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本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资料】所属专题栏目是【】

小编: :admin

游褒禅山记 教案

一、译文

褒禅山 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 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 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 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 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 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 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 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 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 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 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 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 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 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 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 集拾遗》等。

三、今日褒禅山概况(王汉俊)

从慧空 禅院遗址东行二三里,就到达前洞。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常年不绝……洞口石壁上雕琢诗文甚多,因风雨剥 蚀,字迹模糊,多数辨别不清……由于褒禅山地处偏僻山区,现代人身临其境者极少,故对王文中个别词句感到费解,不足为怪。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一句中 的“其”字,是指山,还是指洞?泉水是从洞的一旁流出,还是从洞口的两边流出的呢?记游的人在何处题字呢?注 家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这句中的“其”是指前洞,洞下有一块平坦的土地,山泉从洞的一侧涌出,记游者把姓名或诗文题在洞口石壁上。由前洞出来,上山, 翻过一座小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去,黑洞洞的。确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洞穴蜿蜒曲折,到现在还没有人探得它究竟延伸 到何处。

(摘自《今日褒禅山》,见《语文学习》1981年第9期)

四、读《褒禅山游记》(胡念贻)

写游 记,除了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 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功夫。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做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 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 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 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 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 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 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 也。”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 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 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都是 记的游褒禅山的事,也可以说是本篇的正文。文字虽简短,描绘却较细。我们好像跟着作者从山中的禅院出来,行过一块仆在路旁的碑,游览了前洞和后洞。他在游 前洞时,看到许多游客在那里记下了名字,知道到过的人很多。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洞。游后洞时,要持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越难走,见到的景物也越奇。虽然作者 没有具体描写它怎样奇,然而这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通过对洞中探寻的迫切心情,给了读者充分想像的余地。后洞的奇,他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留下一片懊 悔。记游的事已经写完,如果文章到此为止,也未尝不可。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的打算就是要从这件游览的憾事中总结出一点教训来。

“于是余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大议论。

作者因 此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 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要到“险远”的地方 见识那些“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有了能力,还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像游后 洞时需要有火光照明一样。不要在能力还够使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徒然让人讥讪和遗下无穷后悔。

这是作 者在这次游山后所悟出的一个做学问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由于通过他的亲身经历说了出来,具有生动的形象性;而且语言也写得饶有韵味,委婉动人。这段文字的 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曲折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是一个总的论述,是这一段文字的纲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几句具体结合到了这次游山的经历,然而这还是概述,是承上文而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是一转。“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里又一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此 余之所得也。”最后归结到作者在思想上的收获。句子的变化和转折那么多,是为了层层推进地发挥要说的道理。但它转得毫不费力。它在转折的地方都能巧妙地运 用虚字,因此是那样圆转流利,挥洒自如。然而它又是风骨遒劲,笔力挺拔。这段文字和上面的记游文字相得益彰,和它在语言上的运用得好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发完这些议论后,又回顾前面看到仆碑一事,最后还写了几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又和学问的道理有关,因此紧接着写:“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样的收束,显出作者在一路思考。它在文章中,亦有余波荡漾之妙。

这篇文章把记游和论学结合得这样好,使人百读不厌。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的,艺术手法也是有独特之处的。

    相关推荐

    本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囚绿记》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译文 本文【《山雨》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散步》课本剧】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译文 《游褒禅山记》有关资料 本文【《囚绿记》教案之一】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漫游汉字王国》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6 秋游回味 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湖》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画风》导学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放手”的美丽】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译文 游褒禅山记(相关资料1) 本文【《慈母情深》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相关资料4) 游褒禅山记(相关资料2) 本文【《陶罐和铁罐》剧本】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安塞腰鼓 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学会看病》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七颗钻石》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杨氏之子》说课】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尊严》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作文指导课:感动】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钓鱼》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教案23、学与问】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我和春联 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白杨》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相关资料3) 本文【语文复习的方法】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miniquest语文设计《太阳》】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课本剧剧本:去年的树】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矛与盾》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题目简说 本文【《水乡歌》听课有感】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教案 《 回顾·拓展六》】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草原》的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14《蜜蜂》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太阳》教学设计1】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识字3》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观潮》1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吹糖人》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识字2 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燕子过海》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24《问银河》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1】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 本文【《快乐王子》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布达拉宫 》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第五单元知识回顾】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我的影子》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一年级语文复习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大海睡了》教案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第三单元知识回顾】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牧场之国》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珍珠鸟》教学设计1】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5、詹天佑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祖父、后园和我》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最佳路径》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狼和小羊》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詹天佑》教学设计1】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小学生语文素养积累】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语文综合性学习-----童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小学生作文写作要求】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本文【*用奇谋孔明借箭 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我有一个梦想》教案1】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六》】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文言翻译笑话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本文【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七》听课笔记】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第二单元 观察日记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一年级按课文内容填空】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蜗牛的奖杯》第二课时】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火红的枫叶》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蒲公英的梦》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数星星的孩子》导学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好学的爸爸》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22.《牧场之国》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2】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丰碑教学设计与反思】所属专题栏目是【】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