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三

小编: :admin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迟到》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翠鸟》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之三 《红树林》五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帽记》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喜欢》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色花》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天地五》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家》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个苹果》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包公审驴》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元日》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翠鸟》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想》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家》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天马》教学设计之一 《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迟到》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早操》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楼兰之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色花》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马拉松》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元日》教学设计之四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想》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画》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帽计》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元日》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想》教学设计之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冰灯》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咏鹅》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早操》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翠鸟》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翠鸟》教学设计之七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冰灯》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锄禾》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综合活动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元日》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想》教学设计之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村》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元日》教学设计之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帽记》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海底村庄》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数字歌》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喜欢》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喜欢》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帽记》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帽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浪娃娃》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两件宝》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马拉松》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两件宝》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天地五》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j q x》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ai ei ui》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比本领》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马拉松》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色花》教学设计之四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色花》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色花》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空中花朵——降落伞》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圆圆的沙粒》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圆圆的沙粒》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色花》教学设计之六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数字歌》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浪娃娃》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朵云》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天地三》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叶如丹》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们知道》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包公审驴》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空中花朵——降落伞》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包公审驴》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