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例谈

小编: :admin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的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拿着贵族气质,在他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若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语文,仿佛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师生的心灵应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给予师生一种诗意的生命享受。

一、诗意的课堂是品悟语言的课堂

文章中有些语言,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在教学《月光启蒙》时,我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言。首先是“启蒙”二字,第一课时,先是从“蒙”字的字形入手,然后请学生自己来说说启蒙的意思,再紧扣“启蒙”引出核心问题“母亲不识字,为什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引起学生深思,接着从歌谣,故事,谜语入手,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展开丰富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而对于“芳香”一词的品味过程,是个细嚼慢咽的过程,是个极力铺陈渲染的过程,是个把“薄”书读“厚”的过程。我先是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通过聆听歌声,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学生自然就品出了“芬芳”的味道,这是舒缓的音韵,轻柔的音韵,悠扬的音韵,是充满爱意的音韵。

品味词语的方法很多,如分层品味、挖掘深意、以词串文、归类辨析、辩论解词、表演解词、体验解词、动作+联系文境解词、情境解词、文境解词、多向感悟解词、读悟结合解词、读演结合解词等,只有抓住重点词句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

同时,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我的处理也很细腻。“长”歌谣的“长” 引导学生想到了创造歌谣的黄河岸边的祖祖辈辈,想到了黄河岸边勤劳朴实的人们借歌谣所要表达的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热爱。“长”与“歌谣”的搭配,意蕴是多么的耐人寻味。两个“长”字的辨析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内涵的区别,又让学生认识到黄河文明的起源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的语文教学理念!

二、诗意的课堂是充满童趣的课堂

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想象是儿童生命和儿童文化的魂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尊重童年的权利,张扬童年的价值,成为童年生态的自觉守护者,我们需要一双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颗孩子的童心,应该是一名“长大的儿童”。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课堂是温馨的伊甸园,自主的学习的生态园,因师生平等、人格尊重而温馨,因精神自由充实而快乐,因智慧的传递与裂变而幸福。这样的课堂,始终以儿童精神的发展为指归,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享受自由,在智慧的教学中心满意足,在心智的成长中共同守护着童年的生态!教师的意义在课堂,如果离开了孩子,那么,一切所谓的“诗”与“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程尚荣说,教师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连接,教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沟通,那就是诗意的欢聚。在教学童谣的时候,针对童谣的特点,我就抓住一个“趣”字。赋予音乐元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边打拍子,边吟诵童谣,用家乡话读读童谣又一次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诗歌的风趣、幽默,韵律的明快、活泼就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的原野,对学生而言,已跨越了时空,获得了一种与作者心灵的融通。同学们也像童年的作者一样,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受到启蒙,整个环节学生或唱或跳,或说或笑,怎一个“趣”字了得。

而在教学猜谜语的环节时,我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把一个“缠”字表演得入木三分,浓浓的母子情自然洋溢。这样的课堂童趣盎然,妙趣横生,怎么会不诗意流淌呢?

三、诗意的课堂的充满冥想力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有诗意的流淌,也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儿童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这既是对原先语文教学过多抽象色彩的扬弃,又是对当下语文教学过多强调感性的超越。“思”的缺失,常常导致很多课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有西哲说,必须有思者在先,诗者的话才有人倾听。这就是语文课堂的诗性智慧。“冥思力”的生长需要课堂的“静”“净”“境”。

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自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先生是在说人生,课堂何尝不该如此?由于课堂的丰富的安静,师生精神进入极为活跃的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课堂需要“纯净”,读与思,自悟与分享,框架简洁,手段简明,智慧生发,精神澄明。因为,艺术上的单纯常常不是低级而是高级,是真正的上乘功夫。

语文课堂还追求“境”的生成。首先是得体的物理环境的营建,其次是与课堂和谐的师生良好心境的形成,此二者加之文本张力的协同作用,便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或欢欣活泼,或抒情温馨,或深邃智慧。师生徜徉其间,怎不生母语学习的幸福与满足?

