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猴王出世》课堂实录及评析

小编: :admin

(1)

师生问好,上课开始。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徐】“看老师写课题”的本意在于引导学生规范写字,增强题目意识,但是从视频看,教师写课题时完全挡住了学生的视线,而且当堂写课题,如果教师的硬笔书法不是最好的话,很可能使示范的效果适得其反,所以不如在课前就写好课题。

【Y】课前就可以把课题板书好了。

师:声音能不能不这么软啊?再来一次(生再读)

【X】俗!

师:很好!课题后面有个①,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帮助我们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X】既然学生课前已读了几遍课文,为何不让谈谈收获、体会、疑问什么的呢?教案中有“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的预设,为何不了解学生记录了些什么呢?不是说要“顺学而导”吗?

【Y】大赛不是要求不能布置预习的吗?这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预习?

【徐】“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非常必要的。大赛规定不准预习,指的恐怕是参赛教师不准事先接触学生,不准事先“做好铺垫”。

生1:我把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读了五六遍。

师:读了五六遍,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吗?还有吗?

【徐】“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这是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也是延时检查预习效果的好方法。但如果“等会儿”不检查的话,那就变成了“噱头”和花拳秀脚。

生2:我先画出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懂的句子、读不懂的句子,查找它们的意思和断句。

师:厉害的,真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真了不起!其他同学都进行了预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有吗?

【徐】“真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这句话从教师角度听好像是说“师大附小不其他学生要好”,其实从学生角度看,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以自己学校为荣”的意识,值得提倡!

生:有!

师:阅读提示当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视频出示),你去思考过吗?

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等会儿我们交流,开始。

【X】好啊,就让学生说说呀,然而没有,教师打出了“阅读提示”。

【Y】这两个问题是围绕“写什么”来提的,而且,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由此可见,“写什么”在阅读课中也是需要的。

(生浏览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X】这里花了些时间让学生看书,为后面的交流打基础。

(2)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生:(生读文中句子)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简单的说,这个猴子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教师肢体动作)。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1:神奇。

生2:奇妙。

生3:非同一样。

【徐】三位学生回答,教师均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应该选择相对优化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评价。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1: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大家就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在这里)说具体一点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指他能够进到瀑布里,又出来,他给大家寻找了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得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上猴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给我留下了一个勇敢的印象。

师:勇敢。你呢?

生2: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Y】“一心为公”好像不对。

师:多了一个“一心为大家”。你呢?

【徐】学生回答“一心为公”,教师也许感觉到不是最妥当,有意识第纠正为“一心为大家”,既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巧妙地做了引导,未尝不可。

生3: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

师:请坐。同学们,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第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的先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生自由读)【10:00】

【Y】难得在公开课中听到老师说“是怎样写的”。

【徐】的确如此。曾几何时,大家谈“写”色变,整节课都在“内容感悟”上做足文章,结果是“课上感动、课下不动”,学完课文走出这个“情感场”,学生的读写能力一点也没有提高。

上述环节,教师从“两个问题”入手,立足于内容层面上的梳理,属于“整体阅读”的常规操作。“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这个结论是教师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回答“两个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要求“归纳”,而是要求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回答。一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肯定其“非常完整”,似乎揣摩不出教师的用意在于“完整”还是“概括”。

(3)

师:同学们读书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非常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来说说,旁边这位女同学。

【X】怎样组织交流呢?这里采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交流。交流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好像是要学生找出一句话,准备围绕这句话做些文章。

生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屏幕读吧!(视频出示)

【徐】没有同感的同学如果要发表意见,怎么办呢?所以,看似尊重学生,其实是“牵”着学生。接下来的教学,非这句话莫属,别无商量的余地。

生(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徐】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丰富表象,促进理解,为进一步朗读打好基础。

生1:在山中活蹦乱跳的。

师:活蹦乱跳的。还有吗?你呢?我看到你举手了。

生2:他在山中采果子。

师:你看到了采果子的场面。

生3:他正在山中嬉戏玩耍。

师:你呢?

生4:他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 饮一点涧泉。

师:哈哈,这花果山哪,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齐):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谢谢,请坐!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思考)

【徐】从内容到形式,这是本节课的两点之一。上课的教师时时没有忘记“得言”的重要性。

生1: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一种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啊!两个排比句,真厉害!你叫什么名字?

