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图片、音乐磁带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释课题,以“咏”激趣,朗读整首词。

1、出示课题,指名朗读,简介有关词的小知识。

(简介词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弄明白“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2、释题激趣:“咏”是什么意思?“咏梅”呢?你准备怎样来咏这首词吗?试一试,练一练吧。

[学生曾读过、背过《咏鹅》《咏柳》,对“咏”字有所了解。这儿借助学生的这一学习经验,一方面理解课题的意思,一方面唤起吟咏的感觉经验,激发起朗读这首词的兴趣。]

3、学生先自由朗读诗词,再以赛读的形式指名朗读,达到读正确、读连贯,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词的韵味的要求。

[“咏”,即抑扬顿挫地吟唱,含有赞美之意。这里的朗读以“咏”切入,有利于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再以赛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倾听、评议中,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初步读出词的韵味来。从而使学生在这充满热情的朗读过程中,渐渐走进诗词,对词中的内容、词中的感情有所感知。]

4、师生赛读,评议差别。

[师生赛读的目的在于,用老师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地吟诵使学生发觉自己朗读还不到位,通过评议,明白只有理解了词的内容、领悟了词中的感情,才能真正地读出神韵来,进而产生进一步读懂、读好诗词的心向。]

二、读、想第一段词,领会“俏”意,感悟品格。

1、朗读第一段诗词,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冬季梅花在风雪中俏然盛开着。)

2、让学生读、想结合,想像画面:“冰雪中,梅花俏然盛开在枝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再用心地读读这段诗词,看看哪些字词引起了你的注意,由这些字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3、指名学生描绘想像的画面,评议画面,交流心中的感受。(着重描绘“百丈冰”“花枝俏”的情景)

[第一段诗词描绘的是梅花俏然怒放在冰雪之中的画面,赞美了梅花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品格。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梅花的品格,产生敬佩、赞美之情呢?首先要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相融合。所以这一板块的设计走了这几步:①读诗词,说内容,让学生初步地整体感知语言的内涵。②扣住“百丈冰、花枝俏”等字词,展开想像,浮现画面,将语言文字演变成丰富、细腻的画面。一方面,学生借助语言,动用智慧,开展想象,将文字变为画面,从而走进教材;另一方面,学生又以自己的情感赋语言予声色和动感,将教材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③描绘画面,评议画面,交流感受。先描绘再评议再描绘,评中谈感受,议中作交流。这时的描绘,不单是对画面被动的语言表达,更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表白;这时的画面,不单是语言文字的形象反映,茄谛母惺艿男凑铡;嬗敫惺芟嗳冢杌嬗氡戆紫嘟弧T谡庀嗳谙嘟恢校仁敲杌孀庞质翘逖樽呕肪车难槎瘢仁敲杌孀庞质歉惺茏琶坊ǖ摹扒巍比蛔颂#?

4、品“俏”意,悟品格,表真情:“此时,你认为这‘俏’字是什么意思呢?你对梅花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在上面的想像说话中,学生已将“俏”字描绘成一个个梅花迎着严寒傲然开放的具体画面,这儿让他们说“俏”字应作何理解,旨在引导学生从那些形象的姿态中感悟出其傲霜斗雪的品格。让他们谈自己对梅花的感情,是让学生借此抒发对梅花的敬佩、赞美之情。因为以上的想像说话源自于语言文字,也来自于学生的真切感受,所以这儿的“悟品格,表真情”是水到渠成的。]

5、学生诵读、背诵第一段词。

三、读、想第2段词,品味“笑”意,感受崇高。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词,说说这段写什么。(春天,梅花在花丛中笑。)

2、想像“山花烂漫”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这儿的想象既是在理解“烂漫”一词,又是让学生感受春天里百花争艳的情景,为下面感悟梅花报春不争春的崇高精神作辅垫。]

3、朗读整首词,想像说话:“你若是梅花,在这山花烂漫,百花争艳的春天里,你会怎样想呢?”

4、品味“笑”意,感受崇高:“这首词中的梅花在花丛中是怎样的呢?你从这个‘笑’字感受到了什么?”

[顺应着第一段的教学,第二段的教学可以说应该是很顺利成章的,接着上一段的赞美之情,学生从一个“笑”字能很快地悟出这是欢笑,是欣慰之笑。但是,这种“悟”多少带有“虚假”的成分,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顺着上段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得出梅花另一个可贵精神是件容易的事。其实,梅花报春却不争春、不居功自傲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与它不畏严寒的品格相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所说的难度,是指在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由衷地赞美梅花的一种博大胸怀上有难度。)所以这儿的设计先进行角色转换,联系整首词,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在争奇斗艳的百花丛中的梅花,谈谈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相互对话的平台。在交流中,或许有正面的意见,像词中的梅花一样为自己唤来了这美好的春天而感到欣慰,为唤醒了百花而高兴,为自己战胜严寒又为春天增添美丽而欢笑;或许有反面的意见,会因为自己历经了险恶迎来了春天而没有其他的花逗人爱,而感到沮丧,会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夸奖而嫉忌、怨恨其他的花,感到不快。不管是怎样的意见,怎样的想法,都应该让学生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品味词中的“笑”意,是用教材中梅花报春不争春、不居功自傲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给学生以价值观上的引领,使学生在感受梅花崇高精神的同时,受到教育,这就触及到了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样的教学就具有了真意。]

5、朗读、背诵第二段词。

四、诵读、背诵整首词。

五、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相关推荐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咏梅》 1 卜算子 咏梅 1 卜算子·咏梅 1 卜算子 咏梅 《1 卜算子 咏梅》 1 卜算子·咏梅 《1 卜算子 咏梅》 1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赏析 卜算子·咏梅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三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比较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一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二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四 《卜算子 咏梅》设计说明(优) 《卜算子咏梅》设计说明(优)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卜算子·咏梅》课堂教学实录 六年级教案:1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卜算子·咏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卜算子·咏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卜算子·咏梅》课堂实录 六年级教案:《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九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翻译:《卜算子·咏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2021 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 小学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练习题(上册)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的教案: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学案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 《毛泽东词二首》之《卜算子·咏梅》教案8(表格式) 《卜算子》教案 《卜算子》教案 《卜算子》教案 《卜算子》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例题分析 毛泽东诗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导学案(含答案) 李之仪《卜算子》学案 咏 梅 咏 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学案 咏 梅 2 1、 咏 梅 1、 咏 梅 1、 咏 梅 1、 咏 梅 咏 梅 2 《咏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咏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二册教案:卜算子·咏梅、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 延安,我把你追寻、积累运用一、向往奥运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二册教案:卜算子·咏梅、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 延安,我把你追寻、积累运用一、向往奥运 必备的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题:《卜算子》 六年级教案:咏 梅 2 六年级教案:1、 咏 梅 六年级教案:1、 咏 梅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