、美观之前,用了一个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理解作者怎样写桥的坚固、美观,了解过度句的作用,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上述三篇课文同为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编在一册书里,却可以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又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游记,也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因为具有按游览顺序来写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根据年段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但无论考虑得多么周密,这只是预设。“计划改不上变化”,要根据课堂上活生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因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和会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个学生,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要关注学习过程只能感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德。一般做法是:在课前和课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将提出的问题即使梳理,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如,自己通过读书、思考解决,同位互助,小组讨论)加以解决。要把少量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教学设计之中,随着教学的进行,通过师生对话、交流,逐一得到圆满的解决。

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课改之前常常用频繁的讲,问代替学生读书,课改之后又出现用频繁的课件演示、资料交流,不适当的合作学习代替学生读书的倾向,值得警惕。至于“思”“议”,首先要抓住值得“思”,值得“议”的问题,特别是课文的语言──重点的或表达上有特点的词、句、段,抓住学生语言训练的生长点进行,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可撇开语言文字只抓思想内容,其次要认真组织,精心指导,不可放任自流。要明确要求,明确重点,明确如何操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这样才有可能“思”有所德,“议”有提高。在讨论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肯定是对的。但要处理好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要忘记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

    相关推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简介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一年级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二年级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上册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的新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评意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入学教育》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的新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的新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期末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三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五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四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汉语拼音部分教学质量测评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二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一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六单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说明 对人教版小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说明第一单元 本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介绍】所属专题栏目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年级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一年级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下册》审查意见 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科教研课题 本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五册《风筝》板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五年级上册的审查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一册《家》教学所得 一年级教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入学教育》教案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教案 《问银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课时 《问银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拼音1 aoe》教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拼音1 aoe》教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新教材述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拼音1 aoe》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识字 本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入学教育》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一册《家》教学所得 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语文教育的三维建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种解读》 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与思考 ──从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谈起 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 一年级教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拼音1 aoe》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编写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编写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编写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编写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编写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的审查意见 多重对话: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献疑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 90年代日本义务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