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弹奏起学生心灵与生活的和弦

小编: :admin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中,教材是重要的中介和有力的凭借。我们发现,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具有创造性的探索。围绕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新课标教材习作编排的特点,我们作了一次二人谈。

兴趣,习作起步阶段不可忽视的因素

赵 江:兴趣是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习作教学应使学生保持这种心理状态。习作主体以充盈的心灵感受客观世界,就不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客观之物”变成“眼中之物”;只有“眼中有物”,才能做到“笔下成物”,这应当是习作成文的前提。

周益民:同意你的观点。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这种表达与反映不是机械单一的对客观事物的“镜面再现”,而是经由主体情感参与的“合金体”,本质上还是兴趣的问题。实验教材很注意这一点。例如,语文园地四中的习作:“……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要写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而在写具体事例时,突出了一个“趣”字,正所谓“无趣难成文”,习作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其体现的最终归结在“趣味、益趣、乐趣”的主旨上。

赵 江:是的,兴趣来源于题材。跨越时空、遨游在神奇世界里的想象同样也会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给学生合适的话题,他们就可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激发出活跃灵动的想象。语文园地六中的习作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的话题:“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写一写。比如,可以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可以让人行走如飞的鞋,可以推着走的房子,人站在上面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的人行道……”这段表述中,后面提供的几个例子非常典型,富有启发性,犹如一簇火星儿燃起学生们想象的火焰,科幻故事、卡通漫画、童话传说、生活经历中的种种材料储备被激活、链接、组合,若教学中引导恰当,这种状态下的习作就不是一种强加的负担,而是契合心灵满足需要的“自动生成”。

周益民:可以看出,本册教材习作安排尽力使学生感兴趣、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对于刚刚从写话过渡到习作阶段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培养的就是对习作的兴趣,故意抬高门槛、增加要求,就会使学生对习作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畏难心理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习作的信心。老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习作素材的不竭源泉

赵 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习作教学更应把根基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我觉得,本册教材对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如语文园地三中的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学生不是单纯地根据自我印象和判断来展示自己,而要与他人交流,在与他人交流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给自己更为准确的定位,这是学生走向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的前提。

周益民:习作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生活。学生在校、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和生活经历更应是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材第二单元围绕环保,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环境,并把调查过程中鲜明的感受记录下来,展示调查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把学生视野由狭隘的书本引向现实生活,既发展了言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赵 江:说到生活,我以为也应涵盖家庭生活,亲情如同晶莹的水滴,折射出情感的绚丽色彩。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回忆筛选那些发生在家庭里的点点滴滴,会让他们体会到亲情的珍贵。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学生“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本次习作同样是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延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学生有了足够的素材,内心深处积淀了深厚的情感,学生也就不会觉得习作令人头痛了。

周益民:本册教材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不只是观察、思维、想象及语言表达等诸种能力,还有对生活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合作、热爱家乡、孝顺父母,不一而足,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一定意义上说,习作与生活成了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了。我想,这也是朱自清先生“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未尝不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

体验,在文体淡化中释放

赵 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与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不拘形式”指的是对习作文体的淡化,只要学生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记叙文也好、说明文也好,或者书信等,都不作机械刻板的规定,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思想的表达,而“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则充分强调了学生的写作是学生的自我体验,写的是有话可说的内容,提倡“我手写我心”。习作的内容与形式得到和谐统一,习作就成了学生心灵感受的自然流淌。本册教材在这方面也体现得非常鲜明。

周益民:语文园地七中的习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你有没有特别想写的内容?这次习作,就请你把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总之,写景、记事、写物、写人、展开想象编故事都可以。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教材各单元的习作要求对写作内容的规定较为宽泛,本单元对习作内容索性没作任何规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愿望,学生获得了宽松的写作空间,有机会在习作中反映自己生活与情感的积累。至于怎样表达,以何种方式表达,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这样,学生“胸中之块垒”流入笔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个性的释放。

赵 江:这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愿、经验积累、个性体验的习作设计,在整册教材中频频出现。我们经常看到诸如“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或者……或者……”等句式,提供了习作内容、形式的多元选择,给学生以充分的写作自由度,学生的表达不会因为过多的附加要求而被束缚了手脚。少了羁绊与约束,学生的主体体验才能充分彰显。

周益民:体验是自我的内心体验,是学生获取写作内容、引起写作冲动的心理机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习作编排上也是颇具匠心。一是做中体验。“听到的忘记了,做过的记住了”,千句口头教诲不如躬身一行。如让学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写一份关于环境的考察报告或者对考察活动的感受;在要写一件与父母间的感人事情之前,要求学生为父母家长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向父母表达尊敬与爱意。以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为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实践,在最大时间跨度内捕获最多的鲜活素材和感人瞬间。二是想象体验。想象能创造另外一个世界,想象伴随着激动、新奇和快乐。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对于三年级儿童而言,他们的阅读心理是处在“神话传奇故事阶段”,想象作文投其所好,愉悦的想象体验使他们振起想象的羽翼,在多姿多彩的梦幻世界里穿行,最终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构建起色彩瑰丽、神幻新奇、曲折有致的想象篇章。