在教学第五段时,我用一个“母亲不识字,为什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组织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引导孩子们站到文字后面去。肖川曾引用一位海外中国诗人的话说,每当他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确实,语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

三、诗意的课堂的充满无限想象力的课堂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思想在无限广袤的时空中纵横驰骋的有力翅膀。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特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填补的空间。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留白”的典范。语言文字与直观媒体相比,其优势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牢牢抓住语言文字去说、去想、去感受和交流,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大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唐人岑参有诗“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透过这样的诗句,头脑中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在教学“讲故事”环节时,我用一句“这夜空原本是那么平淡无奇,但在母亲的启蒙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发学生美好的想象,当学生简单说出“嫦娥奔月”时,我又并请学生将这些词语还原成美丽的画面,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嫦娥飘飘悠悠地向月亮飞去,她还不时地回望自己的家乡。”学生的回答又抛砖引玉,引出了无数美丽的答案。这高深的夜空是美丽的,这妙语如珠的课堂更是富有诗意的。

五、诗意的课堂是充盈爱和感动的课堂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爱有很多种:父母之爱,师生之爱,手足之爱,朋友之爱……爱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含蓄的爱,热烈的爱,如水般纯净的爱,如甘醴般甜蜜的爱……苏教版的课文中,《二泉映月》阿炳对生活的爱,对音乐的爱,“爱如茉莉》中父母间淳朴的爱,《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对战友的爱,对革命的爱,《大江保卫战》中,战士们对老百姓的爱,都让人深深感动。只要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人间有爱,我愿意去无限地尝试。有爱的人生是润泽的人生,有爱的语文是润泽的语文。

在课结束的时候,我把《月光启蒙》原文开头的一段,配以动情的音乐,呈现给学生。浓情的文字、感人的音乐与师生的心灵和谐共振,激起了滚滚的情感波涛。任由文字默默地诉说,任由音乐悄悄地滋润,课堂上一片肃静。我想在这貌似平静的背后,学生心灵深处的情弦一定被轻轻地拨动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与学生对母爱的熟视无睹一定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也许学生并没有一位会唱歌谣、唱童谣的母亲,但同样有一位爱自己的母亲,也许爱的形式不同,但爱的主题是一致的。学生自然走近了作者,也自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此时,我再请学生说说,看着这月光,作者仿佛看见了什么?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最后,又一次播放了母亲唱的歌谣,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满含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歌谣作为主旋律反复吟唱,再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歌声袅袅,乡韵缭绕,回味无穷。!

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回归文本的。“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能量。

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语文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语文教学应当在诗意光辉的照耀下,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流淌着浓浓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体味无穷的情趣,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唤起美好的情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探求人生的真谛。多年以后,我们的学生也许会将我们传授的语文知识渐渐淡忘,但我们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却会融入他们的生命,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设计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课文 《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后记 月光启蒙教学品评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说课稿 评《月光启蒙》一课 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评课稿 月光启蒙练习题 《月光启蒙》教案之二 《月光启蒙》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同步练习 《月光启蒙》说课稿1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1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5 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4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3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4 《月光启蒙》教案之三 《月光启蒙》教案之一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5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3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2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1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3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2 月光启蒙 教案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说课稿2 月光启蒙阅读答案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月光启蒙》课文原文 《月光启蒙》说课讲稿 《月光启蒙》作业设计 《月光启蒙》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月光启蒙 教案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 教案教学设计 (原创)《月光启蒙》教学实录 月光启蒙 教案教学设计 “启蒙”什么意思?“月光启蒙”是什么意思? 《月光启蒙》作业设计1 《月光启蒙》作业设计3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在朗读中欣赏“月光”,在吟诵中感悟“启蒙” 《月光启蒙》分段及段意 《月光启蒙》的中心思想 《月光启蒙》作业设计2 《月光启蒙》教材深度解读 长春版《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里的歌谣——《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启蒙》中的5首歌谣 月光启蒙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6(两课时)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月光启蒙》课内短文分析1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月光启蒙》背景资料:母爱似水 《月光启蒙》的作者孙友田简介 《月光启蒙》书后练习2的答案: 《月光启蒙》背景资料:作者资料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月光启蒙》中孩子的智慧火花 “平淡”中的“启蒙”——观摩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有感 《月光启蒙》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月光曲》审美教育例谈 《月光曲》审美教育例谈 《月光曲》审美教育例谈 《月光曲》教学谈 《月光曲》教学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