【徐】发现了什么秘密呢?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并没有明确地肯定,而是说“这个排比句”,还说是“三百年前的排比句”,排比句与“几百年”无关。

生1:我叫袁成露。

师:非常好,请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我们就按照你的秘密先走进去看一看。(视频出示)同学们,你们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开始吧。

【Y】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遣词造句的“秘密”啊,急着出示,那还叫“秘密”?

生(情不自禁地齐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自由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了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边的两个字是动词,后边的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眼睛看上边,三个字,三个字,三个字,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想想看,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自己试试看。

【Y】先让学生读一读啊,干吗急着说“节奏”呢?

生(尝试):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谁来试试。谁第一个试试?你来。

生1:“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他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要读得有激情。

师:要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出来。很活跃,怎么读,请你再试试。

生1: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进步。谁能使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可以自己试试看,准备一下。

生:(自己尝试)

师:你来。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声音很好听啊!可是我怎么没有听到一只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我看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徐】两位学生的朗读虽然不甚理想,但也过得去,没有教师评价的那么“打太极”和“非常遵守纪律”。这样“先抑”的目的恐怕在于“后扬”,教师要推出自己的“跳跃式范读”。因为问学生“老师也想读一读”,没有一个学生会说“不好”。

生(齐):好!

师(跳跃地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你们也这样读读,试试?

生(自由):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有动作,还有感情。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跳跃地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石猴跳起来了没有?

生(齐):跳起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食草木,饮涧泉”,预备起——

生(齐):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同学们,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子,他会有一种短促、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提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你还会有发现。(视频出示)

【X】教师是要学生读得“跳起来”。

(4)

(视频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Y】学生还没交流,教师就把句子出示了,担心学生发现不了?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这位同学非常厉害,又有第二个发现了。

【X】教师是要学生找到排比句,并感受排比句的妙处。

生:我觉得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四个字四个字的,但是这四个字是那么随便排列的吗?请你说。

【徐】应该说这是有四个分句的排比句,并非“四个字四个字的”。

生1:我还发现了前两个字都是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猴子的——

生:亲戚朋友。

师:是哪些动物,同学们说说?

生(齐):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其中有一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是昆虫啊?是长蛇(肢体动作)。知道是什么吗?——蛇。谁是石猴的亲戚朋友?

【Y】这里的“虫”是蛇吗?《景阳冈》中有“大虫”一词,那里的“大虫”指老虎,那么《猴王出世》中的“狼虫”也许指的是狼和虎,并非蛇。

生(师生交叉):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谁来试试?请你对这话筒。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真好,谁还要读?这位女同学。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请坐。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视频出示)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位女同学。

【Y】学生还没找,老师就出示了排比句。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他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他们就像一对“对子”,是吧。你们朗诵过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一起来对一对,行吗?

【Y】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对子”?学生几乎没有发现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就马上给学生“铺路”了。

生(齐):行!

师: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相关推荐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评析 《猴王出世》课堂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王春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预习解析 《猴王出世》结构分析 《猴王出世》句段赏析 《猴王出世》老师语录 14*猴王出世 14*猴王出世 14《猴王出世》 14《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重难点分析 21猴王出世教材简析 《猴王出世》课文原文 《猴王出世》听课有感 猴王出世课后习题 猴王出世课后反思 猴王出世(教案) 猴王出世(教案) 猴王出世(教案) 21 猴王出世之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课文原文 《猴王出世》教案 《欢庆》课堂实录及评析 《翠鸟》课堂实录及评析 《观潮》课堂实录及评析 藏戏课堂实录及评析 《鸬鹚》课堂实录及评析 《鸟的天堂》课堂实录及评析 《猴王出世》A、B案 《猴王出世》A、B案 听《猴王出世》有感 《猴王出世》A、B案 《猴王出世》A、B案 《詹天佑》课堂实录及评析 《赵州桥》课堂实录及评析 《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王昌龄《出塞》课堂实录 《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及点评之二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综合资料 《猴王出世》文章导读 《猴王出世》章法结构 《猴王出世》教学杂谈 《猴王出世》教后反思 《猴王出世》优秀教案 《猴王出世》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预习指南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及点评之一 《猴王出世》教学札记 《猴王出世》综合资料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札记 《猴王出世》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案例 《猴王出世》中心思想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综合资料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课堂实录及评析 《月球之谜》课堂实录及评析 《慈母情怀》课堂实录及评析 《春晓》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本色语文,家常课堂——观看云《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教学札记 《猴王出世》相关链接 《猴王出世》写作特点 《猴王出世》教学札记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优秀教案