赵 江:“人在‘体验’中,原本在经验中对立的人、自然、社会三大‘界’骤然透明如翼,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由此生成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交融于一体的人──‘新主体’”(张华《经验课程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言”不再是言说,而是言说而成的文体。“山原辽阔,水赋其形”,当学生将内心的真切体验流注笔端时,那落笔成篇的便是文体,文体不是“先在”的,而是随着写作的完成“赋其形”。这个过程,学生的“新主体”在习作中得以确立与体现,写作成了学习的一大快事。

综合,赋予习作全新的视角

周益民:综合性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大特征,这在本册教材的习作部分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首先体现在与单元教学内容相关联。全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与“留心周围的环境”主题单元关联的习作,要求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之上,写一篇关于反映环境保护现状的习作;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主题单元中,则要求学生关注生活,记录童年成长故事;在“神奇的科技世界”主题单元后,则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未来人们的生活场景,有什么样的新奇的创造发明会改变人们的生活……随课文教学还设置了两次小练笔。这样,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阅读内容取得了统一,从阅读教学到习作练笔形成有效地沟通与迁移,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赵 江:我想这种综合还体现在与综合性学习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按照教材的编排,本学期安排了几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放、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巩固与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学习向生活实践拓展延伸,而习作则紧紧围绕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的,在学完课文《可贵的沉默》后,即要求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可以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疼爱你的……还可以观察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提示,建议学生做家务事,做生日贺卡,排练小节目,在这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生发出很多感受。教材充分关注到这种资源,安排了与之相应的习作练笔,促成了感受与表达的转化。

周益民:作为综合性的体现,我还想补充一点:习作是书面表达,按照学生习作心理的规律,表达是由内而外,由口头向书面过渡与转化的过程。教材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教材每一个“语文园地”都设有“口语交际”,习作紧随其后,两者所要安排的内容是关联的。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介绍家乡景物》:“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吧?你发现了吗?请选择一处向大家介绍。”在后续的习作中,我们也读到这样的要求:“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习作教学与口语交际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赵 江:在本册习作的编排上,关于习作评改方式也体现了综合性。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时,要求学生对习作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在习作的过程中,注意读给同学、家长听,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行修改完善。综合运用多种修改改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在渐次进步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真心喜爱习作。

    相关推荐

    和日记一起生活 放飞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和作业一起“活”起来 塑造立体的学生,培育鲜活的心灵 激活学生的心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生与死的交响重奏 从《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的心灵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尝试,激活灵动的生命 让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 语言:师生心灵之约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爱开启了学生心灵的窗口 与学生一起成长 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播一颗美的种子在学生心灵 和学生一起读书 放飞学生的心灵 教案教学设计 唤起心灵深处的爱──对一次写作活动的反思 让探究活动生动活泼起来 让学生“活”起来──《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创新习作指导——学生心灵的呼唤 让探究活动生动活泼起来 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批改日记是师生心灵的勾通 让探究活动生动活泼起来 作文:用心灵去倾听生命 作文:用心灵去倾听生命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学生作文范文 感于心灵 源于生活──《棉鞋里的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拨动学生情感的弦 活的课堂灵活学 生活随笔,引学生走进生活 天气与生活 教案 和学生一起合作成长 泰戈尔《生命——心灵》原文阅读 让语文课活起来 让学生乐起来──《比尾巴》教学案例与评析 弹性预设 精彩生成 与学生谈心应注意的问题 生活——学生习作的源泉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日记,我和学生的心理信箱 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活起来了──教《少年闰土》有感 用血脉亲情滋养学生的心灵──《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 《生灵的礼赞》教学设计 用血脉亲情滋养学生的心灵──《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 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 苏轼的黄州生活与《赤壁赋》 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 旅鼠的生活 激活学生的心——《阳光》教学片段评析 激活学生的心——《阳光》教学片段评析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批评学生要心平气和 学生习作:我的寒假生活 文字与生活碎成了片 旅鼠的生活 生活的真谛 生命奏鸣曲教案 老舍十年笔墨与生活 教师的心灵参与是教育的“根” 在学生心中树起一面五星红旗 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生活——学生习作的不竭源泉 《生命奏鸣曲》课文 做生活的主人──读《桃花心木》有感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难忘的泼水节》教学一得 当炸弹在身边响起 我的课余生活小学生作文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生命奏鸣曲教学反思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 蟋蟀的生活史 我的课余生活 引入生活源头 放飞学生灵性──《柳树醒了》教学片段及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谈 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温度 快乐生活读中写 心里的话说中写 挑起生命的重担 一堂震撼心灵的好课──《再塑生命》评课感受 扬起学生乐学的风帆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谈 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温度 让学生动起来 冰心先生生平 我的早年生活 让生命更美好──《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做学生的贴心人 生命奏鸣曲练习题 让生命更美好──《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文明 学